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獨特」的離別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獨特」的離別詩

【課文出處】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單元。作為一首新詩,它擺脫了古典詩嚴整格律的束縛,具有自由抒發情感的特點。鑒賞詩歌作為第一單元的主題,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突出「詩」這一文體的特點,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分析意象,品味語言,感受充溢於字裡行間的真情,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精鍊的語言和獨特的意象來表情達意。

《再別康橋》作為一首離別詩,全詩緊扣一個「別」字,不同於一般離別詩的執手叮嚀、置酒餞行,它跳出了人間的喧囂,沉浸在詩人自己的世界裡,那個世界只有他全心全意眷戀著的康橋,甚至忽視了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選擇了雲彩、金柳、青荇、夏蟲等自然意象,加以新娘、天上虹、星輝斑斕等描寫,勾勒出絢麗夢幻而又寧靜平和的康橋。全詩不落俗套,語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摯。

【設計理念】

通過初中現代詩歌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對於如何學習現代詩歌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詩歌的閱讀鑒賞方法。所以,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鑒賞詩歌。但由於對寫作背景以及意象缺乏了解,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內涵與體會詩人情感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是學生學習這首詩的基本情況。

結合學情,在學生熟悉文本的情況下,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再別康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新詩,教學要準確抓住學生的興趣。首先,鑒賞詩歌要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再進行文本的分析,體會新詩的音樂美。學生通過朗讀,形成對詩的原初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在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以後,教師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文本,通過對意象以及重點字詞的分析,感受新詩的魅力,自然地學習詩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分析文本,或介紹詩歌的創作動機,或通過互文,感受作品之間的差異性,幫助理解本詩的獨特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最後,鑒賞詩歌,除了美的享受之外,要激發學生的詩性,引導學生主動去創作現代詩,來更好地表情達意。

【教學目標】

1.掌握現代詩歌的鑒賞方法,體會意象表情達意的作用。

2.通過對文本的自主解讀以及合作探究,品味詩歌語言的魅力,體會本詩的獨特之處。

3.感受詩歌意境,具體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真摯情感,例如眷戀、愁苦、洒脫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朗誦並分析詩句涵義。

2.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設計步驟】

教師激趣導入;初讀,說原始感受;再讀,整體感知;品讀,情感與語言的融合;教師總結;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上節課的《雨巷》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戴望舒的多樣情懷,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人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所表達的種種柔情。這首詩的影響非常廣,我相信班裡的很多同學都很喜歡。首先,我們來看下詩題——《再別康橋》(教師板書詩題、作者),從詩題上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離別詩,是與詩人所就讀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作別,那麼「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激發學生的興趣,展示學生預習效果,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因為這是詩人第二次與康橋作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學生回答)

這首詩是詩人1928年故地重遊當初的求學之地後,觸景生情,在中國海上所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徐志摩眼中的康橋。

二、初讀,交流原初感受

1、自由朗讀,初始體驗。

教師讀前先說明: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自由朗讀,積極體驗,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讀完之後,在小組內交流,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初讀感受,教師隨機抽點小組在班級做分享。(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明確:聽了這麼多同學的初讀感受之後,老師更加理解了「詩的天命是抒情」這一句話。無論是同學們讀出了康橋的靜謐、寧靜之美,還是讀出了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甚至聯想到自己與家鄉小路作別的場景。看來,同學們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與詩人徐志摩已經產生了共情。這首詩的字裡行間充溢的是詩人離別之際的不舍、眷戀,詩的風格是自然清新的,又是溫柔舒緩的。

2、全班齊讀,帶著體驗讀。

全班一起朗讀,帶著初讀的理解,再一次感受詩的美好。

三、再讀,整體感知

首先,學生范讀。讀前教師指導:讀了這首詩,我們發現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離愁別緒,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范讀一下這首詩,要求讀准字音,讀清句讀——讀出節奏和停頓,能初步表情達意。(朗讀要求具體化)

