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曾葬在北京的歐洲最美麗的公主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曾葬在北京的歐洲最美麗的公主

1920年的北京,那時候的帝都還遠沒有現在氣派,城牆外面就是荒涼的鄉村景象了,4月16號這天,料峭春寒中,安定門外出現了一大群歐洲人,他們不像我們印象里的洋鬼子那樣傲慢而不可一世,而是出人意料地安靜,他們神色悲切地護送著8口棺木走進了不遠的聖塞拉芬教堂,這八位死者將被安葬在這裡。但是這可不是八個普通人,其中有6個是如假包換的皇親國戚,最有名的那位是個女人,正式稱號是伊麗莎白·費奧多蘿芙娜女大公,她年輕時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是歐洲最美麗的公主,那麼他們的靈柩為何萬里迢迢地出現在北京郊外呢?

聖塞拉芬墓地教堂

說來話長,1864年11月1日,這個伊麗莎白出生在德意志的黑森大公國,當年的德國是由N多的小邦國組成,格林童話里總是有無窮多的王子公主登場,就是因為那時候德國的小國特多。不過伊麗莎白家的來頭不小,她爹是黑森大公路德維希四世,黑森公國雖然不大,但是卻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貴族家庭,在貴族圈裡能量不小,與各國皇室都有聯姻。她娘的來頭更大,是英國的愛麗絲公主,就是把日不落帝國推向頂峰的維多利亞女王的二女兒,所以伊麗莎白是英國女皇的外孫女。因為這層關係,她能熟練掌握雙語,和爹說德語,和娘說英語,在家裡大家都叫她Ella。

最左邊的就是Ella

雖然出生在這麼一個貴胄之家,但是伊麗莎白的童年並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天自拍豪宅美食首飾刷朋友圈,恰恰相反,這個家庭的孩子都要自己掃地收拾房間,她們的母親雖然貴為世界最強大帝國的公主,也經常為孩子親手縫製衣物。而且愛麗絲公主在英國時有個朋友就是現代護理學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南丁格爾絕對是一個稱得起偉大的人物,因為她憑一己之力創建的事業一個半世紀以來拯救了無數生靈,在我心目中她是排名第二的偉大女性。大概受南丁格爾影響,伊麗莎白的媽媽特別熱心於醫療護理。在普奧戰爭期間,懷著老三即將臨盆的公主就經常去醫院看望照顧傷員。普法戰爭期間,更是帶著小伊麗莎白一起去醫院照顧傷員。這樣的母親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伊麗莎白的人生,因為人文關懷的思想貫穿她的一生。

持燈的南丁格爾塑像,傳說她夜裡巡夜時,病房裡的傷兵會紛紛掙扎著爬起來親吻她映在牆上的影子

可惜這個母親沒能陪伴她的孩子們看她們長大,1778年白喉造訪了這個家庭,先是小女兒4歲的瑪麗公主發病,沒幾天就因為腫脹的頸部窒息而死,全家很快也都染病,只有伊麗莎白在外地倖免。本來母親愛麗絲沒有被傳染,但是當她的兒子得知妹妹的死訊悲痛欲絕,為了安慰兒子,她不顧醫生的禁令親吻了病中的孩子,就是這死亡之吻讓她也不幸染病,不久離開了她摯愛的孩子們。此時伊麗莎白才剛滿14歲。等瘟疫過去,她再次回到家時,已經物是人非,曾經熟悉的家就像是墳墓一樣寂靜,籠罩在令人窒息的哀傷中。

愛麗絲公主的棺蓋雕塑,母親摟著愛女安詳地睡了

當伊麗莎白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自然吸引了大量的追求者。最著名的是她的表哥,來自普魯士王室的威廉王子,當時他在波恩大學讀書,周末沒事老跑到姨媽家蹭飯,一來二去就被這個小表妹深深吸引了,正是青澀年華的王子為她寫了無數的情詩,可是呢,這邊落花有意,那邊卻有點流水無情,伊麗莎白似乎並不怎麼太喜歡這個表哥,因此拒絕了威廉王子的求婚。這也讓她失去了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皇后的機會,因為這個王子就是未來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青澀年華的威廉王子

拒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威廉王子出生時難產,所以落下來左手有點殘疾,這讓他的性格多少有點扭曲,作為一個快速上升的帝國的繼承人,又是一個殘疾人,自卑和自負交織就讓他的性格衝動魯莽,難以預測。不過他對伊麗莎白真是一往情深,不管他是青澀的王子,還是加冕後德意志帝國的皇帝,還是黯然退位後流亡的廢帝,他的書桌上都一直放著伊麗莎白的照片,一生未換。

