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暨中國李庄第二屆十月文學周活動在李庄舉行  13部作品分獲7類獎項

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暨中國李庄第二屆十月文學周活動在李庄舉行  13部作品分獲7類獎項

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暨中國李庄第二屆十月文學周活動合影

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暨中國李庄第二屆十月文學周活動在李庄舉行

13部作品分獲7類獎項

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典禮,於2018年4月14日下午在四川宜賓李庄順利舉行。任曉雯《好人宋沒用》、馬原《穀神屋的貝馬》、遲子建《最短的白日》、劉慶邦《陪護母親日記》、樹才《嘆息》、文珍《暗紅色的雲藏在黑暗裡》、寧肯《中關村筆記》等13部(篇)《十月》雜誌2017年度刊發的作品分獲長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等7類獎項。

《十月》雜誌創刊於1978年,是新時期以來國內非常重要的大型文學期刊,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座里程碑,近40年來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家、作品,其中包括王蒙、鐵凝、張承志、張賢亮、賈平凹、劉心武、莫言、海子等眾多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作家和詩人。設立於1981年的十月文學獎見證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成長,作為中國文學界的一個重要獎項,十月文學獎是新時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獎項之一,同時也是海內外了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窗口。2015年12月,《十月》雜誌社與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李庄古鎮成為十月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

李庄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獨特地位,1941年至1946年期間,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研究所以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學所等文化學術機構相繼遷駐李庄,傅斯年、李濟、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人文、科技、建築大師會聚於此,李庄一時成為中國文化重鎮。

活動期間,馬原、劉慶邦、葉舟、樹才、張震、谷禾等作家在李庄分別做了主題講座,內容豐富,受眾廣泛,得到當地文學創作者、愛好者及廣大中小學生的熱列歡迎。

2018年是《十月》創刊40周年,也是抗戰勝利各學社遷出李庄的第70年,是宜賓建城2200周年,中國李庄杯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典禮和中國李庄第二屆十月文學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參與者們切身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和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

本次頒獎典禮由宜賓廣播電視台全程現場直播。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致辭

北京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清霞為中篇小說獎獲得者頒獎

宜賓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敏致辭

《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致辭

宜賓市翠屏區區長李強致辭

附1:

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獲獎篇目

(同體裁作品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長篇小說獎

任曉雯《好人宋沒用》

紅柯《太陽深處的火焰》

中篇小說獎

馬原《穀神屋的貝馬》

嚴歌苓《你觸碰了我》

胡性能《生死課》

短篇小說獎

遲子建《最短的白日》

葉舟《兄弟我》

散文獎

劉慶邦《陪護母親日記》

余華《爸爸出差時》

詩歌獎

胡弦《蝴蝶與北風》

樹才《嘆息》

新人獎

文珍《暗紅色的雲藏在黑暗裡》

特別獎

寧肯《中關村筆記》

附2:

第十四屆十月文學獎頒獎詞

長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好人宋沒用》

作者:任曉雯

發表於:2017年第2期《十月·長篇小說》

授獎詞:

出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一位蘇北女人,在上海為生存忍辱負重,艱苦打拚。像很多中國人一樣,她熬過戰亂、飢餓,經受種種政治風浪,頑強地活著。生活的悲歡,沒有改變她的堅忍與善良,當然其中也不乏處世的謹慎精明。小說幾乎只有純粹的細節,又那麼不露聲色,令人沉溺其中,而無法遠眺老上海光鮮的城市天際線,以忘記紛繁細碎的煩惱。有鑒於此,特授予任曉雯女士作品《好人宋沒用》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長篇小說獎獲獎者任曉雯領獎

獲獎作品:《太陽深處的火焰》

作者:紅柯

發表於:2017年第4期《十月·長篇小說》

授獎詞:

西域羅布荒原與陝西關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素養交匯碰撞。吳梅麗和徐濟雲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深刻的精神對話。也許徐濟雲賦予了吳梅麗的荒原過多理想的高潔,周圍的世俗也就更是不可忍耐,但柏拉圖與情愛的遭遇戰,結局只能是歸於空無。隨著紅柯先生突然駕鶴西去,他留給我們的,是逐火者永遠火熱的背影。有鑒於此,特授予紅柯先生作品《太陽深處的火焰》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中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穀神屋的貝馬》

