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衛星:國家的統一,是任何「牆」都不能阻擋的

王衛星:國家的統一,是任何「牆」都不能阻擋的

原標題:王衛星:國家的統一,是任何「牆」都不能阻擋的


軍事科學院副政委 王衛星


編者按: 2014年10月,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政委王衛星率團赴德國參加第九屆中德高級軍官研討班,記錄在德國國防軍參訪見聞及交流成果和體會,共形成了在德國對話「和合」文化、有關「柏林牆」的對話與思考、參觀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有感、在德軍第37裝甲旅演訓場上、融入德軍日常生活的法紀觀念五篇手記。筆法細膩,情真意切,娓娓道來,生動再現同德方代表團交流的真實面貌,以及有關中德兩國、兩軍在文化上的思想碰撞。


德國國防軍訪問記之一:在德國對話「和合」文化


「和」,可以理解為和諧、和平、祥和;「合」,可以解釋為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而「和諧」是「和合」的理想目標。中國傳統的生命觀有著一套獨特而完整的體系架構,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再從家鄉到國家,都是一個脈絡相連的整體。


筆者一行德國出訪路線圖


2014年10月,筆者率團赴德國參加第九屆中德高級軍官研討班。研討班是中德兩國國防部長於2005年創辦的高級軍官交流機制,之後,每年輪流在各自國家舉辦一次。學習期間,兩軍學員同吃、同住、同行,參觀見學,共同研討,朝夕相處十天,深度了解。


其實,對中國軍人來說,德國是再令人熟悉不過的了,更是令人耳熟能詳的。這裡不僅有歌德、席勒、海涅等偉大文學家的宏篇巨著,有巴赫、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偉大音樂家的優美旋律,有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海德格爾等偉大思想家的不朽智慧。中德軍事交往亦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晚清時期。19世紀中後期,清朝政府建立新式軍隊,就開始派遣軍官到普魯士軍校學習,並聘請德國軍事顧問來教範和操典訓練新式陸軍。從那時起,德國的軍事哲學、總參謀部體制、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豐富的治軍經驗,對中國的軍事影響從未間斷。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他的《戰爭論》和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同被列為東西方兵學經典。


初到柏林


2014年10月15日,筆者一行抵達德國首都柏林。德方出於對此次活動的重視,專門派聯邦安全政策學院副院長兼德方代表團副團長施泰戈斯准將到機場迎接,並告知我們,代表團為中德雙方學員準備了隆重的歡迎宴會。


驅車赴宴途中,施泰戈斯准將介紹,宴會將在一個軍官俱樂部內舉行。這個俱樂部在納粹時期原本是一座軍營,冷戰期間德國國防部還曾在此辦公,後來軍營搬出,經過改建,成了現在的軍官俱樂部。


來到俱樂部,研討班的創始人——德方代表團團長、國防軍前總監察長(相當於總參謀長)施奈德漢上將,親自到門口迎接,並在宴會開始前致辭,表達了對中方代表團到來的誠摯歡迎。



筆者與德方代表團團長、國防軍前總監施奈德漢上將和科爾夫翻譯交談

與我們一道參加宴會的,有10名德方陸、海、空、衛勤等軍兵種的將官學員,以及我國駐德國武官張毅軍少將、庄義祥陸軍武官和周軍副武官。由於是初次見面,彼此尚不了解,席間氣氛一時頗為拘謹。見此情景,筆者靈機一動,在致答謝辭時打趣道:「我聽說柏林比北京冷,於是上飛機前特意加了衣服。沒想到下了飛機發現,並不是這樣——」大家聽到筆者這麼說,都將注意力聚攏到筆者身上,筆者於是接著說:「柏林的天氣不冷,溫度很高,德國朋友的熱情更高,熱得我直冒汗!」大家聽了哈哈大笑,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筆者藉此向對方介紹了中方各位學員和他們的簡歷。此時,大家的話匣子不由自主地打開,暢所欲言起來。