威廉二世一生的女神

其他雜七雜八的追求者就不說了,轉機是遠嫁俄羅斯的前黑森公主,現在的俄羅斯皇后瑪麗婭回家省親,她帶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謝爾蓋和保羅,這倆王子都是走高冷路線,尤其是謝爾蓋,總是一副普魯士式的軍裝在身,不苟言笑。其實算輩份的話,謝爾蓋還比伊麗莎白高一輩,他的姥爺是伊麗莎白的太爺爺,所以他應該算是伊麗莎白的遠房表舅(是這個關係吧?我對親屬關係一直糊裡糊塗)。本來這倆人都沒太在意對方,歐洲那些貴族聯姻太厲害,各種關係的表哥表妹多的數不清,不過當謝爾蓋的父母在一年內相繼離世,他和失去母親的伊麗莎白卻越走越近,可能是人互相取暖的一種天性吧,兩顆年輕的心就這麼互相貼近了。

走高冷路線的謝爾蓋

雖然遠在英國的外婆維多利亞女王對於德俄進一步聯姻挺不高興,伊麗莎白還是接受了謝爾蓋的求婚。1884年,在聖彼得堡的冬宮舉行了他們的大婚。為了能結婚,伊麗莎白還放棄了自己的新教路德教派的信仰,皈依了俄羅斯的東正教。也正是在她的婚禮上,她的小妹妹Alix第一次遇到了俄國的皇太子尼古拉,後來這二人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和皇后。俄羅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對於嫁過來的這個新媳婦都大為滿意,不過等她妹妹大婚嫁給沙皇時就沒那麼幸運了,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金童玉女的婚後生活倒也平靜,在聖彼得堡或是外出度假悠哉悠哉。這倆人都對宗教特虔誠,所以1888年他們被派到聖地耶路撒冷,以謝爾蓋已故母親的名義修建一座東正教的名為「抹大拉的瑪利亞」的教堂,只是伊麗莎白這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她督建的這座教堂和她會有更深的淵源。1891年,謝爾蓋被任命為莫斯科總督,那時候俄國的首都還是在聖彼得堡,所以他們搬到了莫斯科。剛一上任,謝爾蓋就展現他的鐵腕手段開始清除莫斯科的猶太人,在冬天零下30度的氣溫里,這些猶太人被趕上了離去的列車,至於他們在遠方如何生存,就不是莫斯科總督需要考慮的了。為此伊麗莎白曾經痛心疾首地說:上帝會懲罰我們的。

1892年,這對夫妻已經接受了一個現實,就是他們恐怕不會有自己的孩子,當然這還僅僅是懲罰的開始。有個傳說,說謝爾蓋其實是同性戀,不過呢,又不太像,因為這對是貴族圈裡及其罕見的同榻而眠的夫妻,其他貴族多數是分床睡。沒孩子可能也是好事,因為伊麗莎白很可能帶有從外婆維多利亞女王那來的血友病基因,她的一個小弟弟就是年幼時因此而死。她的妹妹,就是那個末代沙皇皇后亞歷山德拉也帶有血友病基因,因此她的兒子也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阿利克謝就是血友病患者,為了治他的病,沙皇一家病急亂投醫,寵信妖僧拉斯普廷,最終大大加速了俄羅斯帝國的崩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過去寫的一篇《末世妖僧》)。

當年報紙上諷刺拉斯普廷亂政的漫畫

1902年,謝爾蓋夫妻最終收養了謝爾蓋的弟弟保羅的兩個孩子,保羅因為執意與一個非東正教信仰的女人結婚被趕出了俄羅斯。說來也是湊巧,這對姐弟倆的弟弟長大成人後,成為謀殺妖僧拉斯普廷的三個主謀之一。1904年,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被東方興起的日本打得慘敗,本來已經內部矛盾重重的帝國遭此重擊,各種革命勢力反抗勢力開始紛紛行動。謝爾蓋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實在不算個好人,他屬於那種反動保守而又無能的人,除了對羅曼諾夫家族的忠誠以外,乏善可陳。新的形勢下,他這種只懂得用鐵腕對付人民的人也該讓位了,所以在1905年一月一日,謝爾蓋辭去了莫斯科總督一職,但是決定淡出政壇的他並不安全。

