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安憶把1943年的暢銷小說《風蕭蕭》改編成話劇

王安憶把1943年的暢銷小說《風蕭蕭》改編成話劇

「薔薇薔薇我愛你」中,風聲蕭蕭,閃爍著烈士們的熱血。終有一日,霧散雲開,太陽高照,看見彼此的臉,那是青春和笑靨的花朵,開到最盛期,落英化作千紅——這是作家徐訏筆下1941年的上海,也是編劇王安憶眼中的上海。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18年原創演出季話劇《風蕭蕭》4月20日在上海藝海劇場首演。該劇由著名作家王安憶根據徐訏同名小說改編。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梅武將軍攜機密文件突然抵達上海,引起各方關注,為探明究竟,愛國人士紛紛出動,於是一個在「孤島」上海發生的故事拉開帷幕。小說《風蕭蕭》講述青年哲學研究者「我」激於民族大義加入抗日工作,到百樂門紅舞女白蘋寓所竊取日本海軍部秘密文件,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卻被白蘋發現,她將「我」擊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徐訏是浪漫的,《風蕭蕭》與其說是荊柯刺秦,倒不如說是徐訏本身浪漫思緒的寄託。浪漫的故事筆觸和抗日救亡的殘酷現實結合,令這本發表於1943年的小說當年便位列暢銷書首位。

話劇《風蕭蕭》建組會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表示,「劇中那個年代的上海為什麼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各路人馬匯聚在這片土地上做人生的搏殺,這與當時的文化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懸疑只是這部劇的一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我們更希望讓觀眾感受到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文化。」

徐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留學巴黎大學主修哲學的經歷讓他更多地以哲學的視角看待問題。在他本人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中,對存在的意義與詩意浪漫的追求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許多作品也正是這種理想的外化。國家民族限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小說《風蕭蕭》渲染生活的危險性和殘酷性,著墨重心仍然是展示人物尤其是女主人公們的機智、聰明與熱情。

王安憶與徐訏一樣,都寫上海,寫有關上海的摩登生活,寫女性的命運,有日常生活的細節,有故事,有人物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主人公「我」的性格特徵正是徐訏的自我寫照,對理想愛情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對理想女性在內心深處的愛慕與接近的畏懼,都是徐訏本身經歷在劇中的反映。 「小說可以意識流,但是戲劇就不能。」對於話劇編劇,王安憶小心翼翼,「創作,主要靠的還是想像力」。

王安憶表示,每一個寫小說的人都會受到戲劇的誘惑,但改編者又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處境,把一個小說變成一個戲劇,這個轉換對自己的智力、智慧是一個挑戰。「小說可以肆意敘述的,可以慢慢慢慢道來,但是戲劇要求你把故事都控制在一個空間、時間裡面。」

改編劇本,大困難源於結構。王安憶坦言,「你一定要把小說的結構重新組織,小說是順著自然時間行進的,可以很從容地書寫。但是舞台對你的逼迫是很緊張的,你必須在兩個小時里完成。你把時間怎麼分配,分配在哪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這個是比較困難的。」王安憶更喜歡小說的微妙與曖昧,可是在舞台上卻要直接且清晰地體現,對她來說是「挑戰」,「戲劇真的是很多東西的融合,要把時間、空間、人都集中在一個這麼小的範圍」。

導演徐紫東認為,「話劇《風蕭蕭》不是一部諜戰劇。諜戰是這個戲的外殼,而在這個外殼下,我想探討關於愛和愛的距離。」正因如此,舞美設計唐琦用斷掉的畫框和流蘇線幕拼貼組合成一個虛化的場景,線幕通過燈光的變化時不時會變成一堵牆,有時又讓觀眾感覺是透明的,從側面烘托出當時精緻華麗的生活氛圍。而屬於那個時代,力求逼真寫實的道具元素,又直觀地體現著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

話劇《風蕭蕭》在藝海劇場連演3場至4月22日,緊接著4月27日起在光影車間?靜劇場持續上演至5月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不忘初心,在民樂的旋律中重溫光輝歲月
「5年比肩清華北大,15年後媲美加州理工」,新成立的西湖大學什麼來頭?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