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25年前美國進行的軍事革命,竟然是去以色列取的經

25年前美國進行的軍事革命,竟然是去以色列取的經

原標題:25年前美國進行的軍事革命,竟然是去以色列取的經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怎樣才能引發軍事革命?


軍事技術革命是軍事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軍事技術革命不可能產生軍事革命,但即便是有一次或多次軍事技術革命也未必就能夠釀成一次或多次軍事革命,軍事革命是否能夠發生和發展,主要取決于軍事學說、軍事體制和軍事裝備的全面變革。


1993年美國正式提出軍事革命的概念並制定了向21世紀進軍的信息技術發展戰略,一場軍事革命的確已經在美國蓬勃興起,但這場革命起源於何時呢?有人認為起源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其實不然,這場軍事革命的種子最早是在越南戰爭的叢林中埋下的,到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開始萌芽,80年代開始生根和發育,到海灣戰爭時剛剛綻開一些花蕾,軍事革命之花目前仍處於含苞待放階段,真正怒放可能還要等一二十年。


基辛格在巴黎與越南簽署了停戰協定


美國之所以能夠走在這場軍事革命的前列,關鍵的要素並不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有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如何與相應軍事體制和作戰理論相結合,形成綜合作戰能力,從而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產生革命性變革。誠然,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先進性是重要的,但對於軍事革命而言並不是絕對的。目前美軍所使用的軍事技術和現役武器裝備與80年代相比並沒有什麼本質性的改變,特別是在殺傷機理方面更談不上有多少根本性的提高,但為什麼美軍能夠實現這場軍事革命而其他國家的軍隊則不能呢?



關鍵的要素在於美軍不僅注重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而且更注重轉變觀念,調整思路,探索理論,改革體制和結構,能夠從思想上、行動上、組織上全面適應軍事革命的需求。為此,美軍已經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已經忍受了20多年的改革陣痛。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爆發,到1975年,先後投入260萬人,損失3520億(又說5000億)美元,比二戰的總支出多100億美元,是朝鮮戰爭的2倍,每年耗掉軍費的三分之一,使美國深深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後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先是在朝鮮戰場上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之後,越南戰爭又給美國軍隊以當頭棒喝。這對於一個超級大國的軍隊來講真是丟盡了臉面,不要說在世界各國面前,就是在盟國陣營中也沒有了面子。至於國內輿論更是不能輕饒,那些在戰爭中喪失了親人的家屬,那些把大把大把鈔票投向戰爭的納稅人,那些充滿良知的普通公民,紛紛譴責美軍的無能,當時的美軍威信掃地,人們真不知道這支軍隊將來還會不會打仗,還能不能贏得未來的戰爭。美軍這支屢戰屢敗的軍隊,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發誓要一展雄風,東山再起。



1973年10月6日,敘利亞出動了5個師4.5萬餘人,在1400輛坦克和1000門火炮的支援下,從北面向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發起猛攻。當時以色列只有2個戰鬥力薄弱的守備旅,兵力不過6000人,僅有170輛坦克和60門火炮。戰爭打響後24小時內,敘軍2個旅600輛坦克突擊以色列第188旅陣地,以軍90%的軍官非死即傷,敘軍坦克部隊迅速擊潰以軍防線,再有10分鐘就將抵達約旦河和加利利湖。另一路敘軍以500輛坦克突擊以軍的另一個守備旅第7旅陣地,該旅以僅有的100輛坦克英勇阻擊,激烈的戰鬥竟然持續了4天。


此間第7旅摧毀對方坦克數百輛,己方坦克也驟減至7輛。第7旅彈藥不足,寡不敵眾,決定撤退,但此時居然有13輛坦克在經過戰場緊急搶修之後重新歸隊,原來是那些從醫院中偷跑出來的傷病員重返戰場作戰,這一行動為第7旅補充了新的作戰力量。第7旅重新編組後向敘軍突然發起反擊,疲憊不堪的敘軍接連撤退。這時,以色列兩個裝甲師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浩浩蕩蕩地向戈蘭高地增援而來,橫掃前線正面戰場,同時向敘利亞境內突擊,差一點推進到首都大馬士革。



