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漳州庄氏繁衍與分布

漳州庄氏繁衍與分布

前 言

最近,有不少宗親向老鐵諮詢,說他們先祖來自漳州,希望老鐵能幫他們實現認祖追蹤之願找點資料,故摘錄《漳州錦繡庄氏族譜》漳州庄氏源流載於平台(略有改動),以便宗親對接、溯源,如有錯漏以原文為準。

南宋末年,宋端宗受元兵追趕,從福州往南敗退,時永春始祖庄森十二世孫青陽始祖庄佑孫(號古山)的五個兒子公哲、思齊、公茂、公望、公從兄弟及庄彌淵(授掛印大將軍),庄羅(封護國大將軍)眾族親,忠於宋室,毀家紓難,變賣家財作軍需,還有表弟潮州司戶參軍蔡若濟等,外出泉州城南七里下輦埔迎駕端宗,隨陳宜中、文天樣繼續南逃,經漳州入潮州,庄公望在漳州戰死殉難,被追封為「義勇將軍」,留下三子,隱居在漳州。庄公從隨軍至潮州後,被亂兵衝散,隱居於潮州龍溪都庄隴,後其孫庄三郎從廣東大埔徒步入南靖奎洋。漳州庄氏自此繁衍生息。

一、肇漳

庄氏肇漳有四個派系:唐代庄肅鸞派系,宋代庄公望派系、元代庄三郎派系、庄夏後裔派系。


庄肅鸞派系

庄肅鸞,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隨陳政將軍奉詔南下平閩粵之「嘯亂」,任府兵隊。戰事結束後,庄肅鸞派往閩中定居,並繁衍後裔於閩清、仙游、泉州晉江與江西鷹潭一帶,漳州查無其後裔,雲霄縣將軍山有碑文記載。


庄公望派系

庄森十三世孫入漳始祖庄公望,號西池,晉江青陽庄佑孫(號古山公)第四子(庄氏入閩始祖庄森第十三世孫),生於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賜封進士,曾在江蘇淮陰縣為官。宋末(1277年),庄公望奉詔率師護駕,歿於王事,時年僅48歲。宋帝憫其忠烈,御封為「義勇將軍」。墓葬于海澄縣九都鳳田(今龍海市榜山鎮田邊村)。公望傳三子:長子庄守圻往華安縣汰口社,明初第四代孫庄漢卿遷居舉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次子庄守埏往平和縣五寨鄉;三子庄守址往長泰縣武安鎮歐歐山村。


庄三郎派系

南靖奎洋始祖庄三郎,名德馨,字登晦,號太極,生於元代元貞二年(1296),出生地在廣東潮州府龍溪都(今潮安縣庵埠庄隴),跟隨叔父庄敏學習堪輿知識,後旅居南勝縣(今南靖)奎洋,被朱員外招贅入嗣。其裔孫分為朱、庄兩姓。至今在奎洋一帶庄、朱兩姓並行於世,均奉庄三郎為肇基始祖。據南靖縣奎洋鎮庄氏族譜記載:「明清變革,明皇淪亡,國姓(朱)遭劫,族人唯恐羅禍,因而倚附於庄氏者朝安定後,雖然停止殺戮,但也很少再改為姓朱,故相議朱庄不通婚」。又經清朝名宦庄亨陽倡導,南靖縣奎洋鎮庄氏(1751年)在漳州建成祠堂「章德堂」並成立庄朱嚴庄朱嚴關係隨之擴展至漳屬各縣,至今凡遇迎神賽會,三方都互相邀請參加。


