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王朝實際上已經孕育著中國社會的某種變動,可惜嘎然止步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集神權、皇權、族權於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則和道德準繩。但到了明朝萬曆中葉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
歷史上,大臣勸誡帝王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但在萬曆年間,朝中大臣們爭相暴風驟雨般地抨擊皇帝,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強硬,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在古代社會中也是空前且絕後的。 右都御史漕運總督李三才上書指責皇帝:「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 御史馮從吾上書警示皇帝:「(皇帝)謂聖體違和,欲以此自掩……天下後世,豈可欺乎?」 禮部主事盧紅春揭露皇帝「裝病」說:「若真疾耶?則當以宗社為重,毋務為豫樂以為基禍;若非疾也,則當以詔旨為重,毋務以矯飾以起疑。」 戶科給事中田大益痛斥皇帝:「陛下驅率虎狼,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穿竭。」 工科給事中王德完責道:「民何負於君?而魚肉蠶食至於此極耶!」 注意,這些激烈的言辭,放在任何給一個朝代,恐怕帝王都難以容忍。而上述的話還不是最激烈的。 大理寺評事雒於仁痛斥皇帝「酗酒」「戀色」「貪財」「尚氣」,言辭之激烈、情緒之憤慨,簡直到了破口大罵的地步了。 李三才曆數歷代昏庸君王比較萬曆皇帝,聲稱:「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甚至說出了「天神共憤,大難將作」的駭人心魄的話來。而李三才竟然也因這樣的奏疏,被朝野傳頌,他本人居然幾乎被大家擁戴入閣!
當時的朝中大臣都以「批鱗」為榮,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皇帝對此的態度呢?《明實錄》記載萬曆皇帝埋怨大臣們「訕言賣直」,但諫諍者因此被貶責的確實有,而受重罰的卻很少,幾乎沒有發生過因疏諫皇帝而喪生的事情。就連痛罵皇帝酒色財氣俱足的大理寺評事雒於仁也只受到引兵告退的處理。 萬曆朝廷對「非君」浪潮的寬容態度,是歷史上罕見的。 這樣的事情不僅在古代歷史上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因為到了清代,這樣的事情是無法想像的。連主編《明史》的清代學者對此都極其不理解,說:「懷忠憤之士,宜其激昂抗辭以匡君失。然納諫有方,務將以誠意。絞圩摩上,君子不為。謂忠厚之意薄,而炫沽之情勝也。」意思無非是說,諷諫皇帝要注意方式方法,怎麼能對皇帝破口大罵呢?簡直不是為人臣該做的事情。 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完全被調教成皇帝重視奴才的清人,是難以理解明朝中後期士人的「大膽」的。 其實,以上還只是部分朝廷大臣的「非君」,在朝野之外,「非君」浪潮已經到了街談巷議的地步了。不想贅述,僅舉一例,首輔沈一貫談及萬曆二十六年的情景時候說:「往時私議朝政著不過街頭巷尾、口喃耳語而已。……今公然編成套數,抵掌劇談,略無顧忌……」
萬曆年間是一個孕育著變動的王朝。有人也許會說,萬曆皇帝的某些做法當然會引起大家的抗議和指責了。但,歷史上昏庸的皇帝不計其數,有哪個皇帝當時能受到這樣暴風雨般的斥責呢?有哪個王朝能給大家這樣相對寬鬆的言論環境呢?有哪個王朝的大臣和普通百姓能有這樣大膽的做法和意識? 萬曆王朝,實際上已經孕育著中國社會的某種變動,一種啟蒙思潮,一種打破皇權至上的思想幾乎已經深入人心,可惜的是,它被後來的歷史變動所扭曲了,中國的命運在某扇很有希望的大門前嘎然止步。
※明朝被稱為「世界首富」的宦官劉瑾,被剷除時處以凌遲上千刀!
※聊城歷代清官之江東:既廉又能的帥才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