將軍的發問


交談中,施奈德漢上將饒有興緻地為我們講述了2013年他到中國蘭州軍區參觀時的見聞。他表示,那次參觀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當時,是蘭州軍區領導為他介紹的轄區情況。當他聽到西北地區幅員遼闊,有3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一個億,僅新疆地區就有166萬平方千米、20多萬武警時,他非常震驚。回國後,他在作報告時特別提到這個事情,並感嘆說,中國僅僅一個省的武警就比全德國的兵力還要多,中國一個軍區管轄的範圍,更是德國總面積的四五倍。這組數據同樣令當時的聽者無不感到驚訝,他們紛紛表示,以往對中國真的是太不了解。


施奈德漢上將又對我們說,這次出訪令他明白了,中國這個國家,人口如此之多,幅員如此遼闊。他深深感到,想管理好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的領導人太了不起了!筆者笑著對將軍說:「將軍,那您知道嗎?中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國更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120多種方言的國家——即使是在同一個省份內,也有多種方言存在,甚至是『十里同鄉不同音』。」他更是吃驚不已,說:「真不可思議,如此多的語言和民族,要統到一處就更加困難了吧?」


將軍的發問非常鮮明地體現出東、西方思維的差異。確實,用西方思維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行事準則。而筆者也深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非一時半刻就能解釋得清楚。


對話「和合」文化


經過片刻思索,筆者決定以中國的「和合」文化、和諧文化作為切入點,為將軍和其他德國朋友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


筆者告訴他們,「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可以理解為和諧、和平、祥和;「合」,可以解釋為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而「和諧」是「和合」的理想目標。中國傳統的生命觀有著一套獨特而完整的體系架構,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再從家鄉到國家,都是一個脈絡相連的整體。所以,中華民族講究的是「家國」情懷,先有「家」再有「國」;由「家」到「國」,一個個的「家」是基礎的單元,構成了「國」;國是家的擴大,家是國的縮小。「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看重的是自然、內在的關係,一個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靠的不是制度和契約,而是理解與包容,你包容我,我理解你,大家才能和和氣氣,生生不息。幾千年來,這種文化在教化和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中國家庭生活的穩定,構建了中國比較和諧的社會秩序,「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農耕文明的進步。


德方朋友聽得津津有味,頻頻點頭。趁此,筆者又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例,進一步向他們解釋。中國的「春節」假期是七天,在這個假期里,全中國近14億人民都在舉國歡慶,人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但是,與西方的各類主題慶典不同——「春節」並不涉及任何信仰與紀念——它的主題是團聚、團圓。


臨近過年,中國所有的城市和鄉村都變成了強大的情感磁場,吸引、召喚著每一位出門在外的人。就像一句歌詞所唱的那樣,「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把中國人在情感上、心靈上聯繫在一起,即便遠在海外、漂泊多年的遊子,也知道落葉總要歸根。因而,才會有人笑稱,中國春節的返鄉、返家熱潮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每年春運客流達30億人次左右。也就是說,短短十來天就把地球上將近一半的人搬運了一次!世界上還能有哪一種節日可以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浩大的「千軍萬馬」?還能有哪一種文化能夠凸顯出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這就像樹木對泥土的眷戀,水滴對大海的嚮往。由家推及到國,亦是如此。這就是中華文化不敗不散的根,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魂。

筆者的這番解釋,讓施奈德漢將軍和其他西方朋友連連點頭,又似有所悟。施奈德漢上將說,原來他對中國人所講的「和諧」並不理解,總認為這只是一種消極的忍讓、妥協。而現在,他明白了,「和諧」的真正含義是凝聚與包容,博大與寬容,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情懷與胸襟。中國人太了不起了,令人欽佩,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偉大國家!


有趣的是,在以後10天的外出活動期間,施奈德漢上將和我並排而坐,談的最多的話題是兩國和兩軍傳統文化的比較。


補記:中國的語言到底有多少種?有說120多種,有說80多種,也有說60多種。作者採用的是前者。但究竟哪種說法最準確、最權威?有人提出質詢。於是,作者托朋友向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請教。年屆八旬的許先生先回信:「待明後天核實再奉告。」兩天後,先生回復:「在社科院民族所編纂的《中國的語言》一書,根據多年調查和甄別、論證,確認中國共有129種語言。這應該是最權威的結論。我曾為此書寫過序。但昨、今未找到原書。129種應該是不會記錯的。謹供參考! 」為了一個數據,許先生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謙遜的大師品質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德國國防軍訪問記之二: 有關「柏林牆」的對話與思考