庄夏公派系

庄夏,庄森九世孫,登宋淳熙八年(1181)黃油榜進士,筮仕廣東惠州府教授、江西興國令,後升中奉大夫。晉寶謨、煥章兩侍制,升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封他為永春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並御賜紫金魚袋,仕孝宗、光宗、寧宗三位皇帝,是三朝重臣和元老,贈爵少師。其長子夢說,歷官大理寺,生三子:彌明、彌高、彌約。其次子彌高,鄉進士,官為迪功郎,宋淳祐六年(1246)為安撫使任仙游尉,升從仕郎監福州南台倉兼安撫使,彌高生三子:庄珙、庄瑜、庄瑋。庄瑜字維烈,號我湖,以鄉薦安溪縣令,遂卜居安溪湖頭。宋末為避戰亂攜五子先遷居長泰縣朝天嶺,後移居今漳浦縣官潯鎮東山社,為入漳官潯濠山始祖傳裔至明初,子孫避役廣散各地,一部分居楓林,清康熙年間(沿海復界後)遷居漳浦赤湖西藩和古山。庄瑜生五子:長子庄海字俊臣,號胤宗,以儒業授員外郎,出贅漳州雁塔(今龍海市榜山鎮),其長子仁翁後回徙安溪,後裔分居安溪和惠安梅庄。其次子介夫、三子俊夫迂江西省吉水縣折桂鄉濂溪長蓮坑;次子庄派,出贅漳州徐洋;三子庄江先出贅漳浦翁家,後娶卓氏生二子:長鳴鸞(居大霜)、次鳴鳳,子孫蕃衍各異,或居古山,或居西藩等地;四子庄漢;五子庄淮贅漳州南坪。

潮州江東獨樹始祖庄彌淵,乃庄夏公之孫(庄夢序之幼子)傳至五世孔恆(號恆素),住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溪東都江東獨樹石獅巷,其長子庄養德,字子景,號泰朝。舉人,授文林郎,任福建龍溪縣知事。於該縣廿五都山炎鄉龍行堡定居(今華安縣姓圩鎮新圩村),妣黃氏,生二子:清溪、清海。

其他庄氏支系

漳州市區在民國時期就有惠安庄氏遷入,派系未詳,總之均系庄森的後裔。

新中國成立以來,外省庄姓遷入漳州有北京市、廣東省、江蘇省、遼寧省、海南省、江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來自本省的有: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廈門市、龍岩市、惠安縣、同安縣等地。另外還有外國迂迴共數百人之多。

在漳州使用庄姓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等。

二、傳衍

庄公望派系

汏口庄守圻支系

華安縣是庄姓入漳最早定居地之一,始祖庄守圻(庄公望長子)字得進,生於宋末,元初(1279年)往華安縣汰口寨避難,明朝以後,子孫大量外遷,遍及廣東、浙江、江西、漳州各地。庄守圻生子庄才弟,庄才弟生四子:長子庄均和,字虞卿,在華安汰口社守祖,傳衍於華安縣沙建鎮建美村汰口社及沙建村,已傳衍二十七世。次子庄均齊,字漢卿,為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開基祖。三子庄均盛,字晉卿,往廣東省潮州。四子庄均有,往龍溪蓬州。

華安縣沙建鎮汰口社庄守圻裔孫聯祥、贊祥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迂江西吉安縣永豐鎮。庄守圻裔孫我池、瑤池、愛池於明季間遷浙江溫州蒼南縣靈溪鎮大觀嶺居住。庄守圻裔孫八世元惠,明嘉靖迂福清;十一世士焜、文惠居廣東惠州綿湖寨;十二世懷井遷惠州、懷系遷溫州;十三世允就、允榷遷溫州,威居南靖;會友居溫州;宜梅、宜竹居惠州;宜菊、宜芥、宜蓮三人居興化;宜蘭、宜桂、會發、會驟四人居莆田;會然、會資兄弟居溫州,應甲居溫州。十四世震昌居利宋、箴居溫州。十五世歷侃居溫州。

馬洲庄漢卿支系

明朝初,龍海始祖庄漢卿由華安汰口沿江而尋,擇今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為居。隨後,子孫逐步向沿海遷移,主要聚居村有榜山鎮的庄厝村;紫泥鎮下樓村;海澄鎮的華瑤、月港(學邊);角美鎮澳頭、滄里;隆教鄉的湖前等地。傳衍至今已經25世。

庄均齊,字漢卿,授石城教諭,生於元末年間。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高宗皇帝定天下,肇基祖庄漢卿,擇居馬洲,此時名為始安鄉回唐里。由於地處九龍江邊,村莊形似馬,又原庄氏大宗祠門前有河名「洗馬河」,出門非橋即楫,乃一聖州,故庄漢卿易其名為馬洲,即今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庄漢卿生四子:

