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Facebook數據泄露危機,裸奔於大數據時代

Facebook數據泄露危機,裸奔於大數據時代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本期作者

休眠期的芽孢桿君

本 期 關 鍵 詞

Facebook | 數據泄密 | 倫理困境

近日,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先後兩次出席美國國會的聽證會,就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接受國會議員質詢。

事件回顧

2014年一家政治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與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Aleksandr Kogan)合作開發了一款名為「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的心理測試應用。這款應用通過吸引用戶參與性格測試,在Facebook平台上收集了參與用戶以及他們的Facebook好友的個人數據。

據Facebook公司披露,劍橋分析公司從Facebook上獲取了多達870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這些數據主要用於政治選舉。劍橋分析利用這些數據進行了用戶畫像,並根據這些用戶的特徵投放了個性化信息和競選廣告,以左右選民的心理。據稱,此舉影響了包括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在內的眾多選舉活動。

數據泄漏事件經媒體披露後,引起了大量Facebook用戶的不滿,在各大社交網站掀起#deletefacebook(刪除Facebook)的熱潮,Facebook股價一周之內蒸發750億美元。

數據泄露醜聞爆發後,扎克伯格在《觀察家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報紙上登報致歉,並推出「數據濫用懸賞計劃」 調查未經授權的數據訪問。美國當地時間4月10、11日,扎克伯格現身國會,為緣起於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的數據醜聞作證。

雖然由於扎克伯格的發言,Facebook暫時化解了信任危機。但作為一家全球性的大型互聯網公司,Facebook也會發生影響如此深重的醜聞,讓人不禁感嘆大數據的價值性與威懾力如此巨大。

大數據的吸引力

在過去幾年,大數據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紛紛搭建大數據分析平台,搶佔技術高地。

大數據的價值在於其「大」到足以引起質變,產生價值。由對海量數據的挖掘、連接、匯聚而成的大數據,已經成為企業決策管理的重要支撐

亞馬遜通過挖掘全球20多億用戶的社交、購物數據,從而實現了對自身物流網路的優化、為銷售商提供銷售意見並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推薦服務的功能。通過其出色的雲計算平台AWS,亞馬遜能夠清楚地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商品,甚至在用戶下單前就可以預測到其想買的東西並放到當地的倉庫。

沒有大數據,再強大的演算法也難以發揮作用,而不斷產生的數據還在繼續優化預測模型,並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大數據成為了工業4.0時代的原油,重塑了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鏈條

數據倫理難題

資本的嗅覺總是異常靈敏,數據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金礦,「淘金潮」也很快到來。近些年,「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精準營銷」成為了這幾年的時髦概念,但數據隱私、信息安全的等數據倫理問題也隨之而來。

科德·戴維斯從數據倫理角度提出數據的四個基本構成:身份、隱私、所有權、名譽。當前的數據倫理難題也主要集中在這四點。

從身份上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線上線下的活動高度融合。通過個體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搜索、社交、購物等行為留下的痕迹,個體的數字身份可以被輕鬆地勾勒出來,並與現實身份進行比對。互聯網上個人數據的易獲取性使得身份盜用事件層出不窮,而數字身份的可溯源性則滋生了數字隱私問題,比如人肉搜索。

隱私方面,隨著物聯網的建設,萬物互聯時代已經不再遙遠,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全方位嵌入我們的生活,記錄我們的行為、信息,而我們很難確定這些數據將會被如何使用。數據加密演算法的缺陷以及人為因素導致的雲端數據泄露事件時有發生,更是加深了我們的不安。

所有權角度則是關於數據所有權的界定問題。當前數據爆髮式增長,但數據權利邊界卻仍較為模糊。用戶使用企業設備產生的數據到底歸誰所有,企業對用戶數據的使用在何等程度上是合法的,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後就是名譽,個體在互聯網上的社交、搜索痕迹無一不被數據記錄下來,有別於物理空間記憶的轉瞬即逝,互聯網的數字痕迹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消失。大數據時代,「被遺忘」的權利反而變得奢侈。2014年5月,西班牙人岡薩雷斯將谷歌告上法庭,原因是岡薩雷斯每次用谷歌搜索「岡薩雷斯」時,都會看到他十年前因債務困難房屋被拍賣的報道,這對他的名譽造成了損害。

數據治理的困境

1、傳統治理手段的失效

大數據時代,數據產生的數量級以PB計(1PB=1000TB=1 000 000GB)。一切事物都在數據化,人們在線上線下的一舉一動甚至一蹙一顰都可能被轉化為數據。每一次搜索行為都可能暴露你的興趣愛好,每一次地理定位都可能記錄你的日常活動,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似乎已難以逃脫數字化生存的藩籬。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多·邁爾-舍恩伯格和庫克耶認為,利用大數據可對內容進行交叉檢驗,過去那些為保護個人隱私所採用的技術手段(如模糊化和匿名化等)已難以奏效

即使你每一次上網都小心翼翼,你關聯的社交圈還是可能暴露你的數字身份。在這次Facebook泄密事件中, 「劍橋分析」就是通過27萬個下載了心理測試應用的Facebook用戶,間接獲取了870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個體隱私在大數據面前已無從遁形

2、企業責任意識缺失

大數據技術價值的實現建立於對用戶數據的訪問和整合,但問題在於:如何平衡信息共享的收益與風險。馬克思曾說過:「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實際上,許多掌握著大量用戶數據的企業在責任意識方面,仍是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

除了這次的Facebook和劍橋分析,上個月,李彥宏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便利」的金句便引起了萬千網民的吐槽。其將數據的不當使用歸因於「中國人更開放」,企業責任意識可見一斑。

3、數據技術相關問題立法的滯後

在技術本身之外,相關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導致當前許多與大數據相關的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關於大數據技術方面的管理主要以行業規制、行政管理為主,缺乏穩定性、連續性

不過關於立法問題的解決目前已經有了一定進展。2016年歐洲議會通過了《通用數據保護法案》並將於2018年5月25日開始實施。這則法案擴大了用戶數據的保護範圍,保障了用戶對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同時還對企業的數據使用行為進行了規制

大數據與雲計算的發展正在重塑產業形態,但數據隱私、信息安全等問題也頻頻出現。由於大數據相關技術形態的超前性,目前大數據的治理仍處於探索之中。因此,個體、企業、政府在享受技術帶來的利益的同時,還需要共同促進數據的規範使用,從而使大數據能夠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服務。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李俊惠

編輯:孫天藝

隱私什麼的最重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ewMediaLab 的精彩文章:

手游漸入紅海市場,《第五人格》憑何還能爆紅?

TAG:NewMedia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