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人眼中的村上春樹:他寫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日本人眼中的村上春樹:他寫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當日本年輕人意識到自己仍處於一個「不做和別人步調不一致的事」的傳統日本社會時,村上小說里的生活,就更像理想主義的世界了。




——————



一個熟識的日本女孩,眼看就要大學畢業,最近她忙著四處找工作,開始重讀村上春樹的《斯普特尼克戀人》。




初讀這本書時,她還是準備高考的年齡,無端端覺得書中做葡萄酒貿易的主人公很酷,因此報考了神戶外國語大學,想把英語和法語學好,順便在酒吧打工學習酒類相關知識。然而,事與願違,儘管考上了神戶外國語大學,她進的卻是漢語言系而不是英語系,和葡萄酒貿易的緣分也就沒能展開。



如今,這個女孩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又一次讀完這本書,發出了如下感慨:「村上小說里的主人公每天都過得很踏實、很穩定,有酒,有愛的人,有擅長的工作。我自14歲遇到村上春樹以來,在每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他的小說和那些主人公都會幫我思考。我還是覺得女主人公妙妙的工作內容、堇自由自在的態度,或者男主人公小學老師K條理分明的講話方式,是很酷很酷的。別人說我是夢想家,是不懂現實的笨蛋女孩,但我還是想像村上春樹作品的人物一樣生活。」




出版於1999年的《斯普特尼克戀人》是村上春樹作品中相對冷門的一部。儘管如此,它仍然這般影響著日本的年輕人。拿它和《刺殺騎士團長》一比,就會發現村上春樹筆下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從來沒變過。



他們依然獨居,一個人做三明治,一個人煮義大利面,一個人洗衣服,一個人打掃衛生,一個人也要把褲子熨得妥帖,一個人過著自給自足、不善交際的生活。雖說難免孤獨,更多的卻是令人艷羨的洒脫,因為他們清晰地在自我世界裡劃分「和自己有關的事」「和自己無關的事」兩個區域,並且堅決只執行前者,絕不多看一眼多餘的人和事,從細微之處守衛著那些看似不值一提的日常生活準則。




這種從未過時的生活方式,到了風靡「一個人生活」的這個時代,更被日本年輕人嚮往。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仍處於一個「不做和別人步調不一致的事」的傳統日本社會時,村上小說里的生活,就更像理想主義的世界了。










一個作家的粉絲群能衍生一個專有名詞,也只有村上春樹這一家。




痴迷村上春樹到一定程度的書迷,自稱「ハルキスト」。「春樹」用羅馬拼音寫作「Haruki」,「ハルキスト」即「Harukist」。在日本,一個作家的粉絲群能衍生一個專有名詞,也只有村上春樹這一家。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時,Harukist都會固定守候在幾個地方:東京荻窪的「6次元」咖啡館,一間以村上春樹為主題的文學咖啡館,這裡能讀到他的全部著作,平日就是Harukist的一大聚集地;東京千馱谷一間名叫鳩森八幡的神社,村上早年經營的爵士樂酒吧就在這一帶,每年都有一兩百人聚集在神社內等待結果;神戶市內的比薩店「ピノッキオ」,村上曾在遊記隨筆集《邊境·近境》里提及阪神地震後來這家店吃海鮮比薩的事,並且得到了一張「958816」號碼牌。




村上在日本引起的騷動可不只是在粉絲之間。如果說日本的夏季風物詩是花火大會,那麼秋季風物詩就是「村上今年會不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年年落空也沒關係,「為什麼不是村上春樹」將會成為接下來一周的報紙頭條、電視節目固定議題,以及推特上的熱門話題。




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各家書店的大事件,就算得獎希望渺茫,每年這時村上春樹的書都會被擺放在顯眼位置。2017年諾獎開獎前,新宿紀伊國屋本店就開設了聲勢浩大的村上作品專場。直到官方宣布獲獎者是石黑一雄的時候,店員才在全場一致「唉」的嘆息聲中,匆匆換上石黑一雄的「冷門小說」。



如果遇上村上春樹推出新長篇小說的時候呢?我們不妨回憶一下一年前《刺殺騎士團長》上市的盛況。我在日本生活這些年,頭一次目睹一本新書連封面、標題都還沒有就掛出宣傳海報的,到了2月24日正式發售當天,車站前書店的店員從早晨7點就舉著新書在門口叫賣,這樣的待遇也只有村上能享受得到。




村上春樹的新書採取了「零時發售」手段。三省堂的東京神保町本店就舉行了名為「比誰都更早讀到村上春樹新書」的徹夜讀書會,人們在零點購入新書後,可以讀至早上6點。而且,書店還紛紛舉行倒數活動,全場書迷一齊高喊:「10、9、8、7、6、5、4、3、2、1……」你以為是在跨年嗎?不,我們稱之為「村上春樹現象」。



不過也有人指出,近年來「村上春樹現象」正在瓦解。有媒體前去蹲點,發現2月24日那天在三省堂參加深夜讀書會的讀者不超過10人,Harukist聚集得比較多的代官山蔦屋書店也不過百來人在排隊等待發售。至於《刺殺騎士團長》,書店裡賣了好久還堆積如山,幾天後二手書店Book-off就出現了可以半價買到的二手書。




這種情況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一個真正的Harukist會告訴你:想想村上春樹小說里的主人公吧,他們之中有誰會零點跑去書店等待發售?










