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失了這個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失了這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別去那個土堆,臟死了,要弄髒你的衣服的」;「草地上潮嗒嗒的,不要過去,裡面還會有蚊子和蟲子,要叮你的」;「去公園幹嘛,太陽那麼曬,我們不如去室內遊樂場吧」;「不要去撿地上這些樹葉,都是細菌,到時寶寶要生病的」。




這樣的關照,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都很好,可以說真的什麼的不缺,

但唯獨缺失了一樣東西,就是大自然,失去了和大自然的連接。

美國人理查洛夫在自己的書《林間最後的孩子》里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名詞來描述這樣的情況,

「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醫學診斷,而是對於人們因為疏離大自然後出現的一系列病態行為的描述。這套書上市後就得到了美國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教育界的關注。

數字時代下成長的孩子,這樣的「大自然缺失症」尤為嚴重。

除去我們通常都知道的肥胖、影響身體素質等危害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危害。







「大自然缺失症」導致感官遲鈍




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和味覺,這是孩子很重要的「接收器」,在和孩子早期互動中,我們的撫摸、對著孩子唱歌、給孩子看黑白卡、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和繪本、到後來的上各種早教活動班,其實本質來說就是開發孩子的感官。

一個孩子的感官開發越充分,越能統籌多種感官,他就能接受到更多的外界良性刺激,從而更好地刺激大腦發育。




但現實卻是,現在越來越多孩子的感官體驗都是來自於多媒體,很多自然界真實的感受,孩子們都是從電視、廣播或者印刷物上得到的。美國摩爾教授就指出,

「多媒體給人的體驗是間接的、替代的、失真的、雙感官的(只有視覺和聽覺「,而且是形式單一的」,

這會極大限制孩子的多感官發展。



感官失調和遲鈍會出現很多連鎖反應,其中包括了注意力下降,容易出現「暴力」打人行為等。







「大自然缺失症」阻礙自信發展





自信不僅僅只表現在孩子願意上台表演、敢於挑戰學業困難,

孩子最初的自信來源就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掌控,我可以跳多遠、爬多高,我敢不敢跳進這個沙坑、翻過這個樹叢?

很難想像,一個從小在父母不斷提醒「這些危險,這個不要嘗試」下長大的孩子,今後會有勇氣去挑戰學業事業和生活上的困難。




同時,

現在的孩子的生活過多的都是「被規劃好的活動」(structured play)

,玩積木或者玩桌游;上游泳課或者上音樂課,長期習慣於「被安排」的生活後,孩子就會形成自己是需要被幫助的思維模式,從而也會間接阻礙自尊自信的發展。




一個孩子只有自己「創造」自己的生活,他們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CEO。而這樣的「創造」在室外、在大自然無拘無束地玩耍中是更容易獲得的。








那如何帶著孩子重新建立和大自然的連接呢?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似乎是個特別困難的命題。我曾經就是這樣想法的其中一員,覺得去大自然很無聊、很臟、很危險。但當我認真讀完《失去山林孩子》這本書後,我才發現,

接近大自然一點都不難,關鍵是家長自己需要消除很多對於自然的隔閡。



大自然很無聊?




接近自然的起點就是父母的意識轉變,不要把去大自然作為孩子看過多電視的懲罰,而是要發自內心享受接近自然。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當年我是真心不喜歡去大自然,但是我讀了很多書都提到了去大自然對孩子發展的好處。於是,我就很功利地把這個當成任務,結果真的就是大人和孩子都很無聊。



後來,我就從點滴開始,從最簡單的早飯後的散步、午睡後的野餐,到後來我們全家每個月一次的踏青,

把出去走走,去公園玩耍,變成家庭的常規活動,而不是每一次的「勞師動眾」。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還可以

讓孩子帶著任務去接觸自然,

更可以做一些自然觀察日記,

不僅可以讓自然之旅更有趣,也是很好的早教啟蒙活動。

下面的這些分享執行起來都不難,關鍵還在於有心。




小D幼兒園上一周的主題就是「尋找春天的影子」,孩子們就是在學校周圍去發現他們眼裡的「春天」,然後會帶著這些發現回到班級里進行開會討論。




也可以鼓勵孩子把去了公園後的發現畫下來,比如「公園之旅」





綠豆芽發芽的記錄日記





28天月亮的變化





戶外很臟很危險?




查理在書中就提出,

戶外活動沒有統一規定的形式,它的質量取決於孩子接觸自然有多直接?

最簡單的判斷就是,他們的手弄濕了嗎?鞋子弄髒了嗎?關於「臟」這件事本身,我推薦大家了解一下「衛生假說」,戳->你帶娃是不是帶的太乾淨了?




戶外很不安全,估計也是很多父母會有的顧慮。帶著孩子去戶外時,的確需要保證讓孩子不離開自己的視線。

但最關鍵的是要教會孩子「觀察」環境,而不是一味恐嚇制止。




與其告訴孩子「不要爬上去,會跌下來」,不如告訴孩子,「這個支架很高,你爬的時候需要保證雙手始終抓著,腳要踩著,然後一步一步往上走」,

這本身也能鍛煉孩子高度專註力和對於危險的直覺判斷,更能進一步鍛煉自信。




這幾年來,小D滾過落葉堆,踩過水塘,玩過沙坑,捉過七星瓢蟲,聞過櫻花,摸過白雪,嘗過雨水,收集過樹枝和枯葉,爬過樹,鑽過洞,

這些體驗不僅真實,也讓她感受到了自己內在的潛力,自己選擇做什麼,自己的身體可以突破極限,

這份自信絕對不是我空喊幾句鼓勵口號可以達成的。







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三毛曾經在《塑料兒童》這篇文章里寫到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螢火蟲,分不清樹的種類,認不得蟲,沒碰過草地,也沒有看過銀河系。那他們的童年在忙什麼呢?忙做功課、忙擠校車,忙補習,僅有的一點空閑,看看電視和漫畫書也就不夠用了」。




這樣的童年是可悲的,我們的孩子也許還不懂如何選,但我們作為家長是有選擇的。

自己別做塑料家長,別當沙發土豆,帶著孩子走出家門,一起遠離「大自然缺失症」。




這個春天,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P.S. 紐約雖然還是很冷,今天最高氣溫才10度,但是櫻花已經盛開了,看著這些大自然的饋贈,心情都會不由自主地明朗起來,不是嗎?送給你們,我今早在中央公園跑步時拍的。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運動發展




  • 又好又貴的運動早教班,精髓在這裡,了解了在家也能做



  • 不只是為了健康,為什麼美國強調孩子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



  • 成功最終拼的是體力,怎樣從小打造孩子的好體能?




2、看電視準則




  • 解讀|美國兒科學會放寬看視頻的年齡限制,這是大赦令?



  • 喬布斯限制孩子使用Ipad,過早看視頻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嗎?




3、感官開發




  • 兒醫沒說的關鍵,拉開孩子差距的是這個新生兒的能力



  • 在家早教沒那麼難,這兩點做對了,大方向就不會錯!



  • 在家音樂啟蒙並不難,但也絕對不是放放歌曲就好了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

大J小D





我已經寫了800多篇原創文章了,想看更多歷史文章,歡迎點擊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我已經買好了回國的機票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設計這樣的一周活動,來詮釋「起跑線」的定義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