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嘉絨技藝之魁寶:酥油茶桶製作與傳承

嘉絨技藝之魁寶:酥油茶桶製作與傳承

輪上部落

嘉絨民歌

 做夢的月亮

桑娜央金 

00:00/03:47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丹巴擁有著國家、省、州級多個階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和一種純粹的文化產物,有的還沿用至今,成為嘉絨地區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今天我們就將向大家介紹嘉絨地區傳統手工茶桶的製作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丹巴擁有著國家、省、州級多個階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和一種純粹的文化產物,有的還沿用至今,成為嘉絨地區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今天我們就將向大家介紹嘉絨地區傳統手工茶桶的製作技藝。

【傳承人】甲呷澤郎——丹巴縣巴底鎮邛山二村

今年68歲的甲呷澤郎,是丹巴縣巴底鎮邛山二村的村民,也是丹巴地區為數不多的掌握手工茶桶製作技藝的匠人之一,今天就由他來向我們展示嘉絨傳統手工茶桶的製作技藝。

製作茶桶的第一步是選擇製作原料。在嘉絨地區製作茶桶一般多選當地盛產的三種植物,一是野楊柳,二是沙棘樹也就是被當地人稱作「酸棗子」的一種植物,三是春芽樹,由於三種植物擁有外部質地密實,而內部鬆軟容易掏空,且無任何異味而成為茶桶製作的首選材料。原料採伐需經過林業部門和鎮政府審批同意,一般選擇在冬季採伐,因為這個季節的植物含水量低不易開裂。砍伐下山來不及加工的原料會浸泡在山泉里,以防止因為乾燥而開裂報廢。

製作茶桶的第二步是鑿內膽,這也是最複雜最關鍵的一部。茶桶的大小將根據原材料的粗細來定,高度一般在80厘米。鑿內膽之前先用墨筆在木料兩端的切口面上分別畫上兩個圓圈定位,內圓部分就是需要被掏空的內膽,外圓部分則會被修掉,而兩個圓之間的距離就是茶桶的厚度,一般在1.5到2厘米之間,若太厚茶桶會太重,太薄則容易開裂。內膽鑿制通過木鑽、平口鐵鑿和圓口鐵鑿配合進行,內膽鑿至距離茶桶底部8到10公分的時候則需從另一端按照比內膽直徑略小0.5公分的內徑進行鑿制,直至鑿通。在把內膽打磨光滑後再安放茶桶底座,底座邊緣縫隙還需用乾的鋸末進行填充夯實,以防止漏水。

茶桶製作的第三步是製作打茶桿。打茶桿一般會選取見方4厘米長約95厘米的杉木條來製作,其主要原因是杉木輕便、易乾燥、不易腐爛且無異味。製作中先用木工刨將木條四面刨光,再把四個稜角刨圓,直至成為一根光滑的木棍,最後再將其固定在一略小於茶桶內經的杉木圓盤上就成為了打茶桿。

茶桶製作的第四步是修型和裝飾。修型主要是將茶桶外壁多餘的木料用斧子去掉,再用木工刨將其刨光,直至其成為光滑的圓柱後再刷上一道透明漆。待漆干後按照從下至上的順序,依次嵌上帶有圖案的銅環和銅片。裝飾的圖案中茶桶的底部一般多為祥雲,頂部多為蓮花瓣,而中間裝飾的則多為藏區常見的格桑花,茶桶蓋則會用雕刻有蓮花座形狀的銅片包裹起來,而打茶桶的手柄會選擇用沒有任何花紋的銅片進行包裹。選擇用銅片對茶桶進行裝飾這在以前只會在土司、頭人以及有錢人家裡和寺廟內才會出現,一般的家庭則沒有條件對茶桶進行裝飾,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變得越發的富裕,茶桶裝飾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有的甚至用白銀來裝飾茶桶,而這些茶桶則更多的成為了一種裝飾品。

丹巴縣巴底鎮邛山二村的甲呷澤郎,其祖輩都是當地有名的手工銀、銅、鐵藝以及茶桶製作匠人,到了甲呷澤郎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傳承人了,而今甲呷澤郎已經在當地從事手工銀、銅、鐵藝以及茶桶製作近50年,目前,包括甲呷澤郎兒子在內,他已經在本地區已教授了6名學徒。除了傳統手工茶桶製作技藝,他還將畢生所學的宗教法器蟒桶、嗩吶製作技藝,銅、銀雕刻技藝,以及生產生活用的鋤頭、鐮刀、斧子、鑼片、火鉤等打鐵手藝均傳授給了學徒。對現在的現實生產、生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END-

(來源:丹巴嘉絨文化發展中心,輪上部落彙編)

微阿壩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葉還是蚊子的「死對頭」
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漸漸之石》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