「柏林牆」被民眾推到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柏林牆」的倒塌將東德西德合二為一,東德和西德的軍隊也因此合併為一,一個統一的德國的出現,由此改變了世界歷史。


「柏林牆」遺址


「柏林牆」加劇了德國民族和國家的分裂


2014年10月15日,筆者一行抵達德國首都柏林的當天,在從機場驅車進城的途中,經過一段「柏林牆」遺址。施泰戈斯准將向筆者介紹:「這就是『柏林牆』。」筆者隔著窗戶觀望,哦,這個「柏林牆」遠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高大。


此次赴德之前,一提到柏林,筆者腦海中能想起的都是戰爭史上關於這座城市的種種經歷。二戰末期,德國本土成為盟軍打擊法西斯的主戰場,大部分的德國城市都遭到嚴重破壞,建築物損毀,公共設施廢棄,德軍在潰敗途中還破壞了幾乎所有的橋樑道路。曾目睹當時情景的一位美國戰地記者寫道:「柏林什麼也沒有了……僅僅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如山的地理位置。」雅爾塔會議之後,戰勝國對德國實施了分區佔領和改造,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由美英法蘇四方分區佔領。但是,不同陣營的主張和爭鬥,不僅沒能讓德國恢復統一,還加劇了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分裂。

1961年8月,民主德國(簡稱東德)當局為了阻止東德居民,特別是科技精英逃往聯邦德國(簡稱西德),構築了一堵全長156.4千米的「牆」。這堵「牆」高二至三米,寬窄不一,橫亘柏林市區。這就是歷史上廣為人知的「柏林牆」。之後,東德當局又在牆體後方加修了一堵「後牆」,建起包括鐵絲網、壕溝、防坦克裝置、觀察塔在內的各種輔助設施,使前後兩牆之間形成了「真空地帶」,那裡建構了多道防線,有的地段竟然多達15道,寬一至二千米。「柏林牆」作為二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分裂東西德鐵幕的一個象徵。當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柏林牆」前發表著名演講,他稱「柏林牆」為「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外敵,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百姓的牆」。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柏林牆」真實地出現在眼前時,不禁勾起筆者對歷史往事的尋蹤。


推倒「柏林牆」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1989年11月9日高呼口號的人群一舉推倒柏林牆(資料圖)


此次到德國學習交流,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參觀「柏林牆」。10月l6日,多雨的柏林陽光普照。我們在德方的安排下,前往「柏林牆」進行參觀見學。參觀過程中,德方代表團團長、國防軍前總監察長施奈德漢上將全程陪同。


施奈德漢將軍不僅是東西兩德統一的親歷者,也是東西兩德軍隊合併的見證人。他在參觀聊天中對我們說:「柏林牆」的倒塌起源於一個偶然事件。1989年11月9日,在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時任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將原本政府放寬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口誤宣布成「柏林牆」立即開放。聲明發布短短20分鐘後,人們便如潮水一般向「柏林牆」擁來,民眾高呼著「開放邊界,打開大門」。驚愕不已的邊防軍面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因為沒有命令,也不敢有阻攔行動。頃刻間,高呼口號的人潮一舉推倒了「柏林牆」。就這樣,在沒有暴力,也沒有流血的情況下,一個歷史的偶然喚起民意,將橫亘東西兩德之間幾十年的「柏林牆」轟然推倒。德國人民認識到,武力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佳方法。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將「柏林牆」拆除。當年10月3日,兩德宣布統一。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德國政府在「柏林牆」原址修建了遺址紀念公園,並在公園東部設立了露天畫廊,畫廊展出的是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一段長達1316米的牆壁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的繪畫。




柏林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的繪畫(資料圖)


施奈德漢將軍在參觀聊天過程中,穿插了一些他個人對這段歷史的感受,應該說,是屬於歷史見證人的真知和實感。他說,「柏林牆」被民眾推到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柏林牆」的倒塌將東德西德合二為一,東德和西德的軍隊也因此合併為一,一個統一的德國的出現,由此改變了世界歷史。

