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劉奕濤:大學對外開放 須有文化自信

劉奕濤:大學對外開放 須有文化自信

當前,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選擇,也是進一步增強教育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強勁支撐作用的必然選擇。大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主力軍,一方面大學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集散地和蓄水池,另一方面大學積极參与對外交流與合作,增強國際協作創新、增進國際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機構。教育對外開放的有序推進與縱深拓展,對制約與影響我國大學辦學理念與邏輯的文化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變革要求。

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擴大開放的根本動力

近代以來,我國大學的思想體系與實踐模式幾乎都是沿用西方的大學範式。儘管大學在我國近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模式下大學的知識生產與文化理念已經深深地影響到我國大學知識生產的方式,從而主導著知識話語的體系建構,使我國大學的知識生產無法邁向世界知識話語體系版圖的中央。顯然,這種知識生產範式已不適應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轉型需求,也無法從根本上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強有力而可持續的「軟實力」保障。大學需要更具本土意識、紮根中國當下改革開放的戰略實踐,直面本土實踐課題,這是突破西方大學長期知識生產範式和理論導向藩籬的戰略抉擇。

當然,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這就是大學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變革這種範式,最根本的是變革制約與影響這種範式的大學文化,使之對中國實踐課題與現實需求,保持高度而靈敏的回應性和引領性。換句話說,大學要有文化自信,需要自覺地在其文化基因中注入中國元素,融入中國文化,滲透中國精神,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邏輯,這是大學參與對外教育開放、直面國際競爭的根本。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的大學文化越是具備民族的自信,就越能夠在世界知識版圖中建構自己的制度性話語體系,就越能夠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關係中把准發展方向,從而釋放出更強勁的輻射效應。

文化自信,簡而言之,是文化對自身的信守和信心。文化的信守,是對一國文化傳統與文化特色的認同、繼承與內化。大學堅信通過對文化的堅守,能夠凝聚共識,整合資源,保持文化的連貫性與傳承性,從而積澱自身的文化根基,凸顯文化特色,並最終衍變成大學協調內外關係的富有專屬性且難以模仿的運行邏輯。對文化的信守,確保了大學的持續性和完整性的競爭力,這是大學參與競爭尤其是國際競爭的基礎。然而,對文化的信守,並不意味著文化的固步自封和因循守舊,而是基於對文化的意義認同而形成的對文化開放、發展和革新的信念、信任和信心。對自身文化的信心是大學保持開放性與創新性的動力。大學正是堅持這種文化的信心才能全面而客觀地審視自身的發展現實,直面困難和局限並進行戰略調整和優化,這是大學獲得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動力,並將使大學在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過程中展現出開放的自信和創新的自覺。

在「雙一流大學」建設的背景下,隨著我國大學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擴大自身對外開放發展,大學更需要從其本土文化中汲取豐富養分,更需要堅守與彰顯文化自信。教育對外開放,為大學文化自信的展示,提供全方位立體式的多元實踐平台。互動增強的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大學文化自信就是大學以文化為載體,展示對文化特色與文化吸引力的自信彰顯,對異質文化的尊重、開放和包容,以及對自身的超越和創新,概而言之就是要凸顯中國大學文化的特色、體現大學文化的質量、增強大學文化的開放性以及推動大學文化的創新。

增強文化自信是助推高等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的策略

(一)大學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中凸顯中國大學文化的特色

中國大學文化的特色,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的大學辦學特色,是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基因,從中國本土產生與發展起來的適應中國國情特色的理念體系和實踐方案,也是堅守中國立場,直面中國問題,不斷解決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的特色化的經驗集成與理論升華。在本質意義上,強調中國大學文化的特色就是要堅持中國的教育主權,摒棄西方大學知識生產範式的主導影響,擺脫對西方大學辦學理論與範式的路徑依賴,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的核心價值內涵指引中國大學的特色化發展,要深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提煉、內化與升華,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辦學理念從而形成中國立場、中國特色,在深化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中發出中國聲音、凝練中國經驗、體現中國力量。

大學文化的特色是長期實踐探索凝練的結果,因此,中國大學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直面中國現實問題,以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作為檢驗、集成與凝練大學文化特色的根本方法。在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大學文化特色化發展要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充分銜接國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雙一流大學」建設等,不斷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的能力,從而建構特色化的中國大學辦學理論和實踐體系。

(二)大學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中體現中國大學文化的質量

中國大學文化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影響著中國大學辦學理念與邏輯的生成與運作。在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兼濟天下」、「以鄰為善」、「賓至如歸」等在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促進各國文化間相互借鑒、求同存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傳播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對大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引價值。在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背景下,這種文化精神有助於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與吸引力,促進其他國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對大學而言則體現為大學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與優質的公共服務,致力於打造屬於中國的教育服務品牌的辦學邏輯和文化理念。

當前,我國大學應該結合「一帶一路」和「雙一流大學」建設等發展方向,深化大學內部綜合改革,提高大學治理能力,變革人才培養模式與大學治理模式,提升對外教育服務與治理水平,重點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和孔子學院專業化教育品牌,促成「走進來」和「走出去」雙輪驅動和雙輪互撐的格局。與此同時,要加快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簽署教育質量認可框架協議,完善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強化監督與問責,建構系統化的質量文化。

(三)大學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中增強大學文化的開放性

大學根植於文化的傳統,而文化深刻地影響和制約著大學運作的理念與邏輯,因此,大學對外開放的實質是大學文化的開放,是大學對多元的甚至是異質的文化所持的一種展現包容、尊重與互惠精神的自覺姿態,也是對新事物、新理念、新觀點的理性批判與自覺內化。從理念層面著手,大學要積極致力於建構包容性、對話性、互動性的開放型文化,尊重不同的文化訴求,積極吸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從實踐層面上看,大學文化的開放,有助於打破文化系統間的隔絕和封閉狀態,促使不同文化系統實現有機銜接,推動資源、人才、信息等文化要素的充分匯通。因此,要通過交流合作機制與平台建設,建構立體式的教育對外開放網路。要建構可持續性的教育對外開放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在充分利用業已建立的國家級的中美、中俄、中英、中歐、中法、中印尼、中南非和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多的國家級、區域性、城際、校際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機制,按照機制化、品牌化和大眾化運作邏輯,使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成為促進民心相通、文化信任與合作共贏的「潤滑劑」。

(四)大學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中促進大學文化的創新

大學文化的創新,是大學不斷適應內部治理與外部需求的系統性自覺調整,也是大學持續地創造滿足時代需求的價值再造。由於文化的創新總是以新的觀念、新的方式以及新的價值訴求對既有的文化體系或系統進行全面理性的審視、揚棄與再造,因此,文化的創新總是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功效。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發展將呈現高度融合與互動的開放局面,我國將承擔更多的國際事務與責任。與此同時,一些具有國際性與區域性的新狀況與新問題,如極端主義、反全球化思潮、歐洲難民潮等也將給我國對外開放發展施加壓力與挑戰。

大學作為推動和參與教育對外開放、增進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與交流合作的主力軍與領跑者,應積極創新參與全球治理方式方法,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智庫諮詢與決策建議。當前,應該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繼續深化大學對外開放與交流的頂層設計,變革制約大學國際化發展的文化要素,在大學內部培養創新文化,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課程設計及社會服務等方面自覺納入具有國際視野的新理念與新課題,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這是大學拓展對外開放能力、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作者簡介:劉奕濤,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廣東高等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D16XJY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大學對外開放,須有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馬小淇 排版編輯:馬小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學者熱議新時期民族研究的新挑戰
廣東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