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涵:你混的不好,真的不是因為原生家庭!
在前些日子的一期《奇葩大會》上,嘉賓們談起了大家十分關心的「原生家庭」問題:
當時,武志紅老師帶來了一場演講,主題就叫「原生家庭的傷害」:
武老師指出,家庭是會「傷人」的,尤其是中國父母常常強調的「聽話」,很容易扼殺孩子真正的自我,壓抑孩子生命的活力。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得到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的生命力就會變成積極的能量,比如愛心、熱情、創造力;如果父母總是用否定、壓迫的方式對待孩子,他的生命力就會走向消極,比如仇恨、憤怒、攻擊性。
深有同感的高曉松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年輕時跟父親關係很僵,「從小到大沒問過他一個問題」,由此導致自己「魂斗羅」般的性格,在生活中帶來種種困擾,比如不受人歡迎、愛跟人較勁等等:
原生家庭施加的影響,是每個人都無法拒絕的,它像一個影子緊緊跟著我們,甚至可能伴隨我們的一生。
因此,當看到一個人性格有問題、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大家常常會這樣想:都是原生家庭的錯,父母從小沒有教好。
儘管如此,有些人卻用事實告訴我們:所謂的「原生家庭傷害」,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前段時間復出的歌手張韶涵,就出生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
小時候,父親得了心臟病,沒法工作,張韶涵擔起了家庭的擔子,洗車、端盤子、賣牛肉麵,各種臟活累活都做。
進入娛樂圈後,張韶涵紅極一時,沒想到被母親背後算計,不僅偷偷轉移走她的財產,還索要巨額生活費,甚至在媒體面前污衊她不孝、酗酒、吸毒。一時之間,張韶涵的形象跌入谷底。
來源:騰訊娛樂
雖然深受重創,張韶涵卻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起來:先是忍痛發表聲明,斷絕母女關係,接著頂住壓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繼續在音樂事業上苦苦堅持。
十年後,通過《我是歌手》的舞台,張韶涵重新回到大眾面前;厚積薄發的她,終於再一次驚艷全場。
來源:新浪微博
忍痛與原生家庭分離,再次出發,找回自己,可以說是張韶涵重生的關鍵。
很多時候,如果你覺得過得糟糕,最好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足夠努力,而不是把全部罪責推脫給原生家庭。
現在有很多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擺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覺得自己原生家庭如此差勁,這輩子已經被判了死刑;他們抱怨人生,抱怨父母,指責原生家庭毀掉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可是,原生家庭真的要為所有問題背鍋嗎?
來源:電影《步履不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把所有問題歸罪於父母,歸罪於原生家庭,可以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事實上,父母也有他們的原生家庭,也有他們的苦衷。如果一切問題都要讓原生家庭背鍋,那麼問題就會代代相傳,永遠得不到解決。
家庭問題代際傳遞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很多人的「甩鍋」和「不作為」。
所以說,妨礙我們前進的不只是原生家庭,還有對原生家庭的抱怨,而後者往往是更致命的。
「我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原生家庭害的!」這種消極的想法,很容易讓人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從而放棄改變現狀的可能。
來源:電影《因父之名》
有句俗話說得好:「改變可以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過去家庭施加給我們的影響,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但我們還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對孩子的態度。
魯迅寫過一篇《我們怎樣做父親》,裡面提出,如果沒法改造我們的父輩,那就努力拯救我們的孩子吧: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是的,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們「原生家庭」的一部分啊!我們雖然不可避免地承受著原生家庭的傷害,卻還可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閘門」,避免將這傷害繼續傳給下一代。
反思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抱怨人生,而是試圖認清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的目的,不是要我們放棄努力,而是讓我們更加努力。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的孩子。
來源: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在節目中,武志紅老師還說過這麼一句話:「(心理上)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
反過來想,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病了」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走向健康的開始。
同樣地,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認清了父母帶來的不良影響,恰恰是我們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一個契機。
林語堂在《我的願望》中寫道:「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不論原生家庭如何傷害了我們,歸根結底,我們每個人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依然有決定人生走向的權利和自由。
就像前文提到的張韶涵,儘管深受母親的傷害,她依然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昂首闊步,浴火重生。
對張韶涵而言,原生家庭的傷害就像是一場噩夢,夢醒之後,還是要繼續努力向前。
來源:新浪娛樂
具體來說,要想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我們該怎麼做呢?心理學家給出了這麼一些建議:
·對原生家庭進行認真反思,勇於承認家庭的消極影響,但不要把它當成致命的缺點,它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一種感受;
·用心體認這些感受,比如自卑感、孤獨感、暴力傾向等等,嘗試給它們下定義,弄清楚這些感受的具體來源;
·認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想明白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缺的是什麼,然後努力去獲得和保護這些需要;
·學會善待自己,照顧自己,並且和更多的人建立聯繫,向可靠的朋友或心理諮詢師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關心和幫助。在良好的社會互動中,慢慢治癒自己的心靈。
來源: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原生家庭也許束縛了我們的過去,卻未必能束縛現在和未來。
停下對父母的指責和抱怨,邁過「原生家庭」這道坎,我們依然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婚戀市場潛規則:8萬8的高端定製,換年薪百萬老公
※測測你要如何向男生表白成功率最高?
TAG:珍愛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