由於筆者長期從事台海問題研究,在台灣問題上也涉及軍隊這一方面,於是,筆者特意請施奈德漢將軍講一講當年兩德統一時雙方軍隊合併的情況。施奈德漢將軍略作思索後告訴筆者:東西兩德在1990年統一時,兩支軍隊在合併問題上的方案是非常嚴格的。當時,東德軍隊有10萬人,最後被西德接收的只有不到5萬人,4.7萬名文職人員留用1.9萬人。其中,軍官只接收了3000名,年齡在35歲以下,普遍降級使用,並且還有兩年的試用期。政治軍官和情報安全部門的軍人,則一律不予接收,被遣散回家。近200名將軍僅僅保留兩人作為文職顧問,其餘軍官或提前退休或被遣散轉業,全部離開軍隊。隨後,東德「一個獨立國家的人民軍完全不復存在」。


「柏林牆」前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施奈德漢將軍對「柏林牆」及衍生話題的講解,坦誠真情,有些內容出乎筆者的預料。歷經歲月侵蝕,如今的「柏林牆」遺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斑駁風化的水泥牆面。其實,這道曾經宛如鐵幕、將東西德隔離了28年的「牆」,更像是一道國家的傷痕,以及德意志民族心中一個屈辱的地標。這令人更加體會到歌德那句「人無國王庶民之分,只要國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名言的深刻含義。



施奈德漢上將陪同筆者一行參觀


筆者對施奈德漢將軍說,東德和西德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走向,對當今中國的和平統一也有歷史的借鑒。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解決台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是非常寬容的。據統計,在廣泛討論中國統一的問題中,不少人士基於不同的政治立場與態度,曾提出了100多種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張和模式。我們經過逐個對比研究,才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筆者特別提到,2004年7月,筆者在中國新華社《瞭望》雜誌第30期曾發表兩萬字的《五十年來我對台和平統一政策回顧》文章對此做了詳細論述,認為這一方案包括10個大問題和29個具體內容,並逐一進行介紹。譬如,在關於黨、政、軍管理問題上,提出海峽兩岸統一後,台灣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台灣可以保留軍隊,專責保衛台灣地區等等。


施奈德漢將軍聽後驚訝地說:「這是一個創造,也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方案!在一個主權國家內部擁有兩支軍隊,世界上都沒有這個先例。現存的聯邦制或邦聯制國家,司法、外交和國防等都是由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統一管理,更遑論軍隊……我很好奇,台灣方面對此又是怎麼想的呢?」


筆者對施奈德漢將軍說,兩岸同源一脈,血肉相連,打斷骨頭連著筋。一個家庭既然有男女老少,一個世界既然有兩種社會,那麼一個國家也可以存在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內涵,就是考慮到了海峽兩岸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提出來的,這也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佳方案。遺憾的是,近年來「一國兩制」已被「台獨」嚴重歪曲醜化,不予接受和認同。施奈德漢將軍聽後嚴肅地說道:「台灣當局這樣做確實不像話,這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


望著眼前的「柏林牆」遺址,筆者陷入沉思。德國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走向,讓人想到詩經《小雅·巧言》中的一句話:「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其意是,君子屢次立新盟,禍亂因此便增長了。1900多年後,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又把這句話歸納為:「長亂何須在屢盟?」意思是說,面對國家的長久分裂或亂世,僅靠盟下制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對此,筆者的感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任何「牆」都不能阻擋的。分久必合,是歷史的鐵律,也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擋的,海峽兩岸的同胞也一定會衝破人為的「隔離牆」。這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一國兩制』在實踐中已經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具有強大生命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和決心都絕不會動搖。」因此,筆者相信,一旦島內形成一定的民意基礎和社會條件,兩岸之間完全可能因為一個像柏林牆倒塌那樣的偶然事件,觸發質的變化。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遊子回到思念的故鄉,人民相親相愛,祖國富強昌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德國國防軍訪問記之三:參觀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有感


中國人民同德國人民一樣,對戰爭中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正因為如此,兩國人民才會一直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就如同2000年前《孫子兵法》中所昭示的「止戰」那樣,戰爭的藝術並不在於如何發動戰爭、贏得戰爭,而是如何「止戰」。


