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名相,無非一心
百千名相,無非一心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一)千經萬論,只說一心
佛教說什麼?千經萬論,只說一心。離心而說,則非佛教。背覺合塵,即是謗佛。所謂謗佛,並不是說釋迦的壞話,也不是攻擊釋迦,而是背覺合塵,著相外求。背覺合塵,著相求佛,是名謗佛。背覺合塵,著相求法,是名謗法。背覺合塵,著相求僧,是名謗僧。著一切相,即名謗一切佛。離一切相,即名贊一切佛。
我們要想理解佛教,可以通過理解佛教的主要概念。當我們理解了佛教的主要概念,也就大致理解了整個佛教的基本含義。
佛這一概念,是佛教的最核心概念,正確地理解佛這一概念,對於理解整個佛教,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說到佛,每想到佛,便會想起一個對象化的佛教偶像。其實,佛並不是一個對象化的存在,而是一個絕待無對的「原本的真實」,而是諸人「本真的自己」。對於自己來說,自己不是相對的。自己與自己,不是兩個,而是一個。自己與自己,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
如何是「本真的自己」?四大色身不是見色聞聲的人,四大色身不是起心動念的人,唯有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方是見色聞聲的人,方是起心動念的人,方是「本真的自己」。見是心見,聞是心聞,言是心說,舉是心動,視聽言動,一切作為,皆是心的作用,此心是視聽言動的主人,此是「本真的自己」,亦名「獨尊的自我」,亦名佛、如來、世尊。
中國的聖賢文化,不用宗教隱喻,而是用哲學的概念來表達這個「本體」,或稱為生髮萬相的「太極」,或稱為能生萬物的「道」,或稱為「萬物皆備」的「我」,或稱為不生不滅的「天命」,或稱為生髮萬德的「明德」,或稱為覺知萬相的「良知」,或稱為蓋天蓋地的「一點靈明」。名稱有別,實際無二,皆是指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妙明真心。
(二)佛是自心,莫向外求
佛教是回歸自性的一門學問,不是向外求玄的宗教狂想。若人向外求玄,則處處皆是魔鄉。若人反觀自見,步步趨近凈土。試看這見色的是誰?這聞聲的是誰?若能如是而見,如是而行,是名菩薩行,亦名君子行。若能見得此心,融入此心,則在在處處,無非凈土。
諸佛所說,無量萬事,總在諸人自心之中。離此心外,尚且無佛,離此心外,豈有玄妙?蕅益大師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1]既然「心外無佛」,離此心外,豈有菩薩?佛是自心妙體,菩薩是自心妙用。黃檗祖師云: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凈名也。凈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凈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2]
佛是心體,菩薩是妙用,天人是品德,極樂是解脫,莊嚴是佛相,神通是妙用,總之,佛經所說,不出此心。《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3]延壽大師云:「心者,萬法眾生之本,三世諸佛祖、十二部經之宗。」[4]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惟心凈土。」[5]蕅益大師云:「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6]。可見,諸佛教典,千經萬論,只為指示此心,令人回歸此心。除此之外,更無餘說。
諸聖先賢,無量言說,唯令世人,親證這個妙明真心,回歸這個妙明真心。或曰諸聖先賢,無量言說,唯令世人,親證這個良知心體,回歸這個良知心體。佛家有言,莫向外求,此心是佛,心外求法,即是外道。陽明先生說:為學「須於心體上用功」,「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所謂莫向外求,心體上用功,就是反身而誠,體會這個妙明真心,體會這個良知心體,體會這個絕待天理,體會這個蓋天蓋地的一點靈明。或曰妙明真心,或曰良知心體,或曰天理,或曰靈明,名雖有多,實際不二。迷人不知,妄生分別,說什麼妙明真心是是什麼,良知心體又是什麼,這個是佛家的思想,那個是儒家的思想。如此妄想分別,說得頭頭是道,皆是呼聲捉響,造影自惑。猶如山谷中的人,自呼一聲,聞得那響是從對面而來,他便去對面尋找那發響的人。到得對面,又呼一聲,又聞得那響是從對面而來,他便又去對面尋找那發響的人。如此往來反覆,卻不知自己是發響的主人。佛家指示學人:念佛的是誰?觀音的又是誰?他不在對面,他正是諸人了了常明的無相真心。學人的第一要事,就是要識得這個觀音的人,就是要識得這個蓋天蓋地的一點靈明。這個觀音的人,這個一點靈明,就是諸人的天理,就是諸人的天命,就是諸人的本佛,就是諸人的本尊。若不然者,呼聲捉響,盡其一生,又豈能逮得到一聲一響?徒勞一生,自誑無益。