作者:馬原

發表於:2017年第1期《十月》

授獎詞:

馬原是敘事的魔法師。他的小說語言清晰準確,平實可觸,卻又靈動變幻得令讀者目不暇接。現實在他筆底意味深邃,神秘莫測,而神話卻閃爍著現世的光芒,讓人感同身受。他的貝馬、他的祭司,因此才可能獲得通神的本領。小說的敘事遊走在真實與夢幻的邊緣,俗世的煩惱、無奈,被神話照亮,而歷代更迭的祭司,難道不就是對生活傳統的沉思與窺探?有鑒於此,特授予馬原先生作品《穀神屋的貝馬》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中篇小說獎獲得者馬原與評論家劉火互動

獲獎作品:《你觸碰了我》

作者:嚴歌苓

發表於:2017年第3期《十月》

授獎詞:

出身窮苦的劉峰處處與人為善,在年輕的文藝兵群體中實踐著自己樸素的美德。在特殊的年代,他收穫的卻是五味雜陳的人生:從被信任、被學習,到被嘲諷、被背叛、被放逐,甚至被憐憫。在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曾經的文藝兵歷經歲月磨洗,他們互相達成諒解,但畢竟一代人的芳華已逝。有鑒於此,特授予嚴歌苓女士作品《你觸碰了我》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生死課》

作者:胡性能

發表於:2017年第5期《十月》

授獎詞:

殮葬行業讓人覺得陌生,並稍感恐懼。《生死課》對這個特殊行當經營的困窘,尤其是同事之間的交往和感情,有著出色的描繪和把控,有一種溫暖的生活底色,在文字中緩緩流淌。最後,作為肉身的擺渡者,老蝙蝠把無數人送抵彼岸,自己卻因捐獻了眼角膜給盲妻,只能永遠留在此岸,令人無比惆悵。有鑒於此,特授予胡性能先生作品《生死課》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中篇小說獎獲得者胡性能講述他與《十月》雜誌的故事

短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最短的白日》

作者:遲子建

發表於:2017年第3期《十月》

授獎詞:

一個人在抵達故鄉的瞬間,尚未離開車站,又宿命踏上火車走向異鄉。這既是一個小說結構,也是人生結構。這個結構看似簡單,卻因為盛裝了一個中年男人油膩而庸碌的日常與一生,而變得異乎尋常和耐人尋味,並讓人禁不住發問:故鄉真的可以返回嗎?即使返回了,故鄉是值得返回的嗎?這一連串發問的答案就在《最短的白日》里,它們這些疑問像楔子一樣楔入庸常生活,因而有了向生命內部敞開的形而上的味道。有鑒於此,特授予遲子建女士作品《最短的白日》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兄弟我》

作者:葉舟

發表於:2017年第4期《十月》

授獎詞:

《兄弟我》給普普通通的磚瓦賦予了神性。一座即將拆除的煙囪,一群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老人,艱難地站立在歷蟲邊緣,頑固地捍衛著存在的尊嚴。他們是將被遺忘的無名英雄,是將被遺忘的眾人。時間必然是最後的勝者,而老人們堅守記憶,直到沉磚洗去浮塵,逝去的青春在河畔重現光彩。《兄弟我》書寫了生命的堅韌和純真,是一段無名者與遺忘的抗爭史,悲壯,滄桑,平淡,遼闊。有鑒於此,特授予葉舟先生作品《兄弟我》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獎獲得者葉舟講述父親給《兄弟我》帶來的啟發

散文獎

獲獎作品:《陪護母親日記》

作者:劉慶邦

發表於:2017年第4期《十月》

授獎詞:

《陪護母親日記》簡約而豐富,展現了成熟作家在文本開拓時堅守的文學精神。柔美、溫情、冷峻、銳利,數種風格並存的文字,來自作家廣闊的包容和內心的敏感。鄉土與城市互文,歷史與當下交融,劉慶邦在此以罕見的複雜多變的文風,以可敬的真誠,揭示出創作之海下奔涌莫測的暗流,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有鑒於此,特授予劉慶邦先生作品《陪護母親日記》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散文獎」。

散文獎獲得者劉慶邦講述《陪護母親日記》整理再創作的過程

獲獎作品:《爸爸出差時》

作者:余華

發表於:2017年第5期《十月》

授獎詞:

