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拔尖計劃」升級版,領軍作用如何實現?

「拔尖計劃」升級版,領軍作用如何實現?

【寫在前面】

「每天都能體會到被夢想叫醒的幸福,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拔尖計劃」培養學生、「致遠一期」數理科學方向學生談安迪寫給學校老師的感想。誰能想到,點燃他的夢想,讓他如此幸福和快樂的原因,竟是5年多來每年300多天能在四川錦屏山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探測暗物質。

接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學生,最大的感觸是在中國的高等學府正在冒出許多像談安迪一樣的因投身基礎科學研究而幸福快樂的學生和畢業生,他們風華正茂、絕頂聰明,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唯功不唯利,對專業投入甚至入迷,自信而踏實地在基礎科學研究上快樂地耕耘著,以一種很有可能成長為頂尖人才和學術大師的理想狀態而成長著。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正是因為他們,無論是參與「拔尖計劃」的20所高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都期望能夠強化該計劃的「領跑者」作用,在進一步提升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的同時,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帶動高校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促進高校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圖表數字來源:《「拔尖計劃」五屆畢業生動向情況分析報告》(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光明圖片

圖表數字來源:《「拔尖計劃」五屆畢業生動向情況分析報告》(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光明圖片

回應「錢學森之問」,「拔尖計劃」探索拔尖人才培養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2009年實施「拔尖計劃」的起源。

在「拔尖計劃」出台前進行的調研中,專家的共識是:重視基礎學科發展,會聚傑出人才,是世界強國崛起的重要原因;中國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計算機等學科最可能率先突破。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更是給出非常具體的意見:「要有好的生源,少而精。對特別好的學生規矩要少,要讓他們海闊天空才能發展他們的才華。」

老一輩科學家的戰略眼光促成了「拔尖計劃」原則的形成,這些原則包括:

少而精、高層次、國際化每年1000名學生、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條件、營造一流學術氛圍、國內外交叉培養;學校為主、政府支持:擴大學校自主權、鼓勵自主探索創新、國家實行特殊政策、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定期評估、提高質量: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計劃實施進行科學評估、持續改進和提升

今天看來,10年間,正是這些基本原則激活了20所試驗高校的拔尖人才培養,他們從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入手,在吸引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建立拔尖人才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等方面做出了值得期許的探索。

1998年,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的支持下,復旦大學啟動了「政項目」,開始優秀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李政道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優秀本科生缺少挑戰,「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犢不怕虎」,讓大學生儘早參與科學研究,與學術大師互動,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方法。從「政項目」起步,到2009年加入「拔尖計劃」,之後又升級為課程具有高度挑戰性的本科榮譽項目,復旦大學將拔尖人才的培養鎖定為「拔尖人才=最優秀的導師+最優秀的學生+好的學習文化」。「一路走來,最重要的成效是: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的意願大大提高。以數學學科為例,四屆完整參與拔尖計劃學生共168人,全部進入頂尖科研機構深造,而且學生畢業後繼續在基礎數學領域深造的比例顯著增加,改變了以往大部分好學生都去統計領域的局面。」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雷說。

今年3月6日,《自然》雜誌在同一期發表兩篇文章報道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這一重大發現的引人注目之處不僅因為可能將打開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大門,還因為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為年僅21歲的中國人曹原,而曹原正是從中國科學科技大學「拔尖計劃」中走出的人才,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據記者了解,在20所參與「拔尖計劃」高校中,本科期間就在國際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的學生並不是鳳毛麟角,清華大學的陳立傑在本科期間發表10篇學術論文,其中一篇獲得2016年國際演算法與計算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北京大學的宋雪洋本科期間在《物理學評論快報》等國際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3篇。據復旦大學統計,2015年至2017年3年間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的學生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18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65篇;據上海交通大學統計,2009年以來拔尖學生在國際期刊、國際會議發表論文103篇。與此同時,各校「拔尖計劃」學生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競賽中也不斷取得突破,還有一些學生取得了發明專利。