(三)唯有此心,唯有此佛
六道之中,一切果報,皆從因生,皆從因滅。因果中事,皆如夢幻。夢幻之事,皆不可得。唯此真心,唯此真樂,非從因生,非從因滅。世俗之樂,假借於物。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終究不得「即物之中,超然物外」的極真之樂。
十方諸佛,無量法音,皆從心生,皆從心滅。此心是真我,此心是真佛。釋迦的這個真我,如是而生十方諸佛,如是而生無量萬法。我人的這個真我,亦如是而生十方諸佛,亦如成而生無量萬法。人人本具的這個真我,是十方諸佛之母,是無量萬法之源。十方諸佛,是這個真我的化現。無量萬法,是這個真我的德相。釋迦的真我,本來如是。我人的真我,亦復如是。
我人的這個真我,具足廣大神通,具足無上莊嚴,然而,我人卻不曾見得,反而自賤為眾生,推他為佛陀。可是,諸佛教典,從未令人賤我貴他,從未令人向外求索,諸佛教典,只告誡人們,覺醒迷夢,不再顛倒,找回「本真的自己」,找回「本真的佛陀」。猶如有人,夜間做夢,於夢境中,自己變成了一頭豬。夢中之豬,恐被殺害,千方百計,脫離豬身,修成人身。猶如眾生,恐怕輪迴,千方百計,脫離輪迴,修成佛身。千方百計,脫離豬身,恰恰說明,這做夢的人,還在夢中。若論實際,做夢之人,本來是人,本不是豬。做豬夢的人,若欲脫去豬身,他不須將豬身修成個人身,他只須覺醒迷夢,迷夢若醒,豬身自消,人身自現。今人修行,欲將人身修成個佛身,猶如夢中之豬,欲將豬身修成人身。豈不知,做夢的人,本不是豬,只要醒來,他本來是人。眾生成佛,亦復如是,不是將自身修成個佛身,而是覺性迷夢,恢複本來面目。黃檗祖師云:「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7]
諸佛是「我」的變化,「我」是諸佛之母。此是真實語,此是不誑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真我,亦名真佛,亦名法身,亦名心體。此我是誰?若也不見,徒然妄說。若也見得,當下成佛。
如此言說,中下根人聞之,定生怕怖,以為此說,是狂言,是謗佛,未來世中,定受苦果。
如是言說,上根人聞之,則信此言說,心生歡喜。如此之人,定能證得,定能獲大利益。不信此說,不行此行,盡未來際,總在夢中,不得成佛。
諸佛是「我」的變化,「我」是諸佛之母。我是誰?這個「我」,是佛教的核心,經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諸人的妙明真心,或曰諸人的良知心體,便是這個「真我」。諸人還識得這個「我」么?釋迦立教,不為別事,只為諸人找回這個本真的自我。
[1]《凈土十要》。《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六五九頁上。
[2]《傳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八〇頁上。
[3]《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
[4]《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中。
[5]《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二。《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二四頁上。
[6]《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三。《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一八頁下。
[7]《傳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八一頁上。
※母音老人:沒有小孩子那你保護誰呀?
※慧律法師:大悟之人當下解脫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