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蔡曉璐:把握科技人文性 為科技注入「情感」

蔡曉璐:把握科技人文性 為科技注入「情感」

文化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力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人工智慧、虛擬現實、信息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3D列印等高新技術廣泛滲透到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加速了文化生產方式變革,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動力,促進了我國文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從2017年中國文化科技發展的最新態勢觀察,以創造為本,以民生為先,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以文化科技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以協同創新、研發攻關、成果轉化、區域統籌、人才培養等為主要構成,中國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正在有序建立。

中國文化科技發展的新特徵

人工智慧產品呈現井噴之勢。從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學院獎」的「中國年度前沿文化科技產品」評選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文化科技產品,尤其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突飛猛進,見證了我國智能產品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所呈現的井噴發展態勢。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加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已連續四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6年銷量達8.9萬台,預計2020年將增至15萬台,保有量達到80萬台。根據對當前具備工業機器人自主品牌製造企業的調查,近九成企業在2017年上半年新增訂單實現同比增長,其中七成企業增幅超過20%。隨著科技、製造等業界巨頭公司的布局深入,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伴隨眾多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的誕生和成長,人工智慧將出現更多的產業級和消費級應用產品。

文化與科技跨行業融合更為深入。2017年,文化科技領域進一步打破行業壁壘,跨行業深度融合不斷加深。在全產業的人工智慧融合發展趨勢下,行業的目光從最初的廣泛嵌入逐漸轉為深度融合。在「中國前沿文化科技產品」榜單中,智能產品扎堆亮相,主要應用於家庭服務、醫療、傳播、辦公、娛樂、教育、兒童及老人陪伴等領域。例如,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結構化、全時互動、以學定教、個性化教學等功能。在傳播領域,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和中英文翻譯等多項技術的國際大賽上勇奪桂冠,旗下「曉譯」翻譯機可以進行多場景自動識別和高質量的實時翻譯。在文化娛樂領域,愛奇藝4KVR一體機在結合愛奇藝視頻平台資源優勢的同時,硬體上也給出了很強大的配置方案。

文化科技走入百姓生活。2017年,文化科技產品更加註重個人服務類人工智慧產品的開發,逐漸走入百姓的普通生活。隨著行業內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內部運營數據和第三方平台數據來源的多元化以及演算法不斷成熟,人工智慧可以解決的問題將越來越多,行業應用範圍也將越來越廣泛。從以往的生產型走向現在的服務型;從應用於工廠製造的場景走入百姓家庭生活的場景;從簡單的肢體動作轉變為人機互動式溝通;尤其是教育陪護型的人工智慧產品越來越多地湧現在市場上。此外,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畫像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四維藝術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等,展示了科技與生活的全方位融合,快速突破的技術創新成果和不斷增長的市場應用需求,讓國產智能機器人產品不僅走入千家萬戶,更走在了世界前沿。

中國文化科技的發展優勢

資本市場助力發展。資本市場敏銳地捕捉到人工智慧的商業化前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投融資熱度快速升溫。縱觀2012—2017年中國AI私募投資股權市場,共有411家AI企業獲投,獲投事件總數為704起,投資總額達439.74億元,570家投資機構參與投資。此外,發展期(A/A+輪、B輪)企業的獲投頻數穩步上升,並逐漸向初生期企業靠近,這一特點在2017年表現更為顯著。依據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達到 1190億元,年複合增速約19.7%;同期,中國人工智慧增速將達91億元,年複合增速超50%,遠超全球增速。

國家政策給力支撐。自2016年起,人工智慧領域建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政府不斷出台各種政策激勵,並將其定位成我國未來產業升級和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一項利器。2016年5月,發改委在《「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到 2018 年國內要形成千億元級的人工智慧市場應用規模。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並實施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要求搶抓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同年12月中旬,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相關政策的密集出台顯示了我國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決心。

海量數據更具價值。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密集龐大的數據信息引發文化產業業態的全面革新,極大提升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尤其是包括視頻、語音、文本等一些非結構化數據被不斷創造出來並得到存儲。在大數據的環境下,數據驅動方法的優勢愈發明顯,使機器智能完成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些海量數據通過與文化產業進行充分的融合,衍生出更具有價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單體市場基數巨大。從PC互聯網一路走來,中國的人口紅利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即便人口紅利或許正在減弱,但從技術落地產品的維度,中國市場也是單體最大市場。從電腦到手機,中國市場是衡量整體市場規模大小的最佳利器。人工智慧在使用中的進步,中國用戶也是最好的交互對象。移動互聯網的彎道超車,降低了民眾接觸新科技的門檻,相對低廉的價格讓任何一款科技產品都有希望在中國得到最大基數的用戶。

中國文化科技發展未來趨勢

萬物萬聯的5G時代。隨著5G網路的成熟和新的通信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在未來幾年內也將基本完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人與服務互聯互通。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太空互聯網等新網路形態不斷湧現,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應用技術不斷拓展,將形成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信息網路環境,對人們的交流、教育、交通、通信、醫療、物流、金融等各種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及時智能響應,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學習和思維方式等發生深刻變革。

信息傳播的人格化、數據化和智能化。隨著信息傳播從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個性化傳播轉型,大量具有粉絲賦能的個人和團隊紛紛建立自媒體平台,推動大量具有人格屬性的自媒體平台崛起,而且自媒體平台走向更加垂直細分領域發展。同時,隨著信息的海量爆炸,為用戶過濾,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個性化推送服務的新媒體平台迅速佔領信息資訊市場,一些新媒體平台基於對信息的數據挖掘和一套演算法,向用戶進行智能化信息服務。其中智能化是利用數字化交互手段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持續優化其服務模式,並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數據量並不絕對重要,關鍵是數據的演算法。

新技術催生文化體驗的革新。體驗是連接消費者與文化產品,形成情感共鳴的關鍵。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強勢佔領著消費者的虛擬生活空間,同時人類又渴望通過沉浸式的體驗獲得與內容的深層次交互,獲得當下生命的意義。另一方面,新的沉浸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內容創作不斷顛覆著消費者傳統的視聽體驗,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交互娛樂引擎開發、互動影視等新的沉浸式技術發展、設備普及和內容創新發展,帶來視聽感官交互體驗的全面升級,在遊戲、影視娛樂、旅遊等產業最先爆發,也在向消費購物、教育等產業衍生,必將帶來新一輪的文化體驗革命。

人文元素注入科技發展。科技的發展不能只是技術的進步,更要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科技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則是讓其與生活聯繫更加緊密的黏合劑。要把握科技的人文性,為科技注入「情感」的含義。未來高科技產品將不只是一種工具,而是能與人類進行感情互動的生靈。產品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重人性化,把情感融入到設計中,考慮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使產品更加符合人類的情感需求。

可以預見,新時代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發展,勢必將持續增強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成為人類生產與生活的未來願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必然會鐫刻在人類群星閃耀之時,最終旨歸於積澱人類文明的人文價值理性。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文化與科技走向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馬小淇 排版編輯:馬小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20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
李金華:工業互聯網體系助力製造強國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