長伯賢生六子:長子汝爵,其十二世庄瑞同往東山。次子汝福入贅贏州陳家。三子汝祿往平海衛軍。四子汝澤,其四世萬石往龍文區朝陽鎮浦口龍美村,六世伯宗子往龍海縣紫泥鎮下樓村,其長子又迂海澄豆巷學邊村。五子汝善傳四子在馬洲守祖,其八世祈尚、祈員、祈震、祈茭四兄弟俱往廣東陸豐甲子所;十世庄治生五子(順治十六年)往廈門內甲場;十世萬杉崇禎丁卯年往廣東瓊州府東門外;十世順變往暹羅;十一世鼎藍往榜山鎮南坂村;十二世茂榜、茂梃往江蘇省蘇州市;十二世為桃往台灣;十三世庄浩往角美碧江滄里;十三世大料往薌城塔後村(原稱篤厚村);十四世士俊父子俱往興化;十九世坎往龍文區田豐村。六子汝泌,其四世萬璋迂漳浦赤湖西潘、古山村,四世萬鰲遷龍海縣角美鎮沃頭村,十世期通往北京。

次房伯信傳四子:長子汝海,其八世才棟往廣東陸豐縣東山鄉,才福漂海外居住;十一世天胤、天啟外居。次子美萬父子迂漳浦縣前亭鎮霞美庄厝。三子美亨傳三子,長房六世茂泰往漳浦、九世才信住長泰,二房六世茂啟往榜山梧浦,瑞良往龍海縣程溪鎮浮山,八世弘泰往龍文碧湖;美亨和其第三子萬永往榜山莊厝;四子汝派往龍海縣隆教鄉白塘湖前村。

三房伯昌傳四子:長子美淮往(27都)龍文區蘭田村入贅:次子美江往溪口;三子美河傳二子:其次子萬雀往(28都)龍文區朝陽鎮打山張坑村;四子美注往雲霄縣雲陵鎮樓腳村。

四房伯壽為船戶,四百餘年來,在九龍江上形成有二百多隻庄姓「水上人家」連家船,穿梭於九龍江沿岸的水上運輸、捕魚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河床升高,公路運輸發達,水上庄姓後裔已陸續上岸定居,現分居薌城區、華安縣汰口、新圩、平和縣琯溪、長泰縣城關、薌城區天寶、龍海市石碼鎮等地。

庄氏船戶信奉「龍樹王」,龍勝龍猛。音譯那伽閼刺那那阿閼那,是古印度大乘佛教觀學派創始人著名婆羅門教學者。船民每年農曆七月廿四日迎神集會,宗親團聚。現在雖已登岸定居,仍舊沿習輪流供奉制度,每年屆時集會歡聚。

湖前庄汝派支系

今隆教鄉白塘村湖前社開基祖庄汝派,於明初從顏厝鎮馬洲村遷往原漳浦縣白呈。當時由於對台灣貿易繁榮,家族較多遷入台灣定居,後來與台灣的婚姻發生糾紛,至今斷絕往來。

庄厝庄美亨支系

榜山鎮普邊村莊厝開基祖庄美亨於大明年間從顏厝鎮馬洲村徒步至庄厝定居,已傳衍二十二世。

沃頭庄萬鰲支系

角美鎮課堂村沃頭,明季間由顏厝鎮馬洲村莊漢卿第四世孫庄萬鰲遷入,已傳衍二十世。

下樓庄伯宗支系

馬洲六世庄伯宗,生四子於明朝年間從顏厝鎮馬洲村遷海澄華瑤村,後二、三、四子再遷紫泥鎮下樓村,其長子又迂海澄鎮豆巷村學邊社。下樓村已傳衍十九世。

塔尾庄鼎藍支系

馬洲十一世庄鼎藍,於清朝年間從顏厝鎮馬洲村遷榜山鎮南苑塔尾村。

滄里庄浩支系

角美鎮蔡店村滄里庄姓,清乾隆年間由顏厝鎮馬洲村莊漢卿十三世孫庄浩遷入,已傳衍十世,外迂東南亞國家人口很多。

溪乾庄陽支系

榜山莊厝十七世庄陽從榜山鎮庄厝村遷紫泥鎮溪乾村,已傳衍五世。

平寧庄景福支系

庄厝十七世庄景福,1935年從榜山鎮庄厝村遷榜山鎮平寧村,已傳衍五世。

石碼庄厚皮支系

庄厚皮支系庄厝十八世庄厚皮,1921年從榜山鎮庄厝村遷石碼鎮,已傳衍四世。

龍美庄萬石支系

朝陽鎮龍美村開基祖庄萬石(庄漢卿第四世孫)於明朝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入,現已傳衍二十世。

張坑庄萬雀支系

朝陽鎮張坑村開基祖庄萬雀(庄漢卿第四世孫)於明朝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入,現己傳衍二十世。

