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焦慮症:你總在擔心什麼?
焦慮案例
小趙今年30出頭,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師。
與絕大部分80後一樣,他一直喜歡向多數人看齊。
幾年前他與家人咬牙貸款買了房,房貸還未還清,眼見身邊好友、同事都有了「私家車」,他又開始焦慮起車子的問題。
為了讓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能夠有更好的生活,他在外兼職,天天忙到天昏地暗,辛苦打拚下來的錢還了房貸,也終於買了一輛不算好但也不壞的車。
然而環顧四周,好友又已經著手買第二套房,生第二個孩子。
他與心理諮詢師說話時語速很快,期間不停地一次次舉杯喝水,談到目前的「焦慮」情緒,他這樣說道:
我覺得自己快樂不起來,我擔心很多事情,害怕明天,害怕未來,害怕失去工作,甚至害怕有一天自己和家人得重病……
適度憂慮對工作有好處許多人無法正常區分「憂慮」與「焦慮」。其實,一般的「憂慮」不用擔心,因為我們人人都會經歷。
「憂慮」常常有這3個特徵:
1、和日常生活相關。比如,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沒有足夠的錢,對未來不確定等等。
2、常是慢性的,輕微的,不影響各種日常活動。
3、不伴有明顯的身體徵兆(如長期的疲乏、肌肉緊張等)。
「焦慮」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度的「憂慮」而導致的,它一般有這4種特殊性:
1、常常會伴隨「恐懼」、「害怕」,甚至是「強迫」想法或行為,比如不停地洗手,過一會兒就要看看水龍頭關了沒有。
2、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過於有序、整潔、守紀,這些都會誘發強迫症的危險。
3、焦慮的家長會把恐懼症的行為滲透到孩子身上,因而讓孩子產生害怕被關禁閉,害怕生病、害怕動物的焦慮。
4、筋疲力盡,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事件都持續地擔心,甚至會伴隨身體反應:如失眠、肌肉緊張(疼痛)、焦慮軀化(皮疹、結腸炎)、驚跳反應(心跳)等,那麼你就要高度注意了。
我們為什麼焦慮
「焦慮」的根源在哪?它與哪些因素相關呢?
其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焦慮並不像恐懼、憤怒、悲傷那樣是單一的情緒狀態。
焦慮是一種綜合性情緒,與性格、環境、家庭等因素關係密切,甚至受飲食營養等間接影響,還可能與腦生理機能的改變有關。
了解焦慮形成的根源,才能幫助我們改變對待焦慮的態度,不再預支痛苦。
根源一:喜歡關心「未來的事」
首先,「焦慮」不同於「抑鬱」。抑鬱通常指向過去,而焦慮指向未來。
容易焦慮的人關注的不是當下,而是未來會發生的,帶有不確定性的事情。
「如果我考研,就會更難嫁人,因為男人不喜歡比自己學歷高的女性……」,「如果按原計劃旅行,在旅途中撐不住怎麼辦?」,「如果孩子不上好的幼兒園,就不會升入重點小學,就考不上好中學……」
諸如此類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情緒的想法,都是源於對未來事件的不確定。
根源二:「自我實現」的誤區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未來」以及「自我實現」的定義做了並不恰當的註解。
心理治療師馬爾泰曾這樣說,「從少年時期,我們就要不時回應大人們的要求:你先要通過中學會考;長大以後,他們又一再地說:幸福就是擁有更多、更好、更貴的東西。」
天長日久,這些灌輸使我們失去了享受現在的能力,我們將「幸福」與「未來」、「成功」、「自我實現」掛鉤,然後發現一切看起來又是那麼不可掌控,「焦慮」情緒便自然而然地如影隨形。
對抗焦慮3步走
第一步:
很多職場人都有焦慮的情緒狀態,經過對號入座,你也許覺得自己也是焦慮族的一員,為此而更加憂心忡忡。
其實焦慮只是人們對於要來臨的危險或問題有意識地等待,它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之一,也是眾多負性情緒中較輕的一種。
用大白話來說,焦慮根本就「沒什麼」,先從戰略上藐視它――這就對了!
第二步:
給自己提下面這幾個問題,並作出回答。
很多時候,當你跳出思維的框架去看待所有面對的問題,把內心的「焦慮」去具體化的時候,也許你會發現答案並非你之前所想像的如此令人不安。
1我的悲觀預期一定是真的嗎?
2我是不是真的在自尋煩惱?
3在這種情況下,我能採取什麼有效措施?
第三步:
「放鬆」實踐,能幫助你在焦慮時找到舒適感。放鬆之後再面對你要處理的問題,就會感到非常清醒和鬆弛。
其實,個人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選擇「放鬆」的方法,瑜伽,冥想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深呼吸,最好是腹部深呼吸。吸氣時數一,呼氣時數二,用幾秒鐘時間注意自己的感覺。
放鬆:先放鬆你的腳趾,然後再放鬆整個足部。重複一遍。
再放鬆小腿、大腿、腹部、胸部、雙手、雙臂、雙肩、脖子、後腦、耳朵、臉、眼睛,按照此順序依次放鬆一遍,大概用10~20分鐘。
天津聖安醫院專家周大勇提示:
以上步驟是針對未產生生理不適或「恐懼」「強迫」等情緒和行為的人適用。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出現了一些「軀體化」的癥狀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行為,一定要儘早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
※高曉松認為的最好的演講?實則充滿了不負責性
※重磅!天津市決定延長供暖至3月26日24時
TAG:天津聖安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