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古滇文明,僅存500多年,卻影響廣西2000多年
重現千年甌駱文明
解讀《甌駱之界》
風從遙遠的古滇國
蹣跚吹來,將所有的歷史滄桑
築成美麗動人的傳說……
「牛虎銅案」 1972年出土於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滇族古墓群
雲南青銅文化的標誌性器物
↓↓↓
真情實感的人們,當您直接面對青銅牛虎案,必是為其表達的偉大母愛所動容。這就是來自兩千多前的古滇國,來自古滇國精湛的青銅藝術所帶來的震撼。
對於古滇王國,到過雲南的親應該不陌生,它在小說《鬼吹燈》里也被提及。這個地處雲南高原特立獨行的王國,兩千年前早已消逝,但其文化卻流傳至今,即使遠在廣西,也有它的足跡……
古滇文化
古滇國出現於春秋末,至東漢初期消失,以昆明滇池為中心,融合周邊兄弟民族文化、楚文化、西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古滇國消失於歷史長河,古滇文化卻長久保下來,植入了嶺南大地。
古滇國的傳說
↓↓↓
有關古滇國的來龍去脈,僅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里有片斷記載,稱為"滇國"。
雲南撫仙湖
兩千多年前,雲南撫仙湖畔有一個古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向巴蜀發兵數萬人,兵臨雲南,「滇王」投降,於是漢武帝在「滇王」統治區設置了益州郡,並賜給「滇王」金印,仍舊令其為「長帥」,管轄其子民。
滇王印,兩千年後出土於石寨山
「夜郎自大」的典故也出自這裡。
曾有一位滇王向漢朝使者提問:漢朝與我誰更大?乃至於他的小弟夜郎國也妄自稱大,成為千古笑柄。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雲南高原上的「滇王」連同他的天堂,一起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對於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神秘王國,我們今天所知仍然不多。
至1955後,考古工作者對雲南晉寧石寨山進行了5次發掘,石寨山滇國古墓群被發現,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銅器物出土,轟動世界,滇國的歷史之謎也將隨著滇文化遺物的不斷湧現而真相大白。
古滇文化的物質載體主要是古滇青銅器,它是開啟古滇文化神秘大門的鑰匙。古滇的青銅文化是古代文化史上充滿神奇色彩的燦爛篇章,它廣泛傳播於我國西南,乃至東南亞國家,足見古滇國實力之強盛,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之高。
在廣西,古滇文化的傳播範圍是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的西部地區。廣西的史籍對古滇文化的記錄基本空白,主要依靠考古挖掘成果進行解讀,其代表性器物有銅鼓、羊角鈕銅鐘、一字格短劍、靴形鉞【yuè】等。
大明山-桂中西弧分界線
羊角鈕銅鐘和銅鼓都是駱越、西甌人的禮樂器,在廣西以2件套或4件套發掘出土,疑似古越人的「宮廷樂隊」。如西林普馱銅鼓墓,有2件羊角鈕銅鐘、4件銅鼓配套出土;貴港羅泊灣一號漢墓,有1件羊角鈕銅鐘、2件公母銅鼓、1件銅鑼、2件竹笛配套出土。
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西漢 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出土
羊角鈕銅鐘 西林普馱銅鼓墓出土
羊角鈕銅鐘(代表古滇文化)和銅甬鍾(代表中原文化) 在嶺南的挖掘分布,大體也以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為界。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西邊,是羊角鈕銅鐘主要分布區;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東邊,是銅甬鐘的主要分布區。這種分布特性,很直觀地反映出古滇文化和中原荊楚文化在廣西的分布狀況。
古滇文化的另一件典型器物:一字格短劍(及其演變的弓形格銅短劍),也在嶺南各地被散亂髮現,西江流域尤多,其分布特徵也以大明山-桂中西弧山係為界,西邊居多。
一字格短劍 崇左博物館
人面弓形格雲雷紋銅短劍 戰國 廣西博物館
廣西的古滇器物中,尤以銅鼓最引人矚目。
最早記載廣西銅鼓的古籍是《後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銅鼓是源於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現在雲南,春秋傳入廣西,秦漢後在廣西東部融入漢文化,得到全盛發展。
受古滇文化的影響,部分駱越人接受了銅鼓文化。到漢代,駱越人已能自己鑄造成熟的銅鼓。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廣西銅鼓的大發展時期,不但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泛,而且鑄作精良,把銅鼓文化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融合、社會的變遷,銅鼓文化在廣西東部地區逐漸式微,而在西部地區繼續繁榮。
石寨山型銅鼓 西漢 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大雷紋三角形帶紋銅鼓 戰國初期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銅鼓數量世界第一,最大銅鼓王世界第一
*本文部分改編自《回首白雲低》—甌駱之界,讀懂大明山,讀懂廣西歷史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更多廣西神奇歷史,請關注《甌駱之界》
▼▼▼
《甌駱之界》
以時間的縱軸與地理的橫軸
真實解讀環大明山文化
解讀廣西文明史
是我國西南-嶺南-廣西
尤其桂西地區的文明開化
逐步納入大中國
融入中華民族的完整歷史詩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