田豐庄坎支系

田豐村開基祖庄坎於1918年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龍文區田豐村,已傳衍五世。

塔後庄大料支系

庄大料(庄漢卿十三世孫)於清朝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入薌城塔後村(原稱篤厚村)。

薌城其他庄姓派系

民國時期薌城解放路庄厝、竹巷下庄厝、花園後民主路庄厝、分別是由平和縣岩嶺村,龍海市馬洲村、惠安縣黃坑上街等地遷入。新中國成立後,又有來自省內外庄數百人在此繁衍發展。

十六世庄椿,原居惠安縣吳厝鄉,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來漳州定居,舊譜載系古山派,屬於那一房,何時遷惠安時間不清。

樓仔腳(樓腳)庄美注支系

雲霄縣雲陵鎮樓仔腳、塘坪開基祖庄美注,在明朝由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入。清嘉慶年間,樓仔腳庄姓娶進士張綱之女為媳婦,曾轟動雲霄城。

庄厝庄美萬支系

浦縣前亭鎮庄厝村開基祖庄美萬,於明(1457年)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入,系庄漢卿第三世孫,已傳衍二十三世。

另一支系庄萬璋(庄漢卿第四世孫),於明朝從龍海市顏厝鎮馬洲村遷往赤湖鎮西潘村和古山村繁衍。

五寨廣卿庄守埏支系

平和縣是庄姓入漳較早定居地之一,漳州始祖庄公望次子庄守埏於宋末(1279年)由龍溪鳳田(今龍海市榜山鎮田邊村)徒步往平和縣(廣卿)五寨鄉優美村避難,最早興建土樓稱「廣卿樓」,因此庄姓居住處稱「廣卿庄」。以後傳衍發展到五寨中溪、城仔等二十四個村莊,至今已傳衍二十六世。

庄守埏生一子,庄肖公,字廣山。庄肖公生二子,伯魁、伯輝。庄伯魁傳衍優美村、寨河村、新美村、侯門村、高峰村、前嶺村。庄伯輝之孫庄觀進回龍海市榜山鎮田邊村南山社守祖。

五寨庄守埏十三世孫庄樹配清朝年間遷入台灣鳳山(高雄),在台家族已有上千人之眾。廣卿庄姓家族分布於高雄、嘉義、台北、宜蘭等地的人口也相當多,其後裔二十三世孫庄展鵬是台灣漢聲雜誌社編輯,1989年回五寨尋根謁祖。庄展鵬回台後在漢聲雜誌發表文章,報道家鄉的變化和宗親的血肉親情。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庄大田,是平和縣五寨人。

南山莊觀進支系

庄公望派系龍海市榜山鎮田邊村南山社,明朝由平和廣卿五寨庄守埏五世孫庄觀遷入,已傳衍二十一世。

火田莊應發支系

庄應發(庄守埏第十四世孫)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2年),從平和縣五寨徙雲霄縣。裔孫分居火田鎮白石村橫山自然村等地繁衍。已傳衍十世。

橫山腰庄守址支系

長泰縣是庄姓入漳最早定居地之一,庄守址(庄公望第三子),於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為避戰亂,與其母盛氏遷居長泰縣人和里橫山腰社(今武安鎮歐山村橫山社)。其後裔分衍東渡社(今武安鎮溪東村東渡)等。已傳衍二十六世。長泰縣城關庄姓後來馬洲船民上岸定居者。

庄三郎派系

奎洋庄必文支系

南靖縣庄姓,系由宋末(1279年)避難於廣東省揭陽的庄公從(庄公望之弟)之孫庄三郎,從廣東徒步到南靖縣奎洋鎮開基。奎洋鎮61個村(社)均是庄三郎後裔聚居地。繁衍至今已經27世。

庄三郎生二子:長子必文、次子必華。必文娶黃氏生二子,長子志用無傳,次子陽平妣曾氏、鄭氏共生五子,傳五房,其後裔移居本縣的有金山鎮庵後、橫坑,船場鎮東樓、鼎寮、龍水(大赤坑)、赤坑、星光,書洋鎮奎坑。移居省內的有平和縣下寨岩嶺、薌城區天寶後塘,龍海市石碼埕厝,龍岩市城郊、適中,泉州市南安西門,塗山以及福清,閩侯等縣市。移居省外的有廣東潮州、海豐、陸豐、惠州、饒平,浙江溫州,四川成都、新都、金堂以及江西省各地等。1992年因建設南一水庫,原居住店美、東樓二村的庄姓後裔,除部分移居庫區周圍外,部分移居永溪舊圩設立奎洋村,部分遷居龍山鎮上苑和上碑,分別設立奎山村和錦山村,還有少數移居山城鎮、船場鎮、靖城鎮、豐田鎮、和溪鎮、南坑等地。