「總的來看,『拔尖計劃』匯聚了大師,一批熱愛教育,造詣深厚的國內外學術大師參與進來;培養了英才,一些國際一流學者認為,『拔尖計劃』擁有『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據統計,前五屆畢業生共4503名,有97%的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且本科和研究生的專業符合率達到96%,67%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國際知名大學深造,10%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頂尖大學深造,15%的學生進入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前10的學科深造;引領了改革,計劃在全國高校產生了廣泛影響,帶動了高校各學科專業全方位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發揮了較好的示範輻射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說。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生命科學方向學生在實驗室。光明圖片

立足「仰望星空」,強化基礎學科「拔尖計劃」領跑作用

列入「拔尖計劃」的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在人才培養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多數人眼中,錢學森班學生是「優中選優」的,理應構成全清華最精英的一群,可實踐下來,雖然每屆錢學森班都有特別優秀的學生,且整體優秀率遠比普通班的要高,但與此同時也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顯得平凡。「不僅我本人,我的不少清華同事甚至其他高校的同仁也有著類似的觀察和體會:現在一大批高考或競賽意義上的頂尖學生過於關注短期目標(如每次考試的成績)以及與同學之間的競爭,缺乏源於興趣和志向的內生動力,且形成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具有巨大的慣性,很難改變。在大學的學習往往演變成了『高四』『高五』……還有一些智商超高的天才學生,一直到博士畢業,還只是『高十二』年級學生,還在迷茫。」

「拔尖計劃」是一個試驗項目,發現問題和總結經驗同樣重要。今年3月以來圍繞「拔尖計劃」舉行的兩次研討會,主旨都是讓參會的專家、學者、高校管理者多談談問題,多說說思考,以讓「拔尖計劃」更好地成為「領跑者」。「應當明確這個計劃絕不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計劃是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學貫中西、志存高遠,勇攀科學高峰、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科學領域未來領軍人才和學術大師,這是一個仰望星空的計劃。我們會全力以赴創造理想的環境和政策,讓大家能夠跑得更快一點,飛得更高一點,束縛更少一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說。

「如何從培養機制上鼓勵更多的學生真正發現科學和其他基礎學科領域探索未知的樂趣?如何進一步探索提升拔尖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如何面向現行高考與基礎教育的改革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如何更好地使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對更多學科和環節的人才培養產生影響?如何從體制機制上吸引拔尖計劃培養的人才迴流,為中國基礎學科發展作出貢獻?」這是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化學學院副院長裴堅教授面向「拔尖計劃」提出的問題與思考。

這些來自一線的思考,以及針對問題進行的試驗和實踐,在強化「拔尖計劃」的領跑者作用上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鄭泉水教授已經帶領自己的團隊開始了多維測評招生的嘗試,「我們有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觀察:學生們四年的成長優劣,與學生進大學時的高考或競賽成績關聯度不大,而與他們的創新素養和潛質關聯度很大,而後者與內生動力、開放性、勇氣與毅力、智慧、領導力五大素質相關。我們在招生中舉辦了三次錢學森創新挑戰營,嘗試使用多維測評的方法,積累了一些經驗。培養拔尖人才,必須探索科學選才鑒才的機制。」

再比如「有些學生學術目標不清晰」,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部分學生「雖然成績很好但對學科本身缺乏興趣」「經不起挫折和失敗」「一些學生本科後留學是為了出國而出國,即使留學的學校學科沒有國內學校的強」,等等。「『拔尖計劃』作為領跑者,必須面對學生學術目標不清晰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在興趣驅動的基礎上,強化使命驅動,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類未來發展、思想文化創新和世界科技前沿,增強使命責任,激發學術志趣和內在動力。」吳愛華說。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註定是沒有前途的。目前,「拔尖計劃」正在醞釀升級到2.0版,作為面向未來頂級人才的一項國家戰略計劃,可以期許的是其對我國人才培養產生的影響不僅是「術」上的探索和領跑,更是「道」上的堅守和引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微教育 的精彩文章:

聽水寒老師讀《論語》:學思結合才能體會求知的快樂

TAG:光明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