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總是充滿了無力感?

為什麼你總是充滿了無力感?

圖自影片《美食、祈禱和戀愛》

Prayer

 A New Day Has Come

Céline Dion 

00:00/05:33

1. 抱怨與無力

在影片《美食、祈禱和戀愛》里,莉茲是一位三十多歲的記者和小說家。

某天深夜,她忽然發現,枕邊人越來越無趣,工作越來越乏味,內心也越來越無力,感覺自己像一個被挾裹的蠶蛹,任由生活推來搡去,不得不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去見一些不想見的人。

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不得不工作」

「我不得不掙錢」

「我不得不做飯」

「我不得不運動」

「我不得不出差」

「我不得不帶孩子」

「我不得不買護膚品」

「我不得不花老公的錢」

......

等等,諸如此類的表達。

如果你稍有留意,就會發現順著「不得不」下來的,是許多的牢騷與怨懟。

說這些話的人,要麼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總是指責外界與他人;要麼認識到自己有不足,陷入自責的泥潭無法走出;要麼宣洩一通,繼續待在現狀中。

細細品味,這些「不得不」的背後,隱含的是無奈與無助,實際上也是無力感的透露。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一些人總是充滿了無力感呢?

2. 受害與轉換

答案是:這些人的「受害者意識」在作祟。

所謂受害者意識,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人處於痛苦懷疑、消極無力的意識狀態。

「受害者」的內心總是出現這些負性詞語:否定、懷疑、黑暗、沉重、痛苦、恐懼、需要、評判、比較、不滿意、不高興,等等。

這些「受害者」要麼沉溺過去,要麼幻想未來,唯獨不接納當下。

殊不知,周圍的世界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會做出類似的回應,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即相似的事物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吸引。

比如,你去想某件不開心的事情之後,就越想越不開心。這是因為,當你持續一種想法時,吸引力法則會立刻帶來更多同類的思想給你,或許,僅僅是幾分鐘的時間,你就引出了那麼多同類的不愉快的思想,於是,越想越煩,狀況就越來越糟糕。

比如,當你覺得你的工作讓你很難受、很憋屈、很壓抑的時候,你傳遞給外在世界的就是難受、憋屈和壓抑,外在世界也會把諸如此類的景象反射給你,也就是說,你所吸引的就是你所傳遞出去的。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微妙而深奧的系統,有時一些事情的發生貌似極其偶然或意外,其實不然,這些事件同樣是系統的一部分,同樣遵循著平衡與責任的能量定律,同樣遵循著自我創造與反射的過程。」

在這個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你,而對於你來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思想,因此,最能讓吸引力法則起作用的,就是——你的思想。

「思想具有它自己的磁性和頻率,當你思考時,那些思想就會發送到宇宙空間,它們會像磁鐵一般,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

「而所有發出的思想,都會回到源頭,那個源頭,就是你。」

再比如,當你的內心不愉快、沒有愛的時候,所體驗到的都是傷感或挫敗,你可能就像個受傷的小孩一樣,蜷縮在黑暗的軀殼裡,滿滿的都是負面情緒,你把悲觀給世界,世界回你以悲觀。

如此循環下去,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席捲著你,讓你覺得自己可憐孤獨,然後哀怨無助,然後到處傾訴,再然後你就長成了「祥林嫂」的眉目。

夠啦,到如今,這種「受害者」的模樣,是時候轉換了。

3. 責任與選擇

接下來,請直面「責任」與「選擇」。

先和「責任」說哈嘍,並握握小手吧。

責任,就是一種完全處在個人內在力量空間的態度。

也就是說,一個負責任的人擁有Ta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會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指責任何人。

再和「選擇」說哈嘍 ,並握握小手吧。

選擇,就是為自己做出選取和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擁有是成為一個負責的人還是一個受害者的選擇。

這個選擇權只有你自己來掌控,任何他人都無法替代或奪取。

請你靜下心來,想想這句話:不論我們做了什麼,也不論發生了什麼,總是我們的選擇決定著我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

可能你會反駁:我並沒有選擇在這裡,我並沒有要求出生,我並不能選擇我的父母,我並沒有選擇這麼胖、這麼丑、這麼孤單,等等,等等。

我想插一句:親愛的,不要鑽牛角尖,鑽到最後,死的不牛,而是你自己。

再回頭看看,責任是什麼?

