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心悸、心絞痛……原來是偽裝的「冠心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報道,患有膽囊結石、膽囊炎的李女士每次膽絞痛發作時,除了右上腹痛外,還會感到胸悶、心前區痛,一度以為自己患了冠心病。到醫院一查,心電圖並沒有什麼異常。在多番檢查後,醫生認為,李女士心絞痛的原因在於膽囊疾病,手術切除膽囊後,不僅膽絞痛癥狀消失了,心絞痛的癥狀也不見了。原來,李女士患的是膽心綜合征。
受訪專家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肝膽外科閆興軍主任醫師
何謂膽心綜合征?
簡單地說,就是膽道疾病(發生於膽囊或膽管的疾病,如結石、炎症等)通過內臟神經反射誘發的心臟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肌缺血、活動失調,從而出現胸悶、心悸、心絞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膽心綜合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患者之前並無心臟病變,患上膽道疾病後,上腹痛發作時,就會出現心臟方面的胸痛癥狀,這類情況在中青年中多見;另一種是患者的心臟本身就有點小問題,比如冠狀動脈硬化狹窄,但還沒有達到引起心肌缺血的程度,膽道疾病發作後誘發的血管痙攣進一步加劇血管狹窄,從而導致心肌缺血,出現臨床癥狀,該情況多見於中老年人。
為什麼膽道疾病會引起心臟病變?
主要原因是內臟神經反射。簡單來說,人體生理活動由神經支配,而神經信號的傳輸是由大腦—脊髓—臟器—脊髓—大腦,形成一個迴路,在這個神經迴路中,脊髓就像是神經中轉站,其中支配心臟的脊髓神經在第二至第八胸椎平面,支配膽道系統的脊髓神經在第四至第九胸椎平面,因此二者脊髓神經有交叉,主要集中在第四和第五胸椎平面,故當患者膽道系統出現病變後,受到刺激的神經衝動信號傳至脊髓平面時會刺激支配心臟的傳出神經,導致冠狀動脈收縮,使心臟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等一系列類似「冠心病」的癥狀。
此外,膽道疾病影響了膽汁分泌與排泄,若膽汁在肝臟中淤積過多,會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樣會引起心臟功能下降,從而導致心臟疾病。
如何區分是膽道疾病還是心臟疾病引起的不適?
首先,二者的發病順序不同。如果患者之前沒有心臟病變,而是在膽道疾病癥狀發作時出現了心臟不適,則多為膽心綜合征;如果患者之前就有心臟病變,此後再患上膽道疾病,若同時出現膽道與心臟的不適,則可能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膽心綜合征,要考慮心臟本身的病變為主。
第二,結合患者的既往病史。若既往身體健康,現階段膽道疾病診斷明確,在膽道疾病癥狀發作時出現心臟缺血的臨床表現,就要考慮「膽心綜合征」。
第三,觀察心臟疾病癥狀和膽道疾病癥狀是否是同時發生。膽心綜合征往往在膽道疾病發作時伴發心臟不適,二者如影隨形,同時出現且同時消失。如果二者發作時不同步,則可能不是膽心綜合征。
第四,膽道疾病和心臟疾病所致疼痛的放射痛位置不一樣。
膽道疾病的放射痛多在人體右肩、背部,如伴發膽心綜合征,放射痛的位置也在右側肩背部;
而心臟疾病引起的放射痛在人體的左肩、上肢。膽心綜合徵發作時持續時間要比單純心臟疾病引起的心絞痛的時間要長,通常在半小時以上,甚至可達數小時;
對於常規用來擴張冠狀動脈的藥物(如硝酸甘油)和口服速效救心丸等治療冠心病的措施大多無效,相反對抗神經功能的藥物,如阿托品等膽鹼能抑製劑有效。
再一方面就是心臟不適隨著膽道疾病的加重而加重,當膽道癥狀緩解後心臟不適可明顯減輕甚至不治而愈。
第五,膽道疾病的癥狀多因進食油膩食物引起,疼痛發作和體位有關。故膽心綜合征多發生在餐後尤其是飽餐、油膩餐後和仰卧時;而心臟疾病多發生在勞累、活動、情緒激動時。
如何應對膽心綜合征?
對於原本沒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主要治療膽道疾病。對於保守治療的患者,可用消炎利膽藥物和抗生素來治療,有手術指征的要行膽囊切除術,不過在膽心綜合徵發作期間不適宜做手術,應先改善心臟功能,待心臟功能穩定後再進行手術。
對原本就有心臟疾病的患者,膽心綜合征加重了心臟損害,須在治療心臟疾病的基礎上及時手術切除膽囊,解除加重心臟缺血損害的誘因。
其實,相比治療,預防更重要。預防膽心綜合征最重要的是預防膽道疾病的發生。
生活中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少吃煎烤炸類的食物和膽固醇高、油膩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易產氣食物也要少吃;進食時食物的溫度要適中,過冷、過熱的食物都會刺激膽道;不宜飢一頓飽一頓,養成規律進食的習慣也很重要。
(謝文竹 沈笑馳)
※無緣無故深吸氣,是胸悶還是發聲性抽動?
※昏迷應儘早治療,讓患者「醒過來」
TAG:生活與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