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幽香,國蘭的靈魂

幽香,國蘭的靈魂

弘揚國蘭文化,傳播蘭花知識

發表了一些有關蘭文化的意見,有的朋友善意地勸我:「都什麼時代了,還『傳統』、『傳統』地羅唆!」是啊,都什麼時代了,為什麼還堅持著傳統不放?我也經常靜夜深思,也曾們心自問:「傳統真的過時了嗎?」 中華蘭文化本身是一項中華傳統文化,離開了傳統,哪裡還談得上中華蘭文化,只能叫「洋蘭文化」或「時髦文化」。人們之所以暫時還沒有理解,還是與談得不夠、談得不透有關。我想,只要大家不嫌羅唆,還得找機會與廣大蘭友談談心。談得不深不透,恐伯是我的修養、水平不夠,邊談邊學,努力學習、提高吧!

許慎《說文解字》註:「蘭,香草也」。不管孔子的「當為王者香」,還是屈原的「芳菲菲兮襲予」,說的都是有香氣的「蘭」。古諺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古代的「臭」字同今天的「嗅」字,它的意思是「只要兩個人團結一致,可以無堅不摧;嗅到蘭香而感到的愉悅,就像聽到知心話一樣高興」。 從東晉陶淵明的「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到唐朝無可的「蘭色結春光,……尋澤徑連香」,描寫國蘭的香氣,達到了至美的境界。 就連懷疑「今蘭」非「古蘭」的宋朝朱烹,也說「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同代的蘇轍又說「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仍得之」。 到了明朝,余同麓的「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和「雖無艷色如橋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更是盡人皆知。 清朝楊益生的「幽香逸韻本天成,綠展參差四五莖」;鄭板橋的「兩峰夾蘭竹,幽香在空谷;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讚頌的還是中國蘭花的幽香。 到了近現代,朱德說:「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貫五羊城」。陳毅也說:「幽蘭在山谷,本目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歷史上雖然有「今蘭」和「古蘭」之爭,不管主張「今蘭」不同於「古蘭」的,還是認為「今蘭」就是「古蘭」的,爭論的焦點無非是「花葉皆香」,還是「其花雖香,而葉乃元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認為蘭花是一種花朵具芳香的植物。沒有了香氣的花,既非古蘭,更非今蘭。

我們很難理解,中國蘭花,如果沒有了香氣,中華蘭文化還能剩下些什麼了 當然,蘭花還是一種自然物,客觀上自然界也的確存在著不香的蘭花。 我們的祖先,在選育了花大色艷的牡丹、菊花、月季……的同時,也選育了蘭花。形小色淡的中國蘭,如果沒有香氣,我們的祖先就不可能從百花叢中刻意關心她、選育她,一代一代人也不可能精心呵護她、蒔養她,發展成今天這樣的聲勢,在經受花大色艷、萬紫千紅的千百種各色花木的激烈競爭中,依然獨秀一幟。 誠然,各個時代都會崇尚一些不同的東西,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喜好,有的講究瓣型,有的偏愛色彩,有的喜好奇異,有的看重葉藝……。

如果有人喜歡「不香的蘭花」,作為一種個人愛好,理應受到尊重。如果從文化意義上來討論,我認為『上無香不取」的看法,確是應該討論的。但是,「影響和阻礙我們對蘭文化全面的研究和推進」的,恰恰相反,倒是「蘭香不取」的觀點。 中國蘭的「瓣型學說」中,從來沒有人提及過它與蘭香的矛盾,瓣型而要有香氣,是一種不言而喻、約定俗成的規律。只能說「瓣型學說」是國蘭欣賞的發展,香蘭而又有瓣型,提高了她的欣賞價值。 關於葉藝蘭,最早發端於日本。因為日本春蘭不香,為了增加欣賞點,他們只好發展不香的葉藝蘭。不是不香的葉藝蘭比香的葉藝蘭好,那是他們沒有辦法讓日本的蘭花香起來。當然那是日本的文化特點,我們學一學是可以的,但要知道什麼是我們的長處,什麼是人家的短處。

吳應祥先生早就說過:「有葉無花單看葉的植物,在自然界很多,與蘭花相似的有百合科的銀邊吊蘭、花葉吉祥草等等。單以葉作為觀賞,蘭又貴在何處?」 色花、奇瓣、水晶、圖斑……,從欣賞的內容上來說,只能說是增加了一些欣賞點,也只是對中國蘭花的補充、完善,不存在「質」上的區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花 的精彩文章:

養蘭花草的誤區之不切實際的亂施肥
春蘭老文團,花大霸氣,值得擁有!

TAG: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