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詩經》里最美的春天

《詩經》里最美的春天

點擊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免費關注

頂級

傳統文化美刊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文化 

藝術 

生活




幾乎所有古老的文明,都發源自美好的詩。

希臘有史詩,中亞有抒情詩,華夏民族,有《詩經》。

《詩經》當屬中國人的孩童時光,我們的祖先

生活在山林水澤之間,與荒野相融無間,即景即情,自鳴天籟。



關關的雎鳩聲,交交的黃鳥鳴,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執草嬉戲祈福的少男少女,浼浼黃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都

給人以無限美的遐想。




《詩經》雖被冠以教化之義,挾以正史之私,尊為經義之始,但其活潑清麗的語言,恣意玄奧的意象,以及詩中眾多的草木鳥蟲、山川河澤、日月辰宿、季節流轉,都給人以眷眷可親之感。時隔兩千五百多年的地域與風物,與我們內在的

今天

仍緊密關聯。











春天,給人帶來一絲絲慵懶的睡意。人們夢著,想著,彷彿自己是睡在

廣袤的平原里,睡在綠油油的田野里,睡在那靜旎迷人的夜色里,睡在心中期許的思無邪的世界裡。




詩三百中,提到植物 130 多種、動物100 多種,其中涉及鳥類 30 多種……幾乎篇篇皆是草木鳥獸之

名。

這一度很令我驚奇:怎麼回事?古之詩人都是博物學家嗎?




從詩經的春天裡走來,清雅,瀟洒,挽一輪明月,攜一縷清風,賞春光無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盎然春意里,手執一卷《詩經》,覓古人筆下的野菜春蔬,鳥獸蟲魚,定是春日裡最美好的時光。




人間有味是清歡,《詩經》里的春天。




出自: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xìng)菜




《詩經》三百第一篇,荇菜打頭陣。

幾千年過去了,提到荇菜,無論婦孺老幼,都能吟出那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春日照耀下,水澤河畔旁,兩隻水鳥喜悅地嬉戲歡笑,一雄一雌,鳴聲和諧。荇葉漂浮於水面上,河流里徜徉著原始的沉靜和生動。河岸邊,一位年輕美貌婀娜曼妙的女子在洗荇菜,纖纖小手下流淌著絲絲縷縷的碧綠,或左或右,漂

搖無方。不知何時,一個男子在岸邊駐足,靜靜沉醉於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里,呆了痴了,於朦朦朧朧中品味著生命的廣闊與美麗。




上世紀二十年代,詩人徐志摩又有了

流傳於世的《再別康橋》,裡面寫到 :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優美的節奏像詩歌中浮現的青荇漣漪般蕩漾開來,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

起潮落,洋溢著獨特的審美快感。那自然里的浮雲、碧樹,那康河裡的青荇,都成為了他唯美詩篇的發源。

在美麗的人生邂逅荇藻,就像有緣偶遇了一位內心真情透徹的公子。伴隨著他的揮手投足,一顰一笑,進入了一個廣闊而深遠的乾淨的精神世界——荇藻在水中忘情的搖曳,光滑如絲,透明如夢,呈現在富含深情的人們面前。








出自:

《小雅·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薇




「薇」是一種什麼植物?《漢典》是這麼解

釋的 :草名,又名「大巢菜」。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開紫紅色,結寸許長扁莢,中有種子,可吃。俗稱野豌豆。





唐代白居易在《續古詩十首》這樣描述採薇的場面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早上去採摘豌豆尖,黃昏也去採摘,但是野豌豆沒有了,拿什麼來充饑?

一個「薇」字,讓世人嘗盡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時過境遷,國家昌盛,今天那

小小的薇——野豌豆,已不再是我們的「菜」。但

它所承載的歷史沉重感,已超過了事物本身

。願以後的日子,人們不再拿野豌豆

來充饑。



出自:

《邶風·谷風》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


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薺





開在早春田邊溪頭的薺菜花,是春天時節的象徵。精緻而典雅的白色

花朵,宛如天上繁星般散布在江南大地上。作為一種野菜,它的味道如何?

