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延的悲劇之所以出現, 關鍵人物並非楊儀, 而是這兩個人

魏延的悲劇之所以出現, 關鍵人物並非楊儀, 而是這兩個人

原標題:魏延的悲劇之所以出現, 關鍵人物並非楊儀, 而是這兩個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身處五丈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情日益加重,後主劉禪聞訊後立即派尚書李福前來探望。在此期間,諸葛亮不但給劉禪上了兩份奏章,對後事進行了交代,同時也對自己病逝後大軍的撤退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當時,接受諸葛亮遺命的一共有楊儀、費禕和姜維等人。諸葛亮將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長史楊儀。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的具體部署是「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份遺囑說明了兩個現象。一是當時諸葛亮臨終是魏延依然在距離五丈原十里的前線,二是在諸葛亮臨終前便已經預料到魏延有可能不接受撤軍的命令。但這份遺囑中只是說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主力先行撤退,並沒有交待對魏延抗命做如何處理。從中也可以看出,雖然諸葛亮認為魏延極有可能會抗命,並沒有做出要斬殺魏延的決定。


從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關係來看,魏延認為諸葛亮的戰術不夠大膽,經常在背後發牢騷,這是事實。而諸葛亮對魏延還是非常重視的,並沒有因此對其進行打壓。魏延與諸葛亮的心腹楊儀水火不容,諸葛亮的態度也較為客觀。



《三國志?楊儀傳》中提到:「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如果諸葛亮有意偏袒楊儀,恐怕魏延早就像李嚴一樣被諸葛亮處理了,也用不著等到此時。


故此,諸葛亮的這道遺命雖有防範於未然之意,卻也非常希望魏延能在自己病逝後能以大局為重。即便魏延抗命,北伐大軍主力南撤,留下魏延一個,顯然最終也只有撤退的份兒,故此諸葛亮才將魏延所部的撤退順序放在了最後。不過最終魏延不僅被楊儀所殺,最終還背上了叛國的罪名。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其中最為關鍵的人物並非楊儀,而是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費禕和蔣琬。



諸葛亮病逝後,費禕曾前往魏延軍營,告之撤軍計劃。但當魏延認為這個命令僅僅是楊儀所為而拒絕服從時,費禕不但沒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反倒表示自己將回去說服楊儀,並表態說楊儀是個不懂軍事的文人,然後飛馬逃走,這自然讓魏延非常憤怒,認為費禕把自己給耍了,一怒之下搶先撤軍,並燒毀沿途棧道,同時上書劉禪指控楊儀謀反。



原本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仍有挽回的可能,但當魏延和楊儀的上表先後到了蜀漢朝廷時,留府長史蔣琬卻堅定地站在了楊儀一邊,這就等於判了魏延的死刑。隨後劉禪下詔,不但命令北伐大軍追擊撤回漢中的魏延,還讓蔣琬率部北上夾擊魏延,魏延最終被殺。


從魏延抗命之後的行軍路線來看,他是撤往漢中而非北上降魏,謀反一說自然無法成立,而是一場與楊儀的矛盾激化而形成的內訌。殺魏延並非諸葛亮之意,關鍵人物其實也不是楊儀,而是諸葛亮的兩大接班人蔣琬和費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治蜀的真實效果如何,這句成語揭曉答案
三國名將系列之一四五: 呂布的覆滅, 皆因此兩人而起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