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你們還好嗎?
01
昨天和朋友Anne聊天,她和我說起她的煩心事
她家寶寶四歲了,有一次尿了褲子,孩子爸爸就對她發了火,可能因為心情不好,他的語氣很兇。孩子當時沒哭沒鬧,她安撫了一下也沒有往心裡去。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孩子穿著濕噠噠的褲子不吭聲,問了孩子很久,才知道孩子是怕再挨罵。
朋友說,她從這次才知道,孩子不哭不鬧並不代表她不委屈,而是把所有的不安都藏在了心裡。
是的,相比那些可以把自己的恐懼和難過都抒發出來的孩子,這些被罵被打後更沉默的孩子,才是最讓家長操心和擔憂的。
02
如果我問身邊的寶爸寶媽,你傷害過你的孩子嗎?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第一時間回答:我從來沒有傷害過我的孩子,我愛孩子還來不及!怎麼會去傷害孩子呢?
可事實上,我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往往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情緒激動時發生的,也可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而傷害卻象釘子一樣深深的扎進了孩子的心靈。
陳喬恩和她媽媽參加了湖南台的一檔叫《旋風孝子》的節目,節目中,兩母女一直保持著很「安全」的距離,相比其他嘉賓的親子關係,陳喬恩和她媽媽疏遠很多。甚至手都沒有牽過幾次。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最親近的人的言語攻擊和傷害,如同最強的心理暗示,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進入成年,人們還是無法忘記兒童時期受到的傷害。
03
孩子對父母剛開始是不設防的,也就是他最軟弱的一面會直接呈現在對方面前,最親近的人傷害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的。尤其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只能承受父母對自己的傷害,而這種言語暴力往往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會表現得越來越無動於衷,甚至叛逆。
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里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傾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沉默來迴避傷害。
孩子沉默的同時常常伴隨的是恐懼、悲傷、自責等負面情緒,而且很容易將矛頭指向自身,認為自己很糟糕。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十分不自信,甚至有些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04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選擇用沉默來面對你的「狂風暴雨」,家長應該如何去做?
找回他的安全感
就像陳喬恩在節目中所說,她希望能夠跟自己媽媽真實的相處。這可能是她從孩童時期到現在這麼多年都一直盼望的。
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責,他們無非是想得到家長的理解,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所以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傷害到孩子了,應及時道歉,並告知你對他的愛,找回他缺失的安全感。
當孩子所恐懼的來自家長的指責轉變成一種包容與理解時,孩子感受到的是愛與溫暖,而他內心的恐懼也會慢慢消除。
耐心傾聽
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第一反應不該是責備孩子。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引導孩子表達出他內心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田亮在他的書《臭爸爸》里寫到:
儘管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父母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作為家長也應該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應該放下所謂的身份,沿著孩子的思維,傾聽孩子的想法。
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黃磊曾經給女兒寫過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訴女兒「喜歡」最重要,「做喜歡的事、與喜歡的人相處、以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不必力爭成為少數,平凡而簡單就好。」
「簡單而平凡就好」 有多少父母都無法對孩子說出這句話?
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只有接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拿出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有缺點的孩子。
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用愛去填補彼此之間的缺憾。
最後分享《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一句話:
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
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
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
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起點,
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 End -
TAG:鼎鼎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