詩句里已經直接地表達了 :味道甘美。




宋代詞人嚴仁《玉樓春·春思》說「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

蝶亂」。暮春的風光只在庭園的西邊,薺菜花開得正好,蝴蝶也飛來飛去忙亂。




迎著和煦的春風,品味著這些描寫薺菜的文字,字裡行間里飄裊而

出一股濃濃的薺菜香,

陶醉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味蕾,還有品嘗薺菜的心情。






出自:

小雅·出車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有時候,春天來得很慢,讓人們充滿了期待,

不知道何時會真正到來。而春天來了之後,花草都會長得很快,生機勃勃。

田野間,辛勤的女子們在一起高高興興地採摘著白蒿。詩經中提到的蘩,即為白蒿。





古書《爾雅·釋草》寫到 :「蘩,皤蒿,又,

蘩之丑。秋為蒿。俗謂之蓬蒿菜,葉似艾,粗於青蒿,白於眾蒿,可為菹。」




民間將白蒿做成菜團的做法流傳至今。將白蒿洗凈剁碎,拌上少許麵粉,將麵粉搓勻,然後上籠屜大火蒸。氣上了後,改中火蒸十五分鐘,再改小火蒸五分鐘起鍋,倒在盤子里,潑上花椒辣子油,攪拌均勻,盛在碗里,調入蒜泥、鹽、香油、醋,口感真心不錯。那種味覺,估計很多愛吃的人都會一直惦記著吧。



出自:

《鄘風·桑中》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春天是美麗的,微風柔和,空氣清新,太

陽溫暖。田野里的麥苗像一片綠色的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是彎曲的河道,涌動著綠色的充滿生命氣息的波濤。

辛勞的採摘人在採摘葑菜,去哪裡採摘葑菜呢?





自然是在那春光明媚下的沫水東邊。採摘的同時,人們牽掛的又是誰?也許是那漂亮的姑娘。

在那個時代,這種叫「葑」的蔬菜已經伴隨著這首詩走進了千千萬萬的人們心裡。

葑,又可稱為蔓菁,蕪菁,九英菘,合掌菜,芥藍,擘藍等,就是民間人們常說的大頭菜。




「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唐詩人元稹在《村花晚》的描寫,

葑菜的樸素和靜謐比作原野上的柔柔春風,心田的綠意,生命的新鮮吹拂著這美好的寵兒,永遠是那樣至真至純,令人心曠神怡。






出自:

豳風·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於垤,婦嘆於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一個遠征 3 年的男人,終於解甲回家,

在細雨濛濛的歸途中,他忍不住想像家中的情景——屋外土堆上的白鸛在叫喚,而不知丈夫將至的妻子還在室內嘆氣。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幕了。




當時光演進到 2500 多年後的當代中國,白鸛與

人類如此親密共處的場景恐怕是不可能看到了。







出自:

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或在

於渚……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皋,沼澤地 ;九皋,言沼澤之多。鶴通常

棲息在大型濕地中,且叫聲響亮,因此古代詩人的描述與其習性是相符的。

作為一種意象,鶴在中國古典詩畫藝術中被頻頻呈現,並成為卓爾不群、品行高潔的象徵。

鶴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屬

於特別罕見的鳥類。




但是,現在還有幾人在野外見過鶴、聽

過鶴鳴?目前,分布在中國的鶴有 9 種,如白鶴、丹頂鶴、白枕鶴等,多數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為它們幾乎都已是瀕危乃至極度瀕危物種。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

出自:

《邶風·匏

有苦葉》


兩驂

雁行——

出自:

《鄭風·大叔于田》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出自:

《小雅·鴻雁》


鴻飛遵渚——

出自:

《豳風·九罭》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出自:

《鄭風·女曰雞鳴》







《詩經》中,有 5 首詩提到了大雁,《邶風·匏

有苦葉》里「雝雝鳴雁,旭日始旦」說的是雁

群在清晨鳴叫 ;《鄭風·大叔于田》里的「兩驂

雁行」是說兩側的馬兒像雁陣一樣整齊 ;《小雅·鴻雁》與《豳風·九罭》里的「鴻雁于飛,肅肅其羽」和「鴻飛遵渚」都是描述雁的飛行 ;而《鄭風·女曰雞鳴》中,「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則是指對大雁的捕獵。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雲中誰寄錦

