「賣煎餅月入13萬」為什麼不再那麼勵志了?
又見一份「別人家的工作」。近日,在南京開店賣煎餅的大學畢業生魏鵬濤火了。據報道,他的小店開了才4個多月,每天的營業額都有好幾千,月收入在12萬到13萬左右,利潤也非常可觀。他的事迹,或者說「發跡」引發網路關注,很快,「買煎餅月入13萬」的熱搜誕生了。
不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面對這種的「事迹」,有網友不約而同地留言稱「又想騙我去賣煎餅」。是的,這樣的「勵志故事」已經不再有那麼強的市場了。有些故事,也只能當做故事去看而已,它並不能成為一個大眾的人生模板。
此前,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這類的成功案例,比如,「北大畢業生賣豬肉身家過億」「90後大學生擺攤賣手抓餅年收入250萬」「美女白領辭掉月薪1.5萬工作後收廢品」「煎餅大媽月入三萬還差你一個雞蛋」……
這樣的新聞,拎出來幾個標籤,諸如「大學生」「90後」「白領」「大媽」,再加上看起來很低端基礎的工作,配上不菲的收入,製作出一個又一個「奇蹟」,這很符合一般的新聞規律。但正是因為是少數、是個案,才會變得難以複製,當類似的「一驚一乍」多了,就會顯得不那麼「勵志」了。
比如說,馬雲的成功可以複製嗎?顯然不可以。他的起家有著時代的特殊背景,有著中國得天獨厚的條件,更有著他自己超越常人的戰略遠見和才能。但他依然可以被做成類似的勵志標本:「雙非大學畢業生創業成首富」「青年教師辭職後創業,終成一代富豪」……雙非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們看了是不是也激動了呢?
其實,仔細分析魏鵬濤的成功,重點並不是在煎餅上,而是他的經營模式和思維上。他從大學開始就在做兼職聯盟社團,積攢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源,可以說是找准了自己擅長的、熟悉的領域;而且,他曾經睡過大街、連續58小時沒合眼,單這勤奮一項,很多人就做不來。
而這份事業,唯一可以複製的地方,或許也就是勤奮這一項了。
雖然,「別想騙我去賣煎餅」的網友已經清醒,但類似的「成功」被熱搜、被追捧,恰恰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浮躁和焦慮。當收入的數額幾近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誌時,這個價值觀是膚淺的、甚至是可怕的。實際上,畢業生不該以月薪的多寡,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標準,甚至無須是主要標準。
當然,你會說到現實和壓力,但面對現實和壓力,不該是盲目的和浮躁的,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眼下能做什麼、該怎麼做,或許更有益。而不是今天學習這個偶像賣煎餅、明天學習那個榜樣賣豬肉。在輿論的聒噪下跟風,難免丟失了自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有積極的生活喜好,有清晰的人生目標,有看得見的進步和成長,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都有一種「正提升」,便是歲月靜好。
荔枝銳評:lizhirp
理性不偏激,溫和有鋒芒
※《金錢世界》:富人的邏輯我們不懂
※川貝枇杷膏走紅美國,中藥成西方「萬能神葯」?
TAG:荔枝銳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