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狠心」的父母 | 伴讀
中國教育報
ID:Zhongguojiaoyubao
關注
主播
|
劉全奕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本文作者魚爸,授權轉自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1
為什麼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怎麼關心人,而只知道索取?
朋友說自己有一次生病了,要兒子幫忙倒杯水。
兒子竟然說要他給5塊錢才倒,
當時他心裡覺得又氣又好笑。
為什麼自己對兒子這麼好,可是兒子卻不知道關心一下自己呢。
朋友家就這個獨子,啥好東西都是他的,
爺爺奶奶把他視若珍寶。
他要一輛電動平衡車,爸爸就第一時間買了最貴的回來,
說安全和質量必須第一。
孩子當然很喜歡,天天晚上會去小區里練習,
而爺爺就做了陪練的工作。
出門的時候爺爺推著,到了地點交給孩子。
回來的時候,爺爺推著。
所以有時候周末的時候,老人帶孫子去買菜。
老人兩手滿滿的,而八九歲的孩子,連蔥花、豆腐、青菜都不曾提過。
所以當朋友說孩子為什麼不知道關心人時,
還真不能怪孩子。
因為這是大人幫孩子養成了這個壞習慣。
他已經習慣了享受這種種服務帶來的愉悅,而沒有機會去感受幫助人的快樂。
小小的孩子,長得這麼可愛,真的讓人心疼啊!
大人還怎麼忍心讓他們去提東西呢?
可是將來呢?
等他長成一個爸爸或者一個媽媽的年齡。
生活的重擔還是會壓過來,
到時,又有誰來為他們承擔?
2
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要尊重孩子的這種需求。
我們會看到很小的寶寶想要自己去抓握某一件東西,因為他有了興趣。
一兩歲的孩子會想著自己去抓東西吃。
可是很多的父母怕孩子把餐桌弄亂,於是就阻止孩子去做,
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憤怒。
而大人則選擇把孩子抱開,或者讓他去玩點什麼,轉移他的注意力。
其實,跟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來比,髒亂一點真的算不上什麼。
我曾看過一個案例——
有一位媽媽總是把自己的兒子打扮得乾乾淨淨,
不許孩子弄髒自己的衣服,
每天為他穿衣服、打扮好。
可是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分辨褲子的前後,也無法獨立扣扣子。
等兒子要去讀幼兒園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其實害了孩子,
因為兒子每天都驚慌失措。
比如午睡過後,同學們自己能獨立地穿衣服,系好鞋帶,
可是他只能在床上坐著,等待老師來幫忙。
可想,那種感覺是帶著無助的。
孩子就吵著不去學校。
因為在家裡,他才能感覺到被愛。
因為媽媽會讚揚自己,會第一時間幫自己做好每件事。
他可以不要操心,也不會產生挫敗感。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聽媽媽的話,這樣就能取悅媽媽,
而且媽媽看上去很享受照顧自己。
3
而且我們的教育,過於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品格的錘鍊。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讀中學的孩子說幫忙洗菜。
結果親戚不準,跟她說:
「你馬上就要考試了,趕緊去做題,
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你的成績就行。」
「家裡的事,不要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就行」——
這句話常常會聽到。
其實這樣說,很容易將孩子推進「自私」的深淵。
家裡很多的事,當然不要孩子操心。
比如家庭收入,不需要孩子過早地去關注,
可是家務活卻可以讓孩子早點做,並且多做點。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學會了承擔和付出,才能學會去關心家人。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會去愛。
特別是男孩,在情感表達及感受方面還要滯後一些。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去學會愛人,用實際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愛。
有時我在廚房做飯,兒子在邊上幫我擇菜的時候,
我會跟他說,「爸爸好期待著哪天吃到你做的飯。」
「我還小啊!」
「我覺得你讀小學時應該就沒問題了。」
「可我不會啊!」
「來,爸爸教你。」
告訴他怎麼煮飯,一杯米能煮多少飯,
然後要打多少水合適。
而擇菜、洗菜也是他能勝任的活。
在勞動中,我告訴他去認識蔬菜的名字,還有它們的特點。
而孩子也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吃晚飯時,我跟老婆說,「今天你吃的飯,可不是我煮的。」
然後這小傢伙會得到媽媽的鼓勵,看上去就美滋滋的。
其實,很少有父母會故意不去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可現實中卻由於種種的擔憂和焦慮,剝奪了孩子自己去做的機會。
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放下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權威,克服內心的控制欲,
並且創造一些這樣的條件。
媽媽平時在生活中可以示弱,不要太強勢。
可以跟兒子撒撒嬌啊!鼓勵小傢伙去做一些能做的事。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就永遠不讓他們去做。
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永遠不會。
並且習慣這樣的低能,而依賴於父母。
4
我們看著孩子長大,有時會感到吃驚。
因為他們的成長看上去很緩慢,可是變化就好像一瞬間的事。
昨天還緊緊跟在你屁股後面的那個小傢伙,一下子會溜到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時接兒子回家時,我會在小區外邊買點菜。
當我把自行車擺好,一走進店裡,他就會在大門口的廣場上跑來跑去。
我能感覺到他變了。
但是我理解這種成長的變化,只是默默地觀察,沒有對他說不。
因為這是他在試探新的安全距離。
孩子們會一直找自己的安全空間,常常體現在自己跟父母之間的距離遠近上。
比如,幾個月大的時候,孩子一旦看不見照顧他的人就會不安,
然後大哭著。
慢慢的他們會遠離我們一點,
你在客廳,他會在自己的房間玩。
特別是有夥伴的時候,父母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而到了五六歲,孩子們開始適應校園生活。
又開始拉開跟父母的距離。
孩子從來就不屬於我們,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可我們彼此的生命里,還是會有不可磨滅的印記,生生不息。
成長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獨立的過程,未必全是香甜的蜂蜜。
而對父母來說,卻帶著更多的苦澀。
因為我們一邊深深愛著,一邊還要學會狠一點。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噹噹網熱售中。)
責任編輯 | 齊曉君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冬奧會雖已結束,但開學之後,一定要把這些人的故事講給學生聽!
※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不少代表委員這樣提議,這事兒到底靠譜不? | 中教君帶你看兩會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