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坐不住」,都叫「感統失調」!
媽蜜說
自從發了《感統失調是個什麼鬼?》之後,後台諮詢的最多的就是關於孩子感統失調的問題。
比較集中的是,
1、 孩子「愛動,坐不住」,是不是感統失調?
2、 我家哥哥訓練的效果怎樣?
3、 怎麼找靠譜的感統訓練機構?
大都是4-7歲的孩子,面臨著從幼兒園向小學的轉型,從活蹦亂跳的階段進入需要安靜下來的時期,注意力的問就凸顯出來。
越來越多的家長注意到「感統失調」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確實越早進行相應的訓練,或者說越早在家庭遊戲中融入有針對性的運動,完全可以不露聲色的調整過來。
而即便是沒有呈現感統失調的孩子,這樣的訓練也是能夠幫助他們各方面能力發展的。
但是今天我想要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感統失調。
老規矩,先普及一下「感統失調」的基本概念
什麼叫做感統失調?
感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是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能力。
人通過感官來獲取外界信息,並做出積極反應的一種能力。
而感官就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和本體覺。
這種能力的發育在幼年時期高速發展。
感統失調不是病!
感統的發育,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協調能力、應變能力、抗壓能力、注意力甚至是思維活躍度。
但這不是一個絕對的衡量標準,也不是疾病。
只是每個人不同的感知能力在發育上各有優劣,各有早晚,隨著人的長大會更為完善。
你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
你沒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嗎?
有沒有人到現在還暈車到出門要準備暈車藥?
有沒有人一輩子用筷子都不那麼利索,系鞋帶手跟腳似的?
聽覺學習者和視覺學習者,有誰能說哪一種更具優勢?
把心態放輕鬆了,反而能客觀的判斷在孩子身上存在的那一點點感統發育上的不平衡。
坐不住≠感統失調
來問我過「感統失調」的媽媽們,描述中都有「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
沒錯,感統失調確實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注意力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坐不住」都是感統失調的錯。
昨天跟一個媽媽聊,她的女兒4歲半。
幼兒園老師一直反饋她閨女坐不住,上課的時候一會玩腳,一會玩頭髮。還會離開座位去看老師的書,或者撿地上的各種玩意。
在家的時候也會撿各種小石頭,樹葉,好奇心爆表,好像都閑不住。
媽媽很苦惱,覺得是感統失調。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孩子有感統失調的問題,或者說不足以證明感統發育有對她造成了「注意力集中的障礙」。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是感統失調,絕不是她活潑好動、愛瘋愛鬧,或者是不能安靜遊戲就能判斷的。
感統失調的孩子一定是伴隨著我們所擔心的「好動」、「專註力差」的現象之外,還有其他肢體運動、手眼協調、應激反應等各種行為表現的。
感統失調
小自測
對照一下,觀察孩子有沒有對應的表現,如果涉及的點比較多,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可以注意觀察,開始嘗試在家裡用一些基本的遊戲訓練方法。
前庭功能失調: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顛倒、經常撞到牆、碰倒桌椅、兜著圈子跑、旋轉不會暈眩。怕爬樓梯、好動、愛做小動作,容易與人衝突,難與他人分享。有些還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口頭表達困難等。
視覺統合失調:無法流利地閱讀,寫字時顛倒,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等。
聽覺統合失調: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很難完整複述聽到的內容。
觸覺統合失調:害怕觸碰,陌生的環境。經常因為緊張,有吮手、愛哭的習慣。脾氣暴躁。
本體感失調: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姿勢不當,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動作協調能力差。
「感統失調」不背鍋
拿我閨女來說。
她一直協調性很好,不管是「跑、跳」這類的大動作,還是扣紐扣、用剪刀這些精細動作,都比較靈活。這跟哥哥有天壤之別。
但她也有一段時間非常停不下來。
玩具5分鐘換一個,坐在凳子上的時間超不過2分鐘。滿地爬,連睡前故事都是上躥下跳的。
我還焦慮的想,是不是同樣剖腹產,萱也有跟哥哥一樣的「感統失調」的問題呢?
冷靜想了一下,「感統失調」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注意力問題,通常會伴隨著一系列聯動的手眼協調、行為能力的其他情況,但她並沒有。
初步判斷,她並不是「感統失調」。
那到底是什麼導致她呈現好動、無法專註的狀況呢?