其次,同學點評。按照老師的朗讀要求,從字音、句讀以及感情上去評價。(避免單一的評價,如「讀得很好」)學生評價之後,(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可以補充)教師展示音頻范讀(教師朗讀好的可進行教師範讀)。展示前教師明確:與自己讀的比較一下,注意輕重、緩急、停頓等,可在書本上標出。如果覺得自己讀得比范讀好的同學,也可以堅持自己的讀法,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課後也可以跟老師交流。(保持詩歌朗讀的多樣性,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教師對關鍵字詞的朗讀稍作指導,如「蕩漾」「放歌」需拉長,「甘心」需加重語氣等。

最後,深入體驗,整體感知。全班齊讀,讀前教師提問:通過朗讀,我們發現這首詩的感情主基調是眷戀不舍之情。那麼,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與一般的離別詩相同嗎?如果不同,哪裡不同?

明確:這首詩不同於一般離別詩的喧囂,比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詠《雨淋霖》)、「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無論是執手作別,還是置酒踐行,都具有一種人間的喧囂味。《再別康橋》它跳出了人間的喧囂,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人將他濃濃的眷戀之情緩緩道來。那麼,我們一起來走進文本,看下《再別康橋》是如何做到這麼與眾不同的?(引入下一個環節)

本小節設計意圖: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詩歌的音律美、情感美,明確本詩的獨特之處。

四、品讀,情感與語言的融合

1、由同學選擇文本分析的切入點。

提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味詩歌語言,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那麼,同學們,你們覺得鑒賞詩歌,我們要從哪些地方入手?

教師明確:意象是鑒賞詩歌的重要切入點。而重點字詞的運用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之處。那麼,我們就從意象、關鍵字詞句的分析來體會作者的情感。

2、教師示範賞析第一小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輕輕的」這個詞的運用,顯出作者那種珍惜康橋寧靜的環境,不忍破壞的心情,詩人的眷戀之情、留戀之情躍然紙上。「招手」這個詞很特別。既然作者是與雲彩作別,那麼他為什麼要用「招手」,而不用「揮手」呢?招手,是召喚的動作,而不是分別的體態。「招手」,是詩人對康橋的召喚,在分別之際,希望康橋能夠與他一起走,永遠地深藏在詩人的心底,這種難捨難分的情緒躍然紙上。「雲彩」這個意象的選擇,中國自古就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說法,這個意象的選擇也體現出詩人的那種遊離之感。為何用「西天的雲彩」而不用「西邊的雲彩」,西天,自古以來在中國就有「天堂」的說法,帶有傳統色彩,更加表明了康橋是詩人心目中的凈土。

3、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小節分析,不規定只分析一小節,集思廣益。

4、小組討論後,按文本順序作分享,教師隨機抽取小組成員向全班分享。

(隨機抽取是為了保證每位同學參與討論,特別是不怎麼發言的同學。先由同學來解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思考以及表達能力,教師可做適當的補充。)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我們覺得「金柳」這個意象用得很好。它不僅寫出了夕陽下柳樹的顏色,而且以新娘作比,將柳枝的柔軟與新娘的美好聯繫在一起,更加表達了詩人的珍惜之情、眷戀之意。因為「柳」有「留」的諧音,自古以來,柳就經常出現在離別詩里,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等。「柳」這個意象往往表達一種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為什麼不用「姑娘」而用「新娘」作喻?因為做新娘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間,也更能體現作者的珍惜之情。所以詩人接下去寫道,艷影在他心頭蕩漾。

分析之後,請小組成員一起朗讀,讀前教師指導:帶著作者的這種眷戀之情,再來讀一下這一小節,特別是「蕩漾」這個詞,要延長,要「揚」,邊讀邊想像這個美好的畫面。

2)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我們組認為這一小節選擇了青荇這一平凡普通的意象自有作者的深意,用「油油的」來形容青荇,展現了青荇非常旺盛的生命力,這正代表了作者對母校平凡而又炙熱的愛。「甘心」一詞,更叫顯示出詩人對康橋的喜愛。招搖的意思是張揚炫耀,引人注意,如招搖過市。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作者為什麼要用「招搖」一詞呢?