「驚天一跪」與歷史的反思


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隸屬德聯邦國防軍,位於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市郊區,佔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館藏展品上萬件。它是德國最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軍事博物館。



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


進入館區剛一下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館上方破頂而出的錐形建築,宛如一枚巨大箭頭自上而下深入混凝土構築的博物館主體。據博物館館長羅格上校介紹,博物館原址最初是撒克遜軍隊的軍械庫,1897年改建為博物館,先後經過納粹德國、蘇聯和東德時期多次改造。兩德統一後,由於難以確定博物館在新形勢下的歷史定位,德國政府曾一度將其關閉,直至2011年重新改造後,博物館才再次以嶄新面貌對外開放。


這個透明錐體建築是由波蘭著名建築師丹尼爾·李布斯金(波蘭猶太裔,其父母是納粹大屠殺倖存者,親屬中有13人在大屠殺中遇難)設計的。其寓意非常深刻——錐體所指方向,正是德累斯頓在二戰時遭受戰爭創傷最嚴重的地區。撼人心魄的錐體形狀,既像一枚從空中悄然投下、砸進屋頂的炸彈,象徵二戰後期盟軍對城市的無情轟炸,又似一柄衝出屋頂、刃指歷史天空的利劍,要將統一的德國與希特勒的納粹歷史斬斷。


眾所周知,1945年,盟軍對德累斯頓市的轟炸,一直是二戰史上飽受爭議的事件之一。1945年2月13日,盟軍開始對德累斯頓市進行大規模轟炸,轟炸機投放的大量高爆炸彈和燃燒彈,讓這座風景優美、工業發達的城市頃刻變為廢墟,三萬多人失去生命,豐富的歷史文化毀滅殆盡。二戰結束後,歷屆德國政府一直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思,並因此有了當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的「驚天一跪」。望著這個造型奇特而又寓意深刻的建築,筆者感到,即便是一座博物館,德國人也會注重通過建築風格來揭示戰爭與和平這一深刻的哲學命題,希望利用這個醒目的建築元素來喚醒每一位到訪者思考戰爭、珍惜和平,表明他們自身對戰爭深刻的反思。

《戰爭論》與《孫子兵法》的握手


走進軍事歷史博物館展覽大廳,迎面一座約一米高、兩米見方的黑色大理石展台坐落中央,展台上嵌有一個水晶玻璃的凹槽,裡面陳列著一本書頁攤開、紙質泛黃的書。館長羅格上校介紹說,這本書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原著(1832年第一版)。



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羅格館長在《戰爭論》展台前作介紹


克勞塞維茨這個名字一下子引起了筆者的興趣。這不僅僅因為《戰爭論》是赫赫有名的軍事經典名著,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曾在1964年完成過這本軍事學巨著的中文譯本翻譯工作。當時,在院長葉劍英元帥的領導下,軍事科學院甫一建院就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軍事著作,其中就包括《戰爭論》。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以德國國防部1957年發行的《戰爭論》版本為基礎,參照英、法、德、俄等多國譯本,並與幾種中文舊譯本進行比對,方才敲定最終譯稿。幾十年過去了,《戰爭論》在中國不斷再版、暢銷不衰。時至今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戰爭論》扉頁上還是印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所用「出版說明」也是當年的原文。在中國軍校,它一直被列為學員必讀的外國軍事名著。



筆者向德國軍事歷史博館贈送《戰爭論》中文本上的題詞



筆者在德軍事歷史博物館留言


作為時任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部長,筆者向大家簡要講述了這個情況,在場的20多位中德軍官都非常驚訝和高興,德方軍官欣喜之情尤甚。筆者向博物館贈送了《戰爭論》中文版本,並在扉頁上寫上,「敬送:《戰爭論》的故鄉,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代表團」。陪同參觀的德聯邦國防軍前總監察長施耐德漢上將不無感觸地說:「《戰爭論》回國了。」筆者還向德方贈送了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德文版《孫子兵法》,並在紀念冊上題詞:「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祝中德兩國兩軍友誼萬古長青。」