責任,意味著不論發生怎樣的情況,甚至當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某些事情時,我們依然敞開面對所有的現實,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必須做出的選擇,而逃避只能讓你更加無力。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經歷和體驗事物的方式取決於我們自己。比如,我們是如何思考事情的?我們是如何感受事情的?我們是如何做出行動的?

好像很蒙圈兒,是吧?

舉個栗子——

請分別體驗下面兩組話:

(1)

. 「當你忽視我的存在時,我感到很憤怒。」

. 「當你忽視我的存在時,我選擇感到很憤怒。」

(2)

. 「當你那樣做時,你傷害了我。」

. 「當你那樣做時,我選擇感到受傷害。」

這其中有區別嗎?當然有。

在每組的第一句話中,你是他人的一個受害者;在每組的第二句話中,你認識到你自身做出了創造性的選擇。

當你知道是你在選擇時,你就會感覺有力量,你知道你能夠對此做一些事情,你能夠選擇一個不同的情緒反應。

你可以選擇呼吸並放鬆,或者你也可以選擇自省:是我內在的什麼讓我感覺憤怒或受傷?或者你也可以有其他的行為選擇。

諸如此類,你是選擇第一句還是第二句?是選擇受害者還是負責任的創造者?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思考哦。

當你將「受害者意識」轉化為「負責任的立場」時,你會覺得:

「我總有一個選擇。」

「不論我看到、想到、感受到什麼,都是我選擇看到、想到、感受到的。」

「在我感覺糟糕時,我知道我可以對此做些什麼。」

「自責會使我丟棄我的力量。」

「沒有對與錯,只有經歷和體驗。」

「我是我自身現實的創造者。」

你可能覺得,這不就是換了一下表達方式嘛,現實中的衝突與矛盾依然還在那裡呀?

拜託,你若是真想讓自己擁有力量的話,請亮出你的誠意 讓自己靜一靜,做一下練習:

. 想一件你並不喜歡,但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感覺這種無力。

. 現在再說一遍,用「我選擇」來代替「我不得不」,感覺這種差別。

接下來,我想問你:

. 如果你不做這件事(你「不得不」做的...),會發生什麼呢?

. 你想要如此嗎?

. 所以,你做了什麼?(你可能會說「我做了這件事啊」)...看,你選擇這樣!你總是在選擇,不論你做什麼,都是你選擇去做的!

當你認識到現實就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時,你就會明白,是你的內在世界創造了你的外在世界,你是你現實的百分之百的創造者,你也會因此而變得平和與接納。

如果你還是無動於衷的話,那我選擇把「上帝求你買彩票」的故事甩給你。

從前,有一個人,經常去向上帝祈禱,請求早點讓他中大獎,無數次的祈禱之後,上帝都快被他給求崩潰了,終於某一天,上帝忍不住開口道:孩子,你要是真想讓我幫你中大獎的話,我求求你先去買張彩票吧。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去付諸行動吧。

或敞開自我,或感受內在,或接納當下,或學會取捨,或擔負職責。

在你拒絕做一個受害者,而選擇做負責任的創造者的時候,你已經開啟了你的逆襲之旅,恭喜你。

4. 資源與喚醒

當你的內心是平和與接納的時候,意味著你選擇了「平和」與「接納」,意味著你回到了那個充滿信任和喜悅的內在空間,那是個可以感受到「一切都很美好」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的「內在父母」,它是以心靈為中心的愛與信心的內在空間,它所呈現的是:當下、智慧、認可、明亮、快樂、滿意、我能夠、無條件、創造者,等等,一切溫暖和正向的資源。

一旦你和這些內在資源保持聯結,你會感到有力和安全,並能夠從中獲得行動的指引。

有一位女友跟我分享說:

「自從明白了這些之後,我沒了抱怨和不開心,特別體現在婆媳關係上,十多年的積怨和不痛快化為烏有。」

「我願意站在她的立場解決問題,所有這些年的怨恨沒有了,我自己很開心,也願意主動叫她,跟她說話。」

「我發現了自己的這個改變,老公也發現了,我們都很開心。」

「我知道了,這正是我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改變了自己看問題的視角才有的結果,從無力到有力,我的內在資源被無聲喚醒了。」

是的,其實,資源和力量原本就在你的身體里,它時刻都在聽候著你的感應與召喚。

5. 探索與收穫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莉茲。

第二天上午,來到辦公室,她對女友說:你知道嗎?我每天早上醒來,連一點熱情、火花和信仰都沒有,我覺的這很糟糕,我很害怕,這比死還慘,我難道要成為這樣的人嗎?

