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英國的藝術品都藏在哪?
Credit:銳景創意
1940年,英國上空匯聚了幾乎全世界的空軍精銳。鐵雲壓城,為了避免藝術品在轟炸中受損,國內所有博物館都早早就開始做撤離工作。丘吉爾本人的說法是:「藏到山洞裡,不然就塞進天花,我不允許有一副畫離開這個島。」
天上各路神仙互秀操作的同時,地面上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展品悄無聲息地轉運到北威爾士,馬諾德Manod的一個石礦下頭,基本無損。這時歐洲各地,人類文明結晶的救護和易手,哪條線勾出來都夠拍幾集。許多藝術品得以倖存,也有不少缺了那份運氣,被毀、失竊或徹底失蹤,在戰後只剩個名錄。1939年羅浮宮撤空,3600多幅畫打包由專人分送各處隱藏。蒙娜麗莎太脆,現在已經沒有人敢動,但當時也經歷了五趟轉移,險險比納粹軍隊的推進快一程。
軸心國這邊在戰火中搶、救下來的藝術品也不少。希特勒有計劃在自己童年故鄉Linz臨淄建立全世界最牛的藝術館,所以納粹軍隊在尋覓輸送藝術品上有個嚴密的體系。不過隨著戰況轉劣,這些各國瑰寶大部分只能暫時藏去奧地利奧爾陶斯的一個鹽礦,等日後有餘裕再算。
當時鹽礦內只畫作就有6500餘幅,有很多是連我都聽說過名字的巨觸之作。這批藝術品得以倖存,背後也是一場動作片:守軍受命在德國投降時炸毀一切,而這計劃被當地熱心礦工和一名納粹軍官暗中破壞。本來準備炸塌整個礦坑的炸彈被那名軍官偷偷布置成小的,剛好只弄塌了洞口。直到戰後,盟軍的救寶校尉——他們確實弄了個編製來專門辦這類事,the Monuments Men——追著線索而來,起出了全部珍藏。
ps:關於這個特殊部隊,2014年有部真人真事改編同名電影,主演是克魯尼、呆蒙和凱特.布蘭切特。
Credit:銳景創意
戰時大規模的藝術品運輸轉存,意外地為現代文物保存保養踢開了新大門,成了相關學科的關鍵發展期。
在1940年那會兒,英國最頂級的美術館實際上還沒有控溫濕的系統,而這趟戰時大搬家,促使人們開始詳細討論、驗證保存文物的最佳方法。後來這些研究和經驗的成果就應用在戰後重建的美術館內——粗魯地概括,就是裝了空調。
至1983年之前,馬諾德礦洞一直是軍事機密。在戰時逐步完善的空氣、交通和住宿設施在戰後依舊有人維護,把文物倉庫轉變成了一個核戰避難所。
丘吉爾力排眾議把藝術品藏在國內的決定,後來證明相當明智。在二戰後期,國家美術館重開,每個月從馬諾德地庫取出一幅名畫運至倫敦公開展覽,每一幅都是細心挑選的情緒甜品,旨在修補當時人民千瘡百孔的心神。每月平均有三萬名市民觀展,就為了越過涌動的肩膀眺望一眼,人流量遠超和平時期。在失去之前,大家往往意識不到情物寶貴,幸而有些分別只是臨時,往後還將重逢。
原文標題:《the art hidden from nazi bombs》 By Holly Williams, 16 April 2018
本文譯自 BBC,由譯者 梁兵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巨大難題:如何使人工智慧掌握常識?
※理論上,蜘蛛能在一年內吃掉全人類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