仔細觀察下來,覺得原因有二:
這個年紀就是好奇、興奮、肢體語言高速發展的階段
4-6歲這個年紀,是一個行動力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用肢體語言去獲取信息、表達情感、溝通情緒。
活潑、好動、熱情、精力充沛本身就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發育特點,也是他們最開始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所以,除了個性上特別安靜的孩子之外,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有這麼個階段。
沒有創造一個完整的讀書或安靜遊戲的空間和規則
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們大都幫助孩子進行大動作鍛煉,並且給了足夠的耐心讓他們反覆練習,從爬到走,從跑到跳,從說話到唱歌。
「安靜和專註」也是一個需要慢慢教的技能,比起大運動它更需要循序漸進、反覆練習、耐心陪伴。
有人把專心歸於性格,但我覺得它是習慣和規則。
回想一下,我確實沒有教過她一些可以更專註的技巧。
玩玩具滿地爬,讀繪本靠床頭,連剪紙都是席地而坐。
也沒有營造過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段和安靜空間,來一起練習等待、專註、耐心這些與注意力相關的行為。
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開始從零開始建立安靜遊戲的規則,反覆練習專心做一件事。
1個月後,她幾乎可以跟8歲的哥哥一樣,每天上午一個小時,下午一個小時同時「做作業」,不同的是哥哥是寫作業,她是做手工、走迷宮、剪紙、畫畫、捏紙粘土等。
專註程度、進入狀態的速度甚至遠甚於哥哥。
如果孩子,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大動作都很好,只是每天精力無限,安靜不下來。
我認為應該是跟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有關,比起感統訓練,給孩子建立好的習慣更能有效地改善。
三招讓孩子安靜下來
專註力的訓練一直是我遇到的很多媽媽們頭疼的難題,小到3歲,大到10歲。
親歷兩個孩子的注意力差距,我發現還是技巧可循的。
興趣是專註力最好的老師
對孩子來說,過於簡單、難度較高、和不斷重複的事是比較難專心下來的。
好奇心讓孩子們追求新鮮感的刺激,在練習專註力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最開始做注意力訓練的時候,可選擇孩子喜歡的事情。
萱喜歡玩剪刀,我們就從剪廢紙開始。找點廢報紙、廣告畫、一頓亂剪,玩得爽快,她開始轉移注意力的時候,找一些刺激給她拉回來。
比如你看我這個像不像個恐龍?比如,咦,折起來剪我的剪刀怎麼動不了了呢?
這比讓她看書、畫畫、下棋來得容易多了。
你專註,所以孩子專註
專註狀態是可以傳遞的。
每次我帶哥哥寫作業,因為需要兼顧著妹妹,布置完任務後,時不時的進屋查看一下進度。哥哥的狀態極其不穩定。
相反,爸爸坐在桌前電腦辦公,他在旁邊寫作業的時候,完成的速度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陪妹妹玩的時候也是如此。
如果我只是在旁邊觀看,偶爾對話,她的參與度也會明顯下降。
當我自己也沉浸在剪紙的樂趣中,比她還玩得開心的時候,她的積極性會有很大提高。
循序漸進的建立規則
建立「桌面遊戲」的規則,萬萬不可一次到位。
我記得最開始我絮絮叨叨的跟萱講,
剪刀不可以離開桌子很危險,膠棒用完要蓋上不然就幹了,翹著凳子會摔倒,走迷宮書要按順序來。
我規則還沒講完,她就扭頭走了。
要讓孩子習慣坐在桌前完成一些任務,那就先容忍他最開始坐得歪七扭八;
要讓她專心做一會手工,就得先允許她浪費點膠棒,剪壞幾樣東西;
想要他一鼓作氣做完作業,就別一直在後面提醒坐直了,頭抬起來;
悄悄把剪刀用繩子綁在桌腿上,換一把略為高一點的椅子,也許就能暫時先把這些問題放一放。
等孩子們慢慢能「坐得住」的時候,再一點點調整其他細節。
別透支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個細水長流的事。慢慢練,慢慢用。
閨蜜擔心孩子多動,給她支招玩「333學具」。
沒過幾天,興奮的告訴我,昨天破天荒的坐著玩了1個多小時,後來又換成剪紙半個小時,睡覺前還想要玩333。
簡直太神奇了,之前她閨女從來沒有安靜坐下來超過5分鐘。
趕緊提醒她,悠著點,別一下子透支了孩子的興趣。
我很理解這種心情,但是孩子的專註力不是一個穩定的常態。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挑食的孩子,終於遇到一個愛吃的食物,家長們高興壞了,忍不住給她多吃了好幾倍的量,一連吃了好幾天,結果很快就膩了,好長時間都不想再吃。
這個階段,兒童注意力也一樣,玩得開心的時候,見好就收,保持沒有完全滿足的「恰到好處」,才能細水長流。
每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時間
注意分為:有意注意、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預設目標,需要主觀意志力監督
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監管
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
2歲以下:以無意注意為主
2歲:約7分鐘
3歲:9分鐘
4歲:12分鐘
5~6歲:15分鐘
6歲以上:逐步由15分鐘過渡到30分鐘或更長
「媽蜜吖」
一個全職媽媽,兩個淘孩子;
一點乾貨,一點雞湯,鬥智斗勇的日常。
正在長大的孩子,努力學習的媽媽。
教育是一場修行,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TAG:媽蜜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