女友說:這是常事啊,人們往往會在相識、相愛、結婚之後,突然有一天覺得這並不是Ta們想要的,於是Ta們低落、沮喪,因為Ta們無法搞清楚狀況。

莉茲說:我不是在搞清楚狀況,我要的是改變,我想去一個能夠做自己的地方,說一些想說的話,做一些想做的事,而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

於是,她辦了休假手續,暫停工作、離開了他和那個家,去那些能讓她再次悸動的地方,在她看來,能夠遠離「不得不」、療愈心靈、尋找自我的最佳方式就是:出、去、浪。

她去了義大利、印度和巴厘島。

在義大利,她吃遍了各種美食,交到了新朋友,但依然心事重重。

在印度,她靜默、冥想、打坐,但總是無法保持平靜。

理查德告訴她:

「請裝點你的心靈,你必須學會挑選你的想法,如同挑選你每天的服裝,而這種能力完全可以培養。」

「你來這裡渴求掌控自己的人生,那就從心靈下手吧,那才是你該嘗試掌控的,如果你不能掌控你的想法,你將永遠陷入困境。」

她說:我還是很想念他。

理查德說:

「那就去想他,每次想到他就給他指引和關愛,然後放下。」

「如果你能清理出心中失敗婚姻的空間,你就擁有打開一扇門的靈性,知道宇宙會怎麼做嗎?神就會湧入,會用更多你夢寐以求的愛將你填滿。」

她問:悲傷什麼時候結束?

理查德說:你得修行、冥想並實行無私服務,最重要的,每早吟誦古魯梵歌。

她說:我就是無法做到吟誦古魯梵歌,我感覺不到奉獻。

理查德說:奉獻就是愛,挑個人或事物作為奉獻對象,不一定是精神導師,對她而言誰都可以,而收穫者卻是你。

她說:我在等待他的原諒,等待他來解放我。

理查德說: 等他原諒,你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你要自己原諒自己。

她說:沒那麼容易。

於是,她再次來到了巴厘島,又見到了智者賴爺。

上次見到賴爺時,賴爺給了她一張圖,並告訴她:要腳踏實地,宛如你有四條腿,那樣你就能立身於這個世界,還有,不要通過頭腦觀看世界,要通過你的心觀看,那樣你才會認識神。

圖自影片《美食、祈禱和戀愛》

這一次賴爺告訴她:除了打坐、冥想之外,還要微笑,臉微笑、心微笑,甚至讓你的肝臟也微笑。

終於,歷經曲折,在不斷的自我探索中,莉茲不再否定、疑慮與抗拒,而是選擇了接納、快樂與信任,從而收穫了嶄新的生活和愛情。

6. 力量與嚮往

或許,不是每一個「無力者」都能像莉茲那樣洒脫外出、受智者啟悟、找到前行的路。

沒關係,你可依自己的生活節奏去轉化「無力感」,去呼吸感受,去覺察自我,去做情緒處理,讓愛與光明從內心慢慢浮出,當你的內心是愛與光明的時候,你的周圍也將被愛與光明所籠罩,這就是力量的體現。

我還想告訴你,你的力量不在別處,就在你的身體里,它是「以心靈為中心的愛與信心的內在空間」,它是你的「內在父母」,當你遇到挫敗困苦時,你要和它保持聯結,它會無條件的給予你平和與快樂、熱情與信心。

總之,是要繼續「無力」,還是要變得「有力」,都由你來決定和選擇。

突然覺得,人啊,不是在「無力感」中滅亡,就是在「無力感」中重生,哈哈。

最後再說一句: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力量的嚮往。

嘿嘿,共勉,呈上。

註:參考書目:

1.《秘密》[澳] 朗達.拜恩/著

2.《由心諮詢》[比利時] 米杉/著

3. 《當神來敲我的門》[日] 佐藤蜜朗/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獻言碎語 的精彩文章:

TAG:獻言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