如今還活著的日本國民作家,只有村上春樹一個人,不是嗎?




2017年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媒體上又出現了「為什麼不是村上春樹」的各種分析。有趣的是,石黑一雄本人倒是村上的迷弟一枚,他說自己先於村上之類的偉大作家得獎,有一種罪惡感。石黑一雄是這麼評價村上春樹的:「雖然他是日本人,但是誰都不能把他僅僅視為日本人。他是超越國籍的作家。一個人即便對日本文化不關心,也能從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得到共鳴。」




日本人無論如何不會贊同這個觀點,且不說喜歡與否的口味問題,他們總之是把村上春樹視為一大國寶的。最近和一個三十多歲的朋友聊起村上,他是在大學時代深受村上影響的一代人的典型,至今也每逢新書出版必然第一時間拜讀,我問起他村上春樹的特別之處,他一點兒也沒猶豫:「如今還活著的日本國民作家,只有村上春樹一個人,不是嗎?」




仍在讀大學的新晉書迷,讀著他的小說踏入社會的中年人,甚至退休的老年人,都是村上春樹的讀者。能將不同年齡段的讀者一網打盡,這是一個國民作家的基本素養。哪怕對於這些讀者的很大一部分來說,村上春樹可能只是一個「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只是出新書了一定會讀」的暢銷書作家。




我們還能數得上來幾個日本國民作家呢?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三島由紀夫。比起以上幾位純文學作家,村上受歡迎的原因顯而易見:內容上,政治性薄弱(像大江健三郎那樣積極對現實政治發言的寫作,會讓年輕人覺得被說教,從而產生反抗心);故事敘述不追求試驗性,文學語言也非常通俗(像三島由紀夫那樣寫作時堅持使用複雜晦澀的日語,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讀得進去的)。因此村上的小說一定適合在最輕鬆的場景中閱讀:電車中,課間,吵鬧的咖啡館,哪怕是和朋友一邊聊天一邊讀。讀這個人的小說,從來都不需要靜下心來。










「全世界在精神和心理上還沒有成為成年人的中年人,都是村上春樹小說中『僕』的投影。」




從簡單的日語到瑣碎的生活細節描寫,村上的國民性在於給人一種「普通人」的生活實感。普通人能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些許共鳴,狂熱的粉絲會覺得「他寫的就是我自己的事」。這樣的結果,也是村上從細節之處就刻意營造的。曾有讀者提及,在《1Q84》開頭登場的246國道線上的高速公路,是他每天的必經之路,「真的有種那一帶存在異世界入口的感覺」。而在小說中反覆出現的「自殺」「孤獨」和「性」之類的議題,幾乎是每個當代人都會尋找出口的關注點。村上曾坦言,自己寫的是「地下二樓的小說」,探究人類深層的心理活動,因此即便故事發生在一個非真實的世界裡,也能時刻營造侵入現實世界的心情。那些以虛無感和喪失感為主色調的主人公,就是所謂「都市型生活孤獨」的集中表現。




關於村上,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評論,很能說明問題:「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一直認為到了30歲就是中年人,40歲就成為優秀的大叔了,可如今到了這個年齡回頭來看,自己完全還是個孩子,成為了『終於沒成為大人的大人』。像我這樣,沒有妻子沒有孩子也沒有擔負房貸的責任,全世界在精神和心理上還沒有成為成年人的中年人,都是村上春樹小說中『僕』(相對於較為嚴肅的「私」,村上更喜歡用平輩視角也更平等的「僕」)的投影。村上本人也對遲遲不能成為大人這件事表示肯定,呼應了我們這一生活在和飢餓、戰爭無緣的文化圈裡的世代。」







多年前,網上就有人探討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村上春樹和Mr. Children會成為國民性的存在?」這是另一種有趣的比較,一個是文學,一個是音樂,都是日本中青年的精神領袖。這個問題不是一個謎。有人已經清楚地看到:從兩者身上得到的慰藉,讓自己的無力、無用之處得到了一種類似於鎮痛劑的肯定效果,雖然讀完/聽完之後,本質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變。




村上文學就是這樣,他處在時代中,卻又完美地迴避了時代的十字架。順帶一提,之前《朝日新聞》做過一個針對村上的喜惡調查,回答「討厭村上春樹」的比率高達49%。我到今天還記得其中有人說道:「我認識一個年過四十的Harukist,做人完全沒有自信,動不動就受到打擊,對社會和交際非常不擅長,罪魁禍首難道不是村上作品經常出現的逃避到『別的世界』的緣故嗎?」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11期







小 新 推 薦


點擊封面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不要病到眾籌求助,是我最想要的體面





你們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我們的噩夢





絲巾,是中國大媽最後的詩意







————————




新周刊新媒體招聘 

內容編輯 / 內容實習生 / 線上作者

, 每篇稿費500元—2000元,歡迎把簡歷和作品投遞到 hr@neweekly.com.cn,具體要求請到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丁小貓   排版 | 張家明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十五年了,這個流量當道的娛樂圈,配不起張國榮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