這裡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青荇擬人化了,招搖正是顯出青荇在康河生活得非常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也是為什麼作者這麼羨慕青荇,而甘心在康河做一條水草的原因,因為康河是一個非常自由的環境。(教師展示《吸煙與文化》:「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加以補充)

3)「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一小節,我們組認為彩虹似的夢這個意象很特別。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說的:「在24歲以前,詩不論新舊,與我是完全沒有相干」。是的,是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靈性的徐志摩。這是不是在說康橋是他夢的發源地?正是這看似平淡的康橋求學生活,在詩人的心中,就像彩虹般燦爛多彩。「揉碎」,字面意義是指揉捏至細碎。這裡是指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生活,康橋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作者都沒有忘記,在品味,都在咀嚼。顯示出詩人對康橋生活的珍惜。

4)「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漫溯」從字面上看,漫:水向四面八方流淌。隨意安閑之意,體現輕鬆自在。溯:逆流而上。逆水而行,為何會輕鬆安閑,其實,這裡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從現實返回到往昔,從如今追溯到當年,是對過去美好珍貴的求學生活的回憶,當然是輕鬆愉快的精神之旅,而「漫」字,正可以用來體現情感上的安逸閑適。「青草」的綠色,是平凡又生機勃勃的色彩,在這裡象徵作者對母校樸素而又強烈的感情。「更青處」是指往回憶的更深處探尋。無形的星輝,卻被作者靈動的妙筆勾勒成了有形的滿船,滿船的星輝正是作者滿滿的收穫,在這愉快的旅途中,詩人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放歌。

5)「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個「但」字,感情突轉陡變,作者就要離開康橋了。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作者沉默了,歡叫的夏蟲也沉默了,整個康橋都沉默了。「笙簫」之音,清美、幽怨、低徊。在這個沉默的環境中,笙簫的聲音彷彿就在耳邊,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讓詩人的情緒低落下來,甚至感受到了詩人在離別心中凈土奔向遠方的那一份愁苦之情。

6)「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一小節將。很明顯,最後一小節與第一小節前後呼應,迴環往複,「悄悄的」與「輕輕的」相對比,不僅是指詩人的動作輕,還指閉口緘言,它比輕輕更安靜,更沉重。然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將詩人的洒脫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來鑒賞詩歌,分析文本,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特別是語言的表達能力。在發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同學做出要求:聲音洪亮,條理清晰。教師做必要的引導以及補充,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歌這一文體,要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賞析,所以,朗讀應該伴隨著整個課堂。

5、品味本詩的獨特之處

提問:在分析了文本之後,同學們覺得本詩與一般的離別詩為何不同?詩人是如何做到的?

明確:一、意象的選擇,本詩選擇的意象具有自然性,如雲彩、金柳、青荇、夏蟲等自然意象,非常具有生命力,更是給人一種清新之感;本詩的意象具有夢幻性,如新娘、天上虹、星輝斑斕等等,色彩鮮明,勾勒出絢麗夢幻而又寧靜平和的康橋。二、詩人情感多變。從字裡行間的眷戀不舍之情,又從詩的小節中「我」字的出現(1、2、3、6、7小節)與消失(4、5小節)可以看出詩人的「有我」與「忘我」之境。在那一場愉悅的精神之旅中,詩人達到了忘我之境,情緒高漲。而回歸現實的「沉默」與最終的「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情緒的轉換已經脫離了一般離別詩單調的「哀怨、不舍」的情感基調。他的眷戀、哀愁、洒脫之情,充溢於作品之中。

五、教師總結

先請同學們來說說在這堂課中的收穫,教師再總結。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從意象與重點字詞的分析中,品味了《再別康橋》獨特的語言魅力,感受了詩人充沛的情感。詩的美好,需要我們細細地品讀。

六、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希望同學們課下多欣賞一下徐志摩的詩,例如《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偶然》等,感受他的詩情。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模仿《再別康橋》,寫一首離別詩,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化語文教學 的精彩文章:

TAG:藝術化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