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反」字,不僅僅是「相反」的意思
導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句讀,你明白嗎?今天來學習一下仲景原著中的「反」字的涵義。
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87條、97處見「反」字,是這兩書運用率較高的字之一,其意義及其作用安在?
筆者初步認為,它既是古代一種行文的筆法,在述證、言脈、論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夾敘夾議,突出辨證論治的具體表現。現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分兩方面簡述於次。
壹
意 義
綜觀全書,「反」字的意義除有「相反」之本義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並無「反」義。
如《傷寒論》:「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論中既言「發汗」,可知原有表證,本當惡寒。今曰,「反惡寒」,知汗後表證解復又惡寒,再惡寒也,何以如此?「虛故也」,乃發汗太過或患者素體陽虛,致表陽外泄,腠理不固,營衛俱虛。
其關鍵在陽虛生寒,則惡寒必為得衣被而不減,並伴面色晄白、脈微細、腳攣急等證。
方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附子扶陽,芍藥補陰,甘草佐附子、芍藥調營衛,藥專力宏,陽回則虛者不虛,有陰陽雙補之妙。
再如《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此條主要論述腎氣丸治療下消病,從腎氣丸有溫補腎陽、助真火蒸化之功,可知「飲一溲一」乃腎陽虛不能化水所致。
「以飲一斗,小便一斗」,是「小便反多」之再說明,飲多,小便又多,方為下消。故反字作又、再解。再,再二再三小便之謂也。
壹
作 用
1. 類比
以「反」引出某一內容,有與他條或他證相比較的作用,此乃張仲景教人辨證之法。
如《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又「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前者為表虛,後者屬表實。
「項背強几几」本應無汗,加一「反」字,以示病機有異,故立法遣方用藥亦不同。表虛者桂枝加葛根湯,主取用桂枝湯解肌和營;表實者用葛根湯,方名冠以葛根,即以葛根為主,輔麻黃髮之。
又如《金匱要略》:「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面反瘦」。
很明顯,這裡的「瘦」是與文中「腹大」之「大」,「臍腫」之「腫」相比而言,以映襯出「腹大」、「臍腫」之甚。
2. 強調
強調辨證眼目。
如《傷寒論》:「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段形象地以欲近衣否,來判斷疾病的陰陽寒熱,也即先後用兩個「反」字,突出了辨證的要點。
再如《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通脈四逆湯主之。」
本條論少陰病陰寒極盛,既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等里證,又可見「不惡寒」、「面色赤」、「咽痛」等外證,故曰「里寒外熱」。
這裡用「反」引出外證,則知強調此非陽熱亢盛之徵,乃虛陽被格於外之假象,治療當重用姜附速破內凝之陰寒,急回外越之陽氣;因格拒之甚,須入蔥白通陽使陰陽維繫,表裡通達,故名通脈四逆湯。
又有強調以脈審證求因,作為論治依據者。
如《傷寒論》:「病發熱頭痛,脈反沉,......當救其里,宜四逆湯」,突出強調里脈主虛,當先救里,用四逆湯。
3. 兼提
有從變知常,承上啟下,發人深思的作用。
如《傷寒論》:「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從「反」字可知陽明病以小便自利為其常,因「胃家實」是陽明病的病理基礎,而「小便自利」既能加速體液消耗,形成津液不足,又是促使「胃家實」的主要因素。
又如《傷寒論》:「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反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本條從「反不結胸」語提示:一則太陽之邪熱內陷,可有結胸之虞,是謂承上;二則反襯下焦「少腹當硬滿」和「反狂」之體征,是謂啟下;三則說明血熱相結,病情較重,頗能發人深思。
再從條文之排列順序看,此條位於桃核承氣湯證之後,且不待表解,即用抵當湯攻之,足見里證較急且重。「反」字一用,使人有辨輕重、分緩急之感。
註:本文選摘自《中醫百家言》,中醫雜誌編輯部編著,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中藥只能口服?那可不一定!仲景就有14種給藥方法呢!
※急症針灸經驗——急性腰扭傷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