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的精神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孩子,你在哪一種?

人的精神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孩子,你在哪一種?

01

做一頭負重的駱駝

尼采把人的精神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即精神變為駱駝,駱駝變為獅子,獅子最後再變為孩子。

精神的第一階段變化,即精神變為駱駝。

在浩瀚無際的沙漠里,炎熱與乾燥主宰著這裡的一切,商人們徒手步行想要成功穿越沙漠尚且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背著重重的貨物了。於是,他們把背負重物的任務,交給了吃苦耐勞的駱駝。

所以,「負重」成為了駱駝非常重要的特徵。尼采提出的精神變為駱駝,也正是因為駱駝這一特徵。

精神為何要選擇負重?因為你的精神是普通的,是無知的,是驕傲的,是漂浮的必須負重,它才能進步。

精神應該背負些什麼東西呢?這個範圍非常大。

尼采說:

只要是真實之水,哪怕是污水,也要跳進去。不管是冷的青蛙,或是熱的蛤蟆,一概來者不拒。

尼採的這段話要求精神背負的東西是,追求各種真理,不去管美麗與醜惡,清潔與污濁。

除此之外,精神背負的東西還有:那些能夠令你的驕傲的心感到痛苦和自卑的精神;那些在成功後不自滿,繼續奮鬥的精神;那些輕蔑你的人的精神;和恐嚇你的鬼怪握手的精神;等等。

把這一切重負背在自己身上,就像重負的駱駝一樣,行走在荒涼的沙漠之中。不僅如此,你對背負在你自己身上的各種精神,還懷有強烈的敬畏之心。

這個階段,精神是忍辱負重的,是疲勞的,是孤獨的,是艱難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此刻的駱駝,是一名沒有自由的奴隸。

何在呢?

尼採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沉默,誰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這首詩,也許可以算作是對這一階段存在必要性的最好解釋。

02

變成兇猛的獅子

精神為何要變成獅子?因為它要爭取自由,爭取統治自己的沙漠。

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被很多東西統治著。統治人類精神的東西像惡魔一樣,力量非常大,絕大部分人都對它俯首帖耳,看到有人膽敢挑戰它的權威,其他人類就會指責這個人,甚至用非常嚴酷的手段懲罰這個人。

這個惡魔就是「你應當」。

「你應當」是延續幾年前約定俗成的一些價值、觀念、規則等。它們像巨龍一樣,擋住了精神前進的道路,它們的每一片鱗甲上都閃著金光燦燦的 「你應當」。

巨龍對著每個人,尤其是那些試圖挑戰自己的精神說:「一切價值都已經創立,一切都有價值,那便是我,你們不要再有「我要」的念頭了!」

也許你會奇怪,尼採為何要選擇獅子作為人類精神的第二種狀態呢?因為獅子雖然兇猛,卻並不擁有很高的智慧。面對強大的「你應當」獅子最多只能反抗,卻無法創立出新的觀念來。

是的,獅子是不能創立出新的價值的,尼採選擇獅子作為精神的第二階段,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尼采並沒有要求精神要創立新價值。

尼采說,

創立新的價值,連獅子也無法做到。但是為了創立新的價值,而爭取自由,這卻是獅子力所能及的。

所以,尼采賦予獅子的使命,就是反抗「你應當」,擺脫各種價值的束縛,讓自己的精神獲得自由。

這並不是一場輕鬆的戰鬥,因為很多思想,你曾經篤信過,曾經喜愛過,它們充滿權威的光環,它們是神聖的。現在,你要把它們全部打翻在地,讓自己的精神成為主人,這的確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與魄力。

也許你會奇怪:在第一階段,把所有的思想都背負在自己身上,你的內心被各種精神填充著,這也就相當於有無數個「你應當」統治著你。所以,到了第二階段,當你要反對這些 「你應當」時,你面對的敵人數量是龐大的。把「你應當」變成「我要」,變被動為主動。

既然如此,當初為何還要負重呢?為何要把那麼多思想都「拿來」呢?

這是因為,只有負重,你才能進步;只有負重到了極致,你才會想變成一頭獅子,對各種「你應當」發起挑戰。

03

成為純潔的孩子

精神的第三階段,是要成為孩子。這一階段的使命,是創立新價值。

也許你會奇怪。連能夠在沙漠中活下來的駱駝,連在萬獸之中稱王的獅子,都無能為力了,弱不禁風的孩子又能做些什麼呢?

尼采說:

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一個原始的動作,是一個自轉的車輪,是一個神聖的肯定。

尼采這段話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孩子眼裡,世界沒有善惡正邪的區別,世界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照原樣加以肯定。這種不帶有任何固有觀念看待事物的態度,才是自由創造的第一步。

和尼采相呼應,「成為孩子」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一個重要主張。老子有「若嬰兒之未孩」,儒家也有提倡「大人者,有赤子之心」,等等。

但是這個孩子,並不等同於一般懵懵懂懂的孩子,這是一個經歷過痛苦的負重(駱駝)、勇敢的搏鬥(獅子)之後的孩子,這是鳳凰涅磐後的新生。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孩子」,我特意把佛學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在這裡說一下。

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你這是山,你就認識了山,告訴你這是水,你就認識了水。這是一種執著境,你的心被語言、概念、境象所主宰。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踏入社會之後,你發現社會非常複雜,經常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這時,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在你眼裡,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這個時候的你是功利的,你開始隱藏自己的內心,試圖保護自己,試圖得到更多。

這個境界中的人是痛苦的,需要突破,所以又被稱為「求突破境」。

第三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經歷了太多的人世滄桑之後,你看透了很多,也看淡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你不需要變通來應付世事,任外界紅塵滾滾,你自有清風朗月。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所以,這個境界叫「如如境」,世上萬物,本來如是。

尼采提出的成為孩子,和佛學裡面的「第三境」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卻有諸多相通的地方,既沒有書本教條的束縛,沒有所謂「人生經驗」的胡亂指導,用人類最自然、最本真,最純粹的本性,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去面對世界,面對人生。

美編 |董賀千禧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來源於525心理網,版權屬於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苑心晴 的精彩文章:

愛你就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TAG:南苑心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