不是龐然大物招搖過市,而是對微末細節的非凡洞察,這是作家余華眼中的電影《爸爸出差時》。他分享偉大的電影作品,同時也是分享藝術接受和創造的秘密:在共鳴和誤差的頻幅里,作品如何最大限度地參與人生,人生又如何修正藝術作品;每一位觀影者的人生都因不同作品的重影而豐沛,而不同人群因時因地因人對同一部作品理解與記憶的誤差,正構成藝術作品最富創造性的時刻,意外生長的神來之筆。有鑒於此,特授予余華先生作品《爸爸出差時》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散文獎」。

詩歌獎

獲獎作品:《蝴蝶與北風》

作者:胡弦

發表於:2017年第1期《十月》

授獎詞:

《蝴蝶與北風》是詩人胡弦近年來最具分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胡弦的詩歌融入了更多古典因子,又與現代性渾然天成。他明了一首詩內部存在的等待和抗拒,對深思和心智浸透的期待。在這些詩中,可以體會到語言對複雜深邃意義的涉入過程中產生的趣味,以及通過難度追求對心靈幽秘的更多發現。他是一個善於從最小的可能去生髮詩意的高手,總能在最幽微處捕捉到事物內部隱藏的光亮,使其向一種前所未有的本質移動,並放大成為優雅的詩章。有鑒於此,特授予胡弦先生作品《蝴蝶與北風》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詩歌獎」。

詩歌獎獲得者胡弦與主持人互動

獲獎作品:《嘆息》

作者:樹才

發表於:2017年第5期《十月》

授獎詞: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詩人才能聽到世界,聽到自己,聽到那無法聽到或根本聽不到的東西,這是詩人的天職。我們聽青楊樹最後撒手時的聲音,聽到雷聲與夢中的笑滾作一團,聽到像錢塘潮一樣轟然的嘆息,那嘆息即使在骨灰盒裡仍會驚動四周;聽到風撕天空這撕不碎的布,虛有其形的布,聽到一個孩子在大聲喊,滿樹的花也在喊。滿樹的花也在喊——喊那孩子嗎?毫無疑問,在樹才詩中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聲音,更多的是聲音之外的聲音,是無限的聲音。有鑒於此,特授予樹才先生作品《嘆息》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詩歌獎」。

詩歌獎獲得者樹才講述詩與聲音的關係

新人獎

獲獎作品:《暗紅色的雲藏在黑暗裡》

作者:文珍

發表於:2017年第5期《十月》

授獎詞:

藉助敘事,藉助嚴苛意義上的自省與他視,女性泅渡者在尋找劈開黑暗大海的成長道路。《暗紅色的雲藏在黑暗裡》是面朝文藝圈男性中心主義現實的冒犯之作,兼具文學和社會學認知的雙重價值。一對年輕驕傲、才華橫溢、野心勃勃的男女藝術家,從相知相惜相砥礪到最終決裂,同路人和異己者的指認和誤判,最初的誠實、熱情與信念里,混雜著底層藝術家不擇手段上位的急迫與機心,更拘囿於藝術圈性別、門第、階層的偏見網路。小說史上從不缺乏拉斯蒂涅般的男性人物,這位獨自泅渡者,人群厭倦症患者,在內心的清高孤絕與既定遊戲規則的波濤洶湧中掙扎的女性藝術家,是異數。有鑒於此,特授予文珍女士作品《暗紅色的雲藏在黑暗裡》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新人獎」。

新人獎獲得者文珍與作家周雲和互動

特別獎

獲獎作品:《中關村筆記》

作者:寧肯

發表於:2017年第1期《十月·長篇小說》

授獎詞:

「中關村」是個出人意料的歷史隆起,它無疑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地標性名稱。寧肯作為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直面這樣一個巨大複雜的現實,既有建築師的宏偉,又具備手術刀一般的精確細密。《中關村筆記》以人物為經緯,對柳傳志、王選、馮康等卓越人物的內心洞幽燭微,一個國家崛起的側影和時代輪廓,也就在其中得以清晰呈現。有鑒於此,特授予寧肯先生作品《中關村筆記》2017年第14屆「十月文學獎·特別獎」。

特別獎獲得者寧肯講述記錄中關村發展歷程的特別意義

十月雜誌社

1

十月

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月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2018-《十月》?詩歌

TAG:十月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