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遇見皇帝出行,就一定要跪倒山呼萬歲嗎?
宋朝的君臣見面、平民見官、官與官之間、民與民之間、男與女之間,應該行什麼禮呢?
下面我們分別說說。
1、君臣見面之禮
在私下的場合,宋朝官員與皇帝見面,當行何禮,我傾向於認為,是行揖拜禮,而非跪拜禮。南宋人胡銓在《經筵玉音問答》中記錄了他與宋孝宗內廷花園徹夜長談的情景,其中寫道:「上握手謂予曰:『昨夕之樂,願卿勿忘。』予答曰:『小臣當圖報陛下,且尚有侍宴之日。』於是侍上入內,至候春門,予揖退。」這裡,臣對君的告別禮儀便為揖拜禮。
那麼在朝堂之上呢?如果是大朝會(通常在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舉行),自然是極盡繁文縟節,少不了臣向君跪拜的禮儀;但日常的常朝會,我傾向於認為:不需行跪拜之禮。理由是——據《宋史禮志》,淳化三年,宋廷申舉常參禮儀,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嘩;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為列為失儀,「犯者奪俸一月」。由此看來,宋臣常參時似乎並不行跪拜禮。
2、平民遇到皇帝
老百姓見了皇帝,是不是一定要跪拜呢?從史料判斷,不一定要下跪。來看兩個例子:據宋人王明清《揮麈錄》,宋真宗西祀汾陰、途經泰山腳下被當地民眾圍觀:「大中祥符間,章聖祀汾陰,至泰山下,聚觀者幾數萬人,闐擁道路,警蹕不能進」。顯然,這並不是官方組織的跪迎,所以秩序非常混亂。《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也記錄了宋真宗的一次出巡:咸平四年(1001)八月,「上觀稼北郊,宴射於含芳園。都人望見乘輿,躍稱萬歲」。開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輿,只是歡呼雀躍,而不是惶然跪倒。
3、官與官、民與民之間
至於官員、平民彼此之間的行禮,可以肯定地說,是行揖禮或叉手禮。這裡列舉兩條證據:
其一,南宋覆滅後,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羅召見,文天祥只是「長揖」,通事(翻譯)命他「跪」,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為跪並不是宋朝官員之間的禮儀。
其二,南宋時,宋朝官員樓鑰出使金國,發現被金人統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時兼用跪禮與揖禮:「或跪或喏」。樓鑰說,「跪者胡禮,喏者猶是中原禮數。」「喏」即問候語,通常跟揖禮、叉手禮相配合。可見依宋人禮儀,老百姓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禮的。
宋人之間相互問候,非常流行「叉手禮」。宋代的啟蒙類教材《訓蒙法》載,「小兒六歲入學,先數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翻譯一下:行叉手禮時,兩手交握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叉手禮較揖禮為輕,揖禮又較跪拜禮為輕。我們從宋代的圖像史料還發現,宋朝大臣在私人場合,向皇后行叉手禮即可。南宋宮廷畫師繪畫的《女孝經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便繪有一個場景:皇后與皇帝、大臣見面,大臣行叉手禮。
4、男女之間的行禮
宋話本《錯斬崔寧》中有一處細節:「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卻是往那裡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可見,宋朝時,男子向女子行禮時,一般為揖禮;女子則還以「萬福」禮。所謂「萬福」禮,是指女性行禮時,雙手相交至胸腹間,微曲膝,低首,同時口念「萬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唐宋時期,女性不行跪拜禮。
總而言之,男人行叉手禮,女子行萬福禮,乃是宋朝最為常見的日常禮儀。
※北宋經濟約佔世界的1/4,人口約1.3億,為何會被遼、西夏、金吊打
※《經典詠流傳》詩文完整匯總——第八集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