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先生一孫驍

攝影先生一孫驍

有時候一個人走過喧囂的十字路口、一個人塞著耳機擠進人滿為患的公交車、一個人在狹窄的小房間內醒來,默默看著窗外泛白的晨光……即使置身在熱鬧的異鄉街頭,心底那種孤獨的清冷還是如影隨形的。

無論是在江浙滬還是逃不掉的北上廣,我們總是在人滿為患的一線城市感到孤獨,這種孤獨不是「一個人」,而是對於這個地方來說你永遠是一個「外人」,漂泊幾年之後,他選擇回家。

文丨零點

攝影丨孫驍

見到孫驍,是在青海秋日的一個下午。

坐在我面前藍色牛仔服、黑色休閑褲的孫驍有點疲憊,攝影師幾乎連軸轉的工作狀態讓他有點疲於應對工作之外的事。

開始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對攝影著了魔,我看過電影《八月照相館》,想像著自己是在漢城郊外經營著一家照相館的鄭原;我聽陳奕迅的《沙龍》,浮光、掠影、飛舞、溫度,」『摘下懷念記住美妙、升職那刻新婚那朝、成為父母的一秒、要拍照的事可不少』。還有電影《東京日和》,它改編自荒木經惟所著同名攝影集,電影講述他與已故妻子陽子的故事,我開始對攝影有了模糊的認識,我開始拍攝日常,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攝影的靈魂。

日常是最美的情詩,也是最深的懷念。

在現實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獲得滿足

離職後的生活沉浮不定,特別艱難的時候,他總會想到幾年前在廣州一個城中村住著的日子「那地方亂,三天兩頭的出事,二三十平米的房間里就放了一張床,一把凳子」。剛二十齣頭的毛頭小子什麼也不會,每天就拿個照相機拍廣州的人、廣州的景,就那麼拍了幾百張,心裡想著,自己什麼時候能成為真正的攝影師。

「現在成為攝影師了,有的時候還是會有資金周轉不開、設備湊不齊的問題,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回到以前在廣州的那個場景下,想,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我現在還在攝影,還在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這是命運給我多大的眷顧。

攝影師孫驍

孫驍不太喜歡被人叫「攝影老師」,他認為關於攝影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去學習,時代在變化,攝影也在變化。

這些年,他越來越「不著急了」。「我是一個倔強的人,幾年前看人家拿獎,回來想我要努力,要慢慢怎麼樣怎麼樣,就著急,想急功近利嘛,這幾年不是,我特別特別不在乎,不在乎除了攝影之外的很多東西。」他希望被人們記住的方式是,「孫驍是個好攝影師。如果再過分一點,就是(這個攝影師的作品)太好啦。」像是覺得自己講了個還不錯的笑話,他微不可見的彎了嘴角。

所謂攝影,也是相遇的空間

這個秋天,孫驍33歲。

孫驍的感性,體現在他之後的每一個攝影作品中。他天生有一種攝影的浪漫主義。所謂攝影,也是相遇的空間。

「關於攝影中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要說什麼是我最期待的,應該是提供一個對人們來說相對愉悅的視覺感官空間」。在他營造的空間中,是多年人生經歷的沉澱,有無奈,有希冀,有遲疑甚至是排斥,但這正是他所希望的,人們看過之後的反饋與反思,是他認為攝影真正的情感。

「攝影,就是一個傳播媒介,我是創造一個『空間』,將人與周遭一切聯繫起來,我是干這個工作的。」

不被定義

孫驍內心一直對自己不滿意,他因此保持著飢餓感,這種飢餓感讓他不斷奮進,但也讓他沉重。隨著「攝影時代」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攝影文化」的出現讓他應接不暇,也讓他必須在繁忙的工作中儘力去適應這種變化。很長的一段時間,他一直是處於一種迷茫狀態,因為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讓他一度不確定自己該往哪走。

那個時候,發獃佔據了他一半的時間。

轉變也來的很快,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讓他迅速的從這種狀態中擺脫出來,他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不被定義,是的,「不定義」原來才是他自己最喜歡的攝影風格,「我不喜歡別人說我是紀實攝影師或者人像攝影師或者其他別的什麼,因為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攝影師需要記錄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為什麼要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一成不變呢?我個人是不喜歡這樣的,攝影的主觀面是很純粹的,完全是根據攝影師的主觀想法來表現客觀事實,直到現在我依然是這麼做的,攝影不應該被生活所束縛」

歸鄉

關於抽煙,孫驍記得二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從不帶煙,跟朋友在一起就拿朋友的,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壓根忘了抽煙這回事了。現在三十幾歲了,倒是每天都帶煙,不為別的,他說自己好像想通了。習慣這種事,慢慢就改變了。

有時候一個人走過喧囂的十字路口、一個人塞著耳機擠進人滿為患的公交車、一個人在狹窄的小房間內醒來,默默看著窗外泛白的晨光……即使置身在熱鬧的異鄉街頭,心底那種孤獨的清冷還是如影隨形的。

無論是在江浙滬還是逃不掉的北上廣,我們總是在人滿為患的一線城市感到孤獨,這種孤獨不是「一個人」,而是對於這個地方來說你永遠是一個「外人」,漂泊幾年之後,他選擇回家。

離開工作生活八年的北京,回到背井離鄉十四年的西寧,在一個電話產生的連鎖反應後,他決定留在西寧,回到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故鄉。

衝突,是他對家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他說回到故鄉後看到了很多觀念的衝突、價值觀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而這一切都是他拍攝的源泉。這讓他變得興奮,猶如那年剛去北京,對一切充滿好奇。而現在故鄉發生的變化,讓他更加充滿表達欲。他想用相機記錄這些變化,也想通過自己讓更多的人「看見西寧」。只要雙腳還能遊盪在青海的大馬路上,他就知道,那種從他少年時代起便已經熟悉的聲音和溫度又出現了。

「拍了那麼多外面的世界,我想把鏡頭對準家鄉,因為這兒是我的根。」

(本文節選自《6860》)

註:本文照片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奧邑|做創意,出內容,傳播青海之美

微信ID:aoyichuanbo

發現·傳播·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拔6860 的精彩文章:

TAG:海拔6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