奎洋庄必華支系

必華傳二子,長子良紀,次子良苟,遷居永定、平和等地。南靖縣奎洋鎮庄姓自六世至十九世外出人口600餘名,其中遷台灣佔300餘名,至今後裔保持往來。1994年台灣彰化縣竹塘鄉二林鎮庄三郎後裔先後二次回南靖縣奎洋祭祖,1996年和1998年台灣彰化縣庄氏宗親由庄天島、庄任清、庄干軍等人,兩次組團100人回南靖縣奎洋鎮上洋村「聚精堂」祭祖。

岩嶺敬旺支系

莊敬旺(庄三郎四世孫)於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從南靖縣奎洋迂平和縣霞寨鎮岩嶺村岩嶺大社開基,傳衍溪平樓社、埔頂(岩仔埔)社和坂仔鎮寶南村寶南基社,河山樓社。遷台北後裔庄瑞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回鄉祭祖並捐資建學校。

後塘庄世奇支系

薌城庄世奇(庄三郎七世孫),於明朝年間從南靖奎洋店美塘後村迂至天寶鎮後塘村開基,為紀念原住地「塘後」特取名「後塘」,延用至今。

庄夏公派系

新圩庄養德支系

潮州江東獨樹始祖庄彌淵,乃庄夏公之孫(庄夢序之幼子)傳至五世孔恆(號恆素),住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溪東都江東獨樹石獅巷,其長子庄養德,字子景,號泰朝。舉人,授文林郎,任福建龍溪縣知事。於該縣廿五都山炎鄉龍行堡定居(今華安縣姓圩鎮新圩村),妣黃氏,生二子:清溪、清海。清乾隆十一年(1756年)其十世孫庄淼,字德森,遷入台灣省台北縣士林鎮芝山裡。已傳八世。

雁塔庄海支系

庄夏第四代孫庄瑜長子庄海字俊臣,號胤宗,以儒業授員外郎,出贅漳州雁塔(今龍海市榜山鎮),榜山鎮南苑塔尾村明朝地名稱漳州城雁塔。其長子仁翁後回徙安溪,後裔分居安溪和惠安梅庄。其次子介夫、三子俊夫迂江西省吉水縣折桂鄉濂溪長蓮坑。

汏口庄聞盛支系

庄夏七世孫庄聞盛於明季間,從漳州汰口攜家航海初居浙江溫州平邑金鄉炎倒橋坑,再遷蒼南大理南山邊石埕。

西藩庄江支系

庄夏四世孫庄庄瑜,其三子庄江於明朝從長泰朝天嶺先遷漳浦縣官潯,清康熙年間再遷居赤溯鎮西潘村和古山村與庄萬璋後裔聚居。

壕山莊才治支系

庄夏七世孫庄才治(仁浦之子),從漳浦縣壕山迂廣東省汕頭市駝浦等地,已傳衍32世,仁浦弟弟仁傑迂龍海榜山鎮北溪頭村,後裔不明。

壕山莊既翁支系

庄夏六世孫庄既翁,其八世孫庄思賢從漳浦縣壕山迂江西省贛州市水東鎮,已傳衍32世。

其他庄氏派系

詔安縣庄姓,聚居於梅嶺鎮石城村,清初從泉州遷入,源流不詳,現已傳十八世民國初十五世祖庄振清、庄松江兄弟等舉家迂往馬來西亞,現人口比石城村莊姓還多。

東山縣其他派系東山縣庄姓,主要聚居於銅陵鎮,西埔鎮極少,祖源不詳,已傳衍二十三世。1949-1950年前後銅陵鎮有庄姓遷台。

十九世庄鰻蝦,原籍廣東惠來縣,遷入東山縣頂西埔,今已繁衍五代,何時遷東山時間不清。

三、分布

庄公望派系分布

華安縣

沙建鎮:沙建村、建美村汰口寨社、沙建鎮航運。

華豐鎮:良埔村、大同居委會、新村居委會、平湖居委會。

新圩鎮新航居委會。

龍海市

顏厝鎮:馬洲村、路邊村。

榜山鎮::庄厝村(普邊村)、平寧村、梧浦村、南山村、上苑村、翠林村、南宛村、雩林村、園仔頭村、蘆州村、田邊村、洋西村。

石碼鎮:解放東居委會、解放西居委會、新華居委會、九二零居委會、解放北居委會、解放南居委會、紫雲居委會、蔬菜村、高坑村、登第村、紫光居委會、華僑新村居委會、人民西居委會。

