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為什麼這麼長?
萬里長城其實不是城,是一道牆。也有人會以為這是一道連著的牆,其實也不是,是斷斷續續的,而且如果加起來,長度也遠超一萬里。所謂的秦始皇築長城,其實秦也只是在原來長城的基礎上做了修整,並非從秦開始才修長城。秦之前長城已有之,只是那時候可能不叫長城。也有人以為我們見到的八達嶺、山海關和嘉峪關,和秦始皇有關,也不是,這些都是明長城。包括現在的箭扣、司馬台、金山嶺應該都是明長城。按修建的年代分,有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楚長城、明長城、清長城等。
那長城為什麼這麼長?
在中國大陸,氣候上有一道400MM的年等降水量線,這條線不是固定的,每年會有變化,也是看不見的,是人為測定的。這條線的南側,定義為半濕潤,而北側,定義為半乾旱地區。請注意:一個重要的事實出現了,在這條線的南側,因為降水較多,可以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並能生長喬木,有森林和大樹分布。而北側,因降水少,在靠天收的年代,已經無法種植小麥玉米,更不用說水稻。只能生很淺的草,形成草原,而草原只有游牧。
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本來生產方式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但是農業文明地區,產絲 綢、鹽、鐵等等,可以說是物產豐富。而漠北草原,只有草可供放牧。有牛羊肉,有適於作戰的良馬,但是別的沒有。如果水草豐美還好,如果碰上災年,這種單一的生產方式抗災能力是很差的。怎麼辦?騎上戰馬,向南去,搶吃的,搶物資。於是出現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衝突。
而長城,恰恰就是沿著這400MM的年等降水量線修建的,是農業文明的人們用來抵抗北方游牧部落南侵的一道屏障。隨著重型火炮、導彈和坦克、空軍的發展,這種屏障作用在減弱,但是功能依然存在。
清軍入關後,基本上不修長城了。因為滿族就是游牧民族,關外是他們的老家。不用再防著來自老家的人了,他們沒事還自己跑去關外避個暑,來個木蘭秋獵玩玩。。。修的也有,比較少。
古時守邊之苦,常人難以想像。曾經在7月份和11月份登過八達嶺,7月酷暑難當,任你各種標號的防晒霜,分分鐘給你晒成狗。11月則北風怒號,站在城牆之上,再好的皮膚,再好的保濕露,很多就被凜冽的寒風吹的皮開肉綻。8月份初秋的嘉峪關,空氣很乾,水分很快隨呼吸喪失,經常會出現喉嚨干、流鼻血的情況。而山海關。。。君可曾聽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想來冬天一定異常寒冷。
先看這張,雪山就是祁連山,雪山下有一條河,這上面顯不出來,叫討賴河
這個土堆,就是萬里長城的西起點,長城第一墩,這裡也是夯土長城,長城有多種,有夯土長城,有石頭長城,也有磚木結構的,主要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嘉峪關,明代所建,卡河西走廊西端,河西走廊,走過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一條戰略要道,在祁連山和沙漠之間的一條狹長通道
嘉峪關內的農田,靠祁連山的冰雪融水滋養,關外是一片茫茫戈壁
西口長城
峰火台
居庸疊翠
十一月的八達嶺
建議冬天去,一定要帶厚的手套帽子,要不耳朵會被刮掉
山海關,因其西接燕山,東鄰渤海,銜山接海,故名山海關,卡著遼西走廊要道。在冷兵器時代,遼西走廊和河西走廊均屬戰略要道。如果你走過這裡,會發現在燕山和渤海之間,有京哈高速和鐵路,高鐵也從這裡走。為什麼?因為必須從這裡走,要不你走燕山裡面穿,或者你從渤海走。也就是為什麼明末時,關錦防線屢戰不破,若不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八旗兵能否打開山海關,還要另當別論。此處有一點:因為北方是騎兵,如若不能破關,大量的騎兵和補給入關,那翻牆過來幾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山海關的老龍頭長城,直接伸入渤海裡面。
山海關的大門,這道大門,不知道多少人為之苦戰。在設計上這個大門的外側有一個瓮城,瓮城有門,當你攻進來時,以為進了山海關,沒想到還有一道大門,你只是進了一個瓮裡面。。。。四周一圈城牆上人都拿著火器、箭、石頭、甚至還有火油攻擊你。。。那時候肯定非常絕望。此為瓮中捉鱉。
事實上,在這主門之前還有一道防線的,叫角城
明代的磚,已經有一些粉化了
雄關 古道壯山海
這一看就是啟功老先生的字
山海關內一些其它的城門
除了走西口,還有闖關東。闖關東,就是指穿過山海關,到東北去謀生。在清朝時候,出於私心,是不允許漢人出山海關的。因為那是滿族的故鄉,他們希望保留著民族的純正,如果有什麼大的戰亂,他們可以退守東北關外老家。 而所謂的滿漢全席、滿漢一家,只不過是籠絡漢人的手段。清朝早期少有漢人掌握軍權者。官位較高者也不多,像陳廷敬那種官至正一品的更是鳳毛麟角。晚期因八旗兵戰鬥力盡失。僧格林沁的科爾沁鐵騎覆滅之後。不得已靠漢人武裝對抗太平天國。這才有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
所以清朝滅亡後,20世紀的前半葉,有不少山東人,為避戰亂,到關外去討生活。有些人從地上走,就必須穿過山海關,故名闖關東,也有一部分人坐船穿過渤海灣。農業社會,地是人之根;游牧民族,牲畜是人之本;而海洋漁民來說,船就是他們的家和命。所以大多數生長於農業社會的中國人,故土情結很重,一般沒有到活不下來的地步,是不願意離開故土去他鄉謀生的,所謂落葉歸根,也是基於此。所以闖關東,實際上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
註:本文僅作為一般的科普文章,用於指導大家在旅行過程中理解一些地理歷史概念,教育孩子之用,不作為嚴謹的科研論文。
TAG:淺草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