社會民主黨人早就把謝爾蓋定為暗殺目標,辭去公職的他缺乏保衛,所以暗殺者開始積極活動,雖然有所警覺的謝爾蓋想盡辦法,但是還是不能不出門,本來2月15日,暗殺者就等到了一個機會,不過當他們發現一家人都坐在公爵車上,臨時取消了行動,這些革命者畢竟不是現代的恐怖分子,他們還保持著基本的人類良知:不去殺害婦女兒童。兩天後的下午,暗殺者等到了機會,就在克里姆林宮的拐角處,這次是謝爾蓋獨自坐車,大公因為知道暗殺的危險,因此連副官都沒帶,憑這點看,這人私德還是不錯的。硝酸甘油炸彈被從四步開外投到了他的膝前。猛烈的爆炸把車炸成了兩半,更把謝爾蓋炸得支離破碎,他還戴著戒指的手指在很久以後才在附近房子的屋頂上被發現。

聽到爆炸聲的伊麗莎白跑出家門,眼前的一切已經讓她明白,她最可怕的噩夢成真了。但是她沒有哭嚎,而是默默地跪在冰雪中,努力把丈夫的殘屍收攏起來,全程沒有流淚沒有哭泣。全天,她就像一個木頭人一樣獃獃地看著前方的空氣,坐在椅子裡面對一個個弔唁者,直到夜深人靜,她的堅強才漸漸融化,化成低聲的啜泣。可能是宗教的力量吧,伊麗莎白很快就恢復了鎮靜。她甚至親自去監獄為丈夫的兇手祈禱,並且提出,要向沙皇求情免他一死。但是這個兇手回答:「我不懺悔,我必須為我做的事而死,對於我們的事業而言,我的死比你丈夫的死更有意義。」雖然我並不一定認同他的理想,但我還是覺得他是一個可敬的理想主義者,最終伊麗莎白的求情被沙皇駁回,兇手在3個月後處以絞刑。

刺客被捕時的照片,他本來是打算和謝爾蓋同歸於盡,不過只是衣服被燒爛了而已

失去了丈夫的伊麗莎白心如死灰,她換下了自己的貴婦裝束,只著喪服。在1909年,乾脆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豪宅等等一切值錢的東西,開辦了一家女修道院。接著又開辦了附屬的醫院藥房和孤兒院。她從一個錦衣玉食的貴族,變成了一個扶貧濟困的修女。莫斯科即使最破爛的貧民窟也經常出現她的身影,給窮苦之人帶來幫助。在高峰期,她的修道院有近百名修女,每天為窮人提供300份免費餐。可能她想用另外一種辦法來解決俄國內部的那些矛盾,不是鐵腕,不是革命,而是靠基督教的仁愛思想,可惜這都是杯水車薪,歷史的車輪依然以自己的節奏在滾動。

身著喪服的Ella

成為修女的Ella

1916年,深陷一戰泥潭的俄國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伊麗莎白的醫院擠滿了前線下來的傷兵,她經常一天只有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她給她的妹妹也就是皇后進言,讓她遠離拉斯普廷,並用路易十六的下場提醒她,但是毫無用處。終於內部矛盾的火山在1917年春爆發,這就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是一次完全自發的沒有領導的革命,卻是一呼百應,不管是下層百姓,還是警察軍隊,都揭竿而起。為了讓俄國內亂加劇,徹底退出戰爭,德國不失時機地提供便利,在德國情報機關的護送下,流亡瑞士的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等一行人回到了俄國,到這年冬天,10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政權建立。

那位不忘舊情的威廉二世雖然自己的帝國也已經搖搖欲墜,還是派出特使從瑞典繞道進入俄國,他的使命是幫助伊麗莎白出逃,伊麗莎白感謝了對方的好意,表示她很清楚未來的命運,但是她還是要和莫斯科人民在一起面對。1918年5月,列寧親自下令逮捕伊麗莎白,這最後一個羅曼諾夫家族的餘孽,她被告知要送她去葉卡捷琳娜堡與流放的沙皇一家會合。一個叫芭芭拉的修女自願隨行,連收拾行裝的時間都沒有,這兩個女人就在武裝士兵的押解下離開了莫斯科。

流亡荷蘭的威廉二世故居的書桌,正中那個臉被遮住的修女照片就是Ella

她們在葉卡捷琳娜堡和另外幾個貴族會合後,又被送到了不遠的一個小城阿拉帕葉夫斯克,被關押在一個廢棄的學校裡面,這些囚徒共8人,除了伊麗莎白和芭芭拉,還有一個大公,四個親王,以及自願追隨大公的秘書。一開始,條件還可以,這些人可以在鎮上自由散步,和居民聊天,他們甚至還在學校邊上開了個菜園子。6月21日,更嚴厲的命令到來,每個人不再有任何自由,只允許保留外衣鞋子和兩套換洗內衣,同時食物也大大減少。