紫泥鎮:溪滋村、下樓村、中庵村、北寮、紫泥村、溪洲村。

角美鎮:課堂澳頭村、蔡店滄里村。

程溪鎮:內雲村。

隆教鄉:白塘湖前村。

海澄鎮豆巷學邊村、內樓村、溪頭居委會、城內居委會。

漳浦縣

前亭鎮:霞美庄厝、大社村、圩仔村、劉下村、橋仔頭村。

赤湖鎮:古山村、西番村、後湖村、前湖村。

綏安鎮:南門村。

盤陀鎮:西厝村、和美村。

馬坪鎮:仙都村。

龍文區

朝陽鎮:浦口龍美村、打山張坑村。

步文鎮碧湖村、田豐村。

藍田鎮小港村、蔡坂村、西坑村、湘橋村。

薌城區

芝山鎮:塔後村。

平和縣

五寨鄉:優美村中溪、城仔、頂厝、下溪、劉仔坪、新樓、坑尾、坑內、農場。

寨河村:寨河、城仔蹟、斜坑。

新美村:下店、井仔尾、橋仔頭、東寮、東山。

侯門村:河洋、埔口。

高峰村:榜湖、茅坪、打銀坑、坪水嶺。

南勝鎮:龍心村

雲霄縣

火田鎮:高田村、白石村、佳園村。

雲陵鎮:樓仔腳、塘坪。

長泰縣

武安鎮:歐山村、溪東村。

庄三郎派系分布

南靖縣

奎洋鎮:上洋村中甲、埔上、上樓、姓余、後壟、埔頭、合福坑社;店美村店美、中村、頂圩、門口坑、塘後、溪口尾、下埔、松和潭下斜、仁和、探珠樓社。

東樓村:下樓厝、前洋、羅邦、溪坎頭、蘇坑內、小片樓、寨兜、黃坑、東樓社。

羅坑村:羅坑、田中、深坑頭、陳婆坑、龜仔豆、羅坑格、打鐵孟、大林鈄、虎咬寶、東坑內、格仔口、平岐社。

後坪村:溪邊、後坪、柯林、合溪口、圳頭、半山、高潭社。

霞峰村:上樓、下樓、紹遠、溪邊、安後、安仁、煙行、安下、錦洋豐洋頭社。

松峰村:上峰、內樓、後坑、粗坑頭社。

永溪村:白葉坑社。

鎮鼎寮村:屈潭社。

星光村:大坪、山邊、尖山後、禾侖坑、上漱、西腰、東腰、芬行、洞口社。

梧宅村:舊圩社。

船場村:丘廳、頂潭、湖岩崛汪、內街社。

世祿村:月眉樓、新余社。

上湯村:尾洞社。

龍水村:大蘇坑社。

赤坑村:赤坑尾、頭片、過壟、石梯、班塘、後塘尾、水面湖、新樓赤坑頭、劉杉、大片田、五板轎、後洞、風門鞍、蘇豹社。

書洋鄉:奎坑村下村、高畲、凍背、白花林、苦竹坑社。

金山鎮:庵後村馬尾(堰山腳)、烏石社。

荊都村:小山豐(大丘)社。

下水村:內寮社。

新村村:考竹科(歸德窠)、洞仔、橫坑社。

和溪鎮:聯橋村大橋頭社。

龍山鎮:棠溪村橋頭山社。

南坑鎮:南坑村山角尾。

平和縣

霞寨鎮:岩嶺村、霞寨居委會。

薌城區

天寶鎮:後塘村。

庄夏派系分布

華安縣

新圩鎮:新圩村。

漳浦縣

赤溯鎮:西潘村、古山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莊嚴文化交流平台 的精彩文章:

大讚!莊嚴後裔默默付出,繪製楚莊王像

TAG:莊嚴文化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