戰爭中敘利亞損失坦克1300輛,亡3500人,被俘370人。以色列的坦克雖然都被擊中過,但經過搶修後大部重新投入了戰鬥,完全損壞的坦克僅100輛,損失772人,被俘65人。戈蘭高地之戰使某些傳統戰爭原則和規律失去了作用,例如「以絕對優勢兵力戰勝敵人」的原則顯然失靈,敘軍相對以軍而言已經不是什麼3:1、4:1或5:1的優勢問題,在人員、坦克和火炮方面其比例分別達到7.5:1、8.2:1和16.6:1,以色列在數量上明顯居於劣勢。戰爭開始之前的兵力對比對戰爭的結局為什麼不再發揮作用和影響了呢?敘方一個接一個的戰略預備隊和戰役梯隊為什麼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呢?以軍以劣勝優,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奧秘究竟在何處呢?這一切,引起美軍的特別關注。


當時仍處在越南戰爭失敗陰影之中的美軍高級將領們,沒有就越南戰爭的失敗而互相追究責任,也不願陷入那些沒有意義的爭論之中,而是在思考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以龐大之軍進攻弱小越南之國的美軍以失敗而告終,小小的以色列以如此弱小和劣勢之軍,為何能夠戰勝如此強大之敵?美軍決定派遣一個得力的專家組到以色列去取經,這個專家組回國後對於美軍的全面改革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1973年成為一個改革創新之年,也是美軍建造軍事革命大廈的奠基之年。那一年,美國陸軍解散了本土陸軍司令部,組建了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由威廉.杜普伊上將擔任司令。這位上將是位有頭腦、有知識、富於開拓創新的學者型將軍,他身邊集聚了一支能力很強的參謀隊伍,善於進行戰略謀劃和關係協調,而且很重視借鑒外軍特別是以色列和聯邦德國軍隊的經驗和教訓。



在杜普伊之後,1976年,訓練與條令司令部來了一位新司令,他的名字叫唐·斯塔利。斯塔利上將也是一位學者型將軍。他認為當前的美軍急需徹底改革,軍隊必須忍受改革的陣痛,否則難以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改革不能是不痛不癢的漸進式改良,而是全面重新思考美國軍事作戰理論,調整軍事編製體制和武器裝備的兵力結構。在軍隊中要想推動真正的改革,必須有捨得一身刮和敢於碰硬丟官說真話的勇氣,因為改革就意味著向某些高級將領們傳統和保守的觀念發起衝擊,就意味著某些部隊要撤消、要降格,就意味著那些不學無術的軍官將迅速丟掉飯碗,必須振作精神來學習高新技術知識和充實自己,就意味著重新調整部隊的兵力結構和武器裝備……



改革就像是一團亂麻,從何下手呢?經過分析,斯塔利上將認為,改革的關鍵是如何突破以數量論勝負的舊觀念,這些舊觀念與職務、前途、戰術、技術及軍工企業界都有密切聯繫,要想改變這些現狀就必須重新考慮部隊的兵力結構、軍事編製和規模。


要動這麼大的手術,不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是做不到的。因此,斯塔利決定先從高級軍官和軍界知識分子開始,動員他們撰寫學術論文、召開學術研討會和演講會,以便在理論上進行充分爭鳴,取得共識。為了加大改革力度,他還設置了主管理論工作的副參謀長,建立了軍事理論局,組成流動思想庫,提出關於武器、編製、後勤、電子戰、核武器威脅、機動作戰等新的設想,並四處遊說。



斯塔利上將與前任司令杜普伊上將密切合作,率領改革大軍,探索未來作戰理論,促進陸軍和空軍之間的聯合。他們先後提出積極防禦和擴大防禦縱深的理論,不僅打擊敵第一梯隊,而且要用射程遠的精確制導武器打擊敵後備第二梯隊。除行進中的第二梯隊外,第三、第四後續梯隊也要打擊。這些學術理論研究的結果,導致美軍1981年提出「空地一體戰」理論,1982年《作戰綱要》中正式頒布了這一理論,1987年開始組織空地一體戰戰役演習,1991年海灣戰爭中正式應用了這一作戰理論。按照美軍的習慣,作戰理論本來是四五十年才修訂一次,而現在一兩年就要修改一次。1993年在新版野戰條令中明確提出工業時代戰爭樣式結束,信息時代戰爭樣式開始。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一部:潮起潮落。第5章:新軍事革命在唇槍舌劍中發展。P75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紅海行動》中的直升機是直-9,傳說中的直-20什麼樣兒?
印度和英國在同一天摔了同型飛機,這是巧合還是「有難同當」?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