囚犯中最年輕的弗拉基米爾親王,只有21歲,是個勇敢的軍官和才華橫溢的詩人

但是即使這囚犯的待遇也沒有維持很長時間。7月17日,挈卡人員到來,挈卡是蘇聯早期的秘密警察組織,是克格勃的前身。這些挈卡拿走了囚犯最後僅剩的財物,撤換了紅軍看守,在深夜,他們告訴囚犯,因為高爾察克的白軍已經快打過來了,為了他們的安全要把他們轉移。這些囚犯還不知道,沙皇一家已經在一天前被挈卡秘密處決,而等待他們的是同樣的命運。

被處決的沙皇一家

7月18日凌晨,囚犯們被帶到了郊外一個廢棄的鐵礦,米開洛維奇大公企圖反抗,被一槍爆頭,扔進了20米深的礦井,接著其他囚犯被木棒擊頭然後推了下去。雖然礦井非常深,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死,很快挈卡也發現了這點,於是一個手榴彈被扔下了礦井,爆炸之後,沒有哭嚎,井下卻響起了一曲東正教的聖歌,第二個手榴彈又扔了下去,歌聲依然沒有停止,暴跳如雷的挈卡收集來木頭點燃扔下礦井,直到礦井被燃燒的木頭覆蓋才離去。而歌聲依然在繼續,沒人知道何時才停止……

就是這個礦井

9月28日白軍收復阿拉帕葉夫斯克,10天後他們才發現礦井,從井下把8個人的屍體運上來,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2個多月,不過屍體的保存狀況還可以,傷口依稀可辨,屍檢顯示,除了被爆頭的大公外,其他人在井下活了很長時間,才因傷或者饑渴而死。伊麗莎白雖然是死者中最年長的,跌下井時頭部受了很重的傷,但即便在她生命最後的時間裡,伊麗莎白依然在儘力幫助他人。她用自己的頭巾為Ioann親王受傷的頭部包紮了傷口。

Ella的屍體

8個人的屍體被洗凈後重新收殮,但是他們的劫難還沒有結束。紅軍在天才將領圖哈切夫斯基的率領下在1919年春夏開始反攻,冬季來臨時,白軍開始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路向遠東退卻,史稱西伯利亞冰雪大撤退。這場敗退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幕,西伯利亞鐵路在貝加爾湖是斷開的,夏天由渡輪擺渡列車,但是現在是冬天,人們只能徒步走過冰封的湖面,在零下60度的氣溫里,狂風肆虐沒有遮掩的冰面上,很多人一旦停止腳步,就被很快凍斃。雖然一篇流傳甚廣的網文說有25萬人凍斃湖面,這是大大誇張的,不過這條死亡之路依然留下了幾千具屍體,死者都保持著各異的姿勢,就像幾千個形態各異的冰雕,每隔幾米點綴在潔白的湖面上,直到幾個月後春暖花開,隨著湖冰破裂的轟鳴,這組可怕的群雕才漸漸沉入了這個世界最深的湖。

西伯利亞大撤退

不過死難者是在夏天撤退開始前,鐵路還暢通時抵達赤塔的,所以他們並沒有遭此劫難,否則他們恐怕一定會被丟棄在冰面上。20年三月,棺木離開赤塔運往中國,在中俄邊境還遭到紅軍游擊隊的襲擊,幸好中國軍隊趕到保護了他們。途經哈爾濱,這些棺木終於到達北京,然後被葬在安定門外的俄羅斯東正教墓地。但這是20年的中國,這年夏天直皖戰爭爆發,於是在各方斡旋下,伊麗莎白和芭芭拉的靈柩再次上路,11月16日抵達天津,再海運到上海,12月2日,她們被裝上海船,開始了最後的旅程。而還留在北京的其他六人,經歷了內戰,抗戰,再內戰,到建國,到中蘇交惡,終於在文革中,俄羅斯東正教墓地被紅衛兵徹底搗毀,現在那裡已經是青年湖公園。

青年湖公園,誰想得到這顆喧囂都市中的明珠曾經承載過這樣的歷史

伊麗莎白最後的目的地是基督徒的聖地耶路撒冷,她的英國血統和她在宗教界崇高的地位幫助了她,所以她得以在這個當時英國的殖民地找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宿。21年1月17日,她最終被安葬在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也就是她在32年前督建的那座教堂。她後來被東正教教會封聖,現在她覆蓋在白色裹屍布下的遺體依然在那裡供信徒瞻仰膜拜。

Ella最終的安息之地,聖地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

這就是這個女人的一生,

她曾經懵懂無知

她曾蹣跚學步

她曾天真爛漫

她曾光彩奪目

她曾扶貧濟困

她被封聖,受到萬民愛戴

希望她的理想有一天能實現:這個世界能少一些紛爭,少一些殺戮

R.I.P. Ell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夜亂談 的精彩文章:

TAG:星夜亂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