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越歷史的煙雲看故宮

穿越歷史的煙雲看故宮

作者:夏學傑

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

《故宮院長說故宮》 李文儒 著 天地出版社

《故宮院長說故宮》將北京故宮即紫禁城置於圖像學視域中觀看欣賞和解讀,用作者李文儒的話說,走進紫禁城,即走進紫禁城圖像之中。在「圖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讀,在行走中領悟。李文儒,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歷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捧讀本書,相當於重遊一次故宮,而這次重遊多了幾分淡定與從容,因為不必擔心還差幾個小時就會閉館,不必忍受太陽的炙烤而無處躲藏,故宮是少有樹木的,很難找到遮陽庇蔭的地方。作者認為,作為封建帝王的皇宮,紫禁城容不得生命的自由生長,在主要的場所,特別是在舉行隆重儀式的大場面里看不到花草樹木,看不到生命的綠色。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歷史是深邃的,但是它的深邃只有你的學識有了厚度才可感知。本書意欲使人從整體上把握紫禁城。紫禁城讓遊客如深陷迷宮一般無奈,不過,作者認為,封建帝王們絕不會產生無奈之感,因為他們掌握著主從分明、條理清晰、繁而不亂、維護穩定的秘訣。紫禁城,包括皇城、都城在內的以中軸為綱,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核心的軸心對稱結構形成和體現的秩序與平衡。

這本書是用散文筆法寫就,既有對故宮歷史知識的介紹,又有作者自己的所遇所感所思。它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倒更像是一本文學讀本,有著浪漫抒情的筆調。對待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這種筆調倒是適宜發揮,因為要想說清楚一件事物的來龍去脈是相當不易的,更何況是那些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東西了,誰又能說得一清二楚呢?作者採用的判斷、推測、假想的口吻,倒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選擇。比如本書在講述紫禁城窗戶問題時,作者就洋洋洒洒做了各種猜想,以補史料之不足。紫禁城中的窗戶上出現玻璃大約是在雍正時期,可是,玻璃窗戶並未在紫禁城普及。作者猜想,紫禁城裡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挑出了玻璃的不少毛病。比如,他們會說,在屋裡做的事與在屋外做的事大多數時候是不一樣的;他們會說,紙窗戶上可以畫窗花,可以剪窗紙;再則,也許皇帝們不願意讓自己的紫禁城過分奢華。紫禁城裡的房子普遍採光不好,或許皇家的確是過於在乎裝飾,而不願理會採光問題吧?瀋陽故宮亦是如此,就連皇太極的御書房也頗為晦暗。抑或是,玻璃太過明晃晃的,與當時審美衝突。「距離足以產生高貴,神秘方可保持至尊。」如今,養心殿正殿即使在正午時分,裡面也不夠亮堂。然而,自雍正皇帝以來,清代的八位皇帝均在如此昏暗的室內處理政務。

紫禁城之建造,處處服務於封建皇權的統治。比如作者寫道:「沒有草木的氣息,沒有生命的氣息,才算得上冷靜冷漠,才夠得上威懾。」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曾寫過一本書名為「玻璃籠子」,探討當下個人信息和隱私之不保問題,認為現代科技將人們暴露於監控之下。試想,古代哪個皇帝膽敢端坐於玻璃籠子里任人瞧看呢?(夏學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影視代表團與希臘中國友好協會簽署影視合作協議
俄羅斯和美國宇航員離開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