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在後世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關於大雁的描述更加數不勝數。






鳳凰


出自:

大雅·卷阿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


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翙翙(音同「匯」),振翅而飛之聲也;藹藹,

眾多也。此詩以鳳凰高翔起興,雖為詠唱周王

得眾多賢才相助的「頌王」之作,但其「高崗

朝陽,梧桐生焉,鳳凰飛鳴,直達於天」的描述,確實是形象鮮明,氣勢壯美。




此後,梧桐鳳凰,遂成固定搭配,沿用至今。

古詩里的相關詞句可謂比比皆是,如 :

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唐

李商隱《丹丘》)

願聞四海銷兵甲,早種梧桐待鳳凰。(明

劉基《普濟寺遣懷》)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幺鳳皇。

(清鄭

板橋《詠梧桐》)




其實,偉大的《詩經》,其本身不就正如鳴

於高崗、上傅於天的華麗的鳳凰,給中國古典文學乃至我們的文化傳統,帶來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嗎?
















《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興觀群怨」,是說《詩經》的社會功能 :「興」發揮的是情感功能,「觀」發揮的是政教功能,「群」發揮的是社交功能,「怨」承擔的是諷諫功能。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是說《詩經》的倫理功能。涉及「五倫」中的父子、君臣二倫,此二倫又維繫著夫婦、兄弟、朋友等三倫關係,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故《詩大序》說,「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說《詩經》的認知功能。《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故三國時東吳學者陸璣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專門研究《詩經》中的動植物。民國學者胡樸安也著有《詩經學》一書,指出:「《詩經》一切之學,包括文字、文章、史地、禮教、博物而渾同之。」其中「博物」之學,便是建立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基礎上的專門學問。


 


意思是 :「你們年輕人為何不去學習《詩》呢?《詩》三百篇,既可以興發志意,萌生感動;又可以觀察風俗,考見得失 ;既可以讓人合群樂群,和而不流 ;又可以怨刺諷諫,抒解哀愁。就近處講,可以用來奉事父母 ;就遠處講,可以用來奉事君上。還可以多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哩!」


 


在孔子眼裡,《詩經》簡直是「多功能」的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徹上徹下,可大可久,左右逢源!不僅如此,孔子所謂的「多識」,其實還有更深的文化內涵。




為什麼要「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呢?並非僅僅出於「認知」的需要,還有「生命」本身的需要。





《中庸》說 :「《詩》雲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鳶飛魚躍,生意無窮,皆有助於君子體察天地之道,養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和愛心。錢穆《論語新解》論此一章說:「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而興起。故學於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於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於性情,不徒務於多識。」





《詩經》所描述的生活世界背後,隱存著一個無限深廣的心靈世界。所以,讀《詩經》,不僅要用心,用情,還要用智慧,甚至用生命!




人類的生活形式在不

斷變化,而人心、人情卻相去不遠。

在這個層面上,《詩經》所具有的那種情感與道德信念,最能喚醒人們珍貴然而沉睡或迷亂的內心世界。




否則,就難以理解,為什麼孔子會用「思無邪」三字概括《詩經》?為什麼受過「詩之教」的人會變得「溫柔敦厚」?又是為什麼,中國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我們的童年,都曾經熱愛過詩?我們的情感生活,都一直離不開詩?



展卷相賞,

春日讀《詩經》


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對話,

又是和自我內心的對話




F  I  N  D      T  H  E       P O E T R  Y 



END





詩|詞|風|雅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詩經》(全三冊注音插圖版)




草木鳥蟲、山川河澤



日月辰宿、季節流轉


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現 正 熱 售

 




長按二維碼

  

立即購買





▼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商城,購買

「《詩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的精彩文章:

人生,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影響孩子一生的28部名人傳記

TAG: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