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寫食物評論,寫的其實都是「我是一個啥樣的人」
你在給餐廳寫評語時,有想過它們除了建議別人「絕不能錯過」或是「千萬別踩雷」,有想過它們能被研究者用來研究你的內心世界嗎?
斯坦福大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教授 Dan Jurafsky 和他的同行們就分析了 Yelp 網站上人們對美國 6548 家餐廳的近 90 萬條評論,他們說,人們用什麼字眼來描述對食物的感受,其實都是在曲折表達「我是誰」、「我有什麼樣的情緒、慾望和感受」。
好評總體上會反映出一種在追求享樂上更積極活躍的自我形象,但具體來說,人們在給貴的餐廳和便宜的餐廳打好評時又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比如說,愛用和性有關的字眼來描述在昂貴餐廳進食的感受,而用和毒癮有關的字眼來評價便宜的餐廳。
價格越貴的餐廳,收到的好評中有更多與「性」相關的描述,人們更有可能使用諸如「性感」、「撩人」、「貪戀」、「高潮」這類詞語。反過來也成立,好評關於性的描述越多,這家店就越貴。
最常和性感描述聯繫在一起的食物是壽司和甜點。壽司主要賴它們在美國日料店的常見命名——不是什麼「前戲卷(Foreplay roll)」「熱辣蝦卷( hot sexy shrimp roll)」,就是啥「Sexy Lady 卷」。而甜點和性的關聯在美國文化中則一直有跡可循,比如巧克力廣告里總在強調縱享絲滑,流行音樂里也總是把奶昔、棒棒糖等甜食用來隱喻性。
和甜點相關的評論通常都是好評,事實上,越多 Yelp 用戶提到一家店的甜品,說明這家店越受歡迎。而且 Yelp 用戶提到一家餐廳的甜品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給這家店打高分,提及甜品的朋友的評分平均是 3.9(總分 5 分),而沒有提到甜品的平均只會打到 3.5 分。相比男性,女性更愛在評語里聊兩句甜品。
當我們談論甜品時,我們更多是在討論它們在嘴裡的口感,比如絲滑、軟糯、多汁、很 Q 彈……而不是它們長啥樣、聞起來如何、吃起來是不是嘎嘣響,甚至多過討論它們的實際味道。關於口感的描述通常都是在強調感官樂趣和滿足感,與性描述有天然的共性。
圖片來自:Giphy Daria
相比昂貴的餐廳,那些平價餐廳收到的好評里人們談論食物總像在談論毒品。相關的描述辭彙多是和上癮、沉迷相關的。像是「這些杯子蛋糕簡直就是白粉」「別怪我沒跟你說過他家雞翅會上癮」,以及「這蒜香麵條好吃到違法,它現在是我的嗑藥首選」。
這些翻譯過來的好評看起來可能有點聳動,不過結合我們自己文化中一些常見的評語就不難理解了,比如你對自己迷戀的那家串串/火鍋/螺螄粉店也難免產生這樣的念頭「這麼好吃是不是放了大煙殼了」,或者更時髦的說法「這家店簡直有毒,一周吃了三次還想去」。
不管店家是不是真的有添加罌粟殼調味,把「好吃」和「毒癮」建立關係的確是食客們一種常見的心理暗示。
會被描述為「有毒」的食物一般是大葷的、甜膩的、澱粉含量很高的小吃或者快餐,比如披薩、漢堡、烤雞之類的。基本上沒有誰是會吃蔬菜吃到沉醉不知歸處的。研究者認為,這種描述很符合人們對於高糖高熱量食物的矛盾心理——通過把食物比喻成毒品,來減少自己對口食之欲的負罪感。
至於差評,Dan Jurafsky 教授說最讓他感到意外的發現是,寫下差評的那些人總是顯得很受傷,用詞都和一些描述情感創傷的方式相似,吐槽的內容則基本上是糟糕的服務,比如「我們在點單前足足等了十分鐘,也沒能換來她(服務人員)的丁點兒注意」。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通常是粗暴或刻薄的對待,會直接喚起人們對自己感受的關注,因而關於服務的吐槽遠比對食物本身或者餐廳環境的吐槽要來的多。
所以你看,不管餐廳是不是很貴,評價是好是壞,都不會局限於食物本身,而更多是在說自己的體驗、感受、慾望和情感。寫評論的人們最終總是更在意如何在評語里展示自己。
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大眾點評里總有一些熱衷於給每一道菜寫傳記的野生羅曼羅蘭,比起給別人做參考,他們歸根結底想表達的是「我很會下館子」且「我比你們會吃」的優越感。
題圖來自:Giphy 今敏《紅辣椒》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亞馬遜影業不再接收劇本投稿,靠眾包做推廣的日子結束了
※有一位 iPhone 用戶說 iCloud 賬戶被客服侵入,蘋果作出回應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