題完詞後,筆者解釋說,這十個字來自於《孫子兵法》的首篇計篇。《孫子兵法》成書於兩千四百多年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兵書,它全書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字字珠璣,充滿智慧。前五個字強調研究戰爭的五個戰略要素,即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制。後五個字強調將領應具備的五種品質,即智謀、誠信、仁慈、勇敢、嚴明。這是古今研究戰略統軍領兵的法寶,願中德兩軍將領共勉。



筆者向德國防軍副總監察長舍爾齊格中將贈送《孫子兵法》和中文版《戰爭論》


在筆者講這十個字在《孫子兵法》中的含義時,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德方翻譯科爾夫專門用手機查詢這幾個字的出處,當他驗證筆者沒有講錯後,炫耀地說「沒錯,我讀過《孫子兵法》,太深奧、太偉大了!」羅格館長非常激動地說:「東、西方的兩位著名軍事思想家在這裡握手了!」值得一提的是,研討班結業時,筆者也同樣向參加研討班的德方將軍每人贈送了一本德文版《孫子兵法》,10位將軍紛紛當場請筆者留言紀念,筆者鄭重地在每本書上寫道:「祝中德兩國兩軍友誼萬古長青。


離開中央大廳後,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戰爭論》作為西方戰爭理論的奠基之作,雖然完整地闡述了最為普遍而基本的戰爭原理和戰爭哲學,卻沒有闡述如何從更高層次避免戰爭。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孫子兵法》開篇的「兵者,國之大事,在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便從「道、天、地、將、法」五個維度闡述了中華民族的戰爭哲學,以及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之道。這也許就是中、西方戰爭哲學最本質的差異所在。


華約與北約裝備同台競展


武器裝備展廳,是德國軍事歷史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討班的全體成員在羅格館長帶領下,認真觀看了武器裝備展廳中收藏的800多種陸、海、空各型裝備,以及超過1000種不同歷史時期的槍支、火箭和火焰噴射器。


在室外展區,大家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華約與北約的坦克和裝甲車被放置在同一展台上,並且仍像冷戰時期一樣,蘇式裝備和美式裝備相向陳列,目視對方,向參觀者展示兩大軍事陣營當年在戰場上的對峙景象。當年,來自不同陣營的坦克只能在戰場上相遇廝殺,而今天,它們卻在統一後德國的軍事博物館裡被共同展示。歷史就是這樣,在不經意之處同人們開著玩笑。


筆者覺得,博物館如此安排展品,其初衷還是想啟發參觀者能夠思考戰爭、軍隊和國家的歷史命運。冰冷的武器只能任由擺布,而人類的命運則必須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唯此,才能避免戰爭,尋求和平。


正視侵略歷史與贏得未來

參觀的最後一站是蘇軍陣亡戰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博物館旁邊的一個小花園內。


據館長羅格上校介紹,這座紀念碑設立於1945年蘇聯攻佔柏林後不久,原來位於市中心,後遷移至此。蘇聯曾經在很多城市設立過類似的紀念碑,用於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蘇軍戰士,但在蘇聯解體後,原華約國家,甚至在一些獨聯體國家,不少紀念碑都遭到了損毀甚至拆除,而德國境內這座紀念碑卻如此完好地得以保留,再次印證了德國人對歷史的正視態度。宋代著名詩人李清照曾有詩云:「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反觀同樣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卻一直不肯正視侵略他國的歷史,甚至在歷史問題上顛倒是非、篡改事實,因而始終得不到受害國人民的諒解,更無法得到尊重。只有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不承認歷史的舊賬,過去的陰影就會一直如影隨形。


對於首次出訪德國的中方軍官來說,這次的參觀非常有意義,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主席在參觀古田會議會址時的感慨:「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後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從中,我們也直觀感受到了德國反思歷史、正確看待歷史的務實態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同德國人民一樣,對戰爭中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正是因為如此,兩國人民才會一直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就如同2000年前《孫子兵法》中所昭示的「止戰」那樣,戰爭的藝術並不在於如何發動戰爭、贏得戰爭,而是如何「止戰」,如何更好地捍衛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


(來源:海峽之聲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備參考 的精彩文章:

最壞打算:沖繩美陸軍勤雜人員10年來首次實彈演習
伊朗「奇招」:美製空空導彈改成反坦克導彈

TAG:裝備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