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淋巴瘤——T-NHL
1.皮下脂膜炎T細胞淋巴瘤(SPTCL):見於成人,女性略多,20%可發生20歲以下,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別是系統性紅斑狼瘡較常見。臨床上可表現為孤立或多發皮下浸潤性結節或腫塊,最多見於四肢皮膚。由於位置比較深在,故潰瘍很少見。
(1)組織學:皮下脂肪層內可見濃密的結節或瀰漫浸潤性病變,呈小葉樣脂膜炎形態(下圖)。瘤細胞小-中等,呈小簇狀或單個細胞圍繞脂肪細胞排列,幾乎從不侵到皮下脂肪層外,當然也就沒有『嗜表皮』現象。有時壞死非常顯著,伴有多量組織細胞可形成肉芽腫結構。
(2)免疫表型:一句話概括就是alpha/beta型CD8+細胞毒T細胞。所以CD3+/ CD8+/CD4-,表達細胞毒蛋白如粒酶B、穿孔素等,Ki67可以很高。BF1+/TCRG-,CD30-,CD56-。罕見免疫缺陷患者可檢測到EBV。
(3)預後:SPTCL是一種皮膚惰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可達80%。出現嗜血細胞綜合征提示預後不好,另有一項研究表明形態學血管破壞也常和不良預後相關。
(4)鑒別診斷:和其他類型淋巴瘤的鑒別都說過很多,這裡重點談談和紅斑狼瘡性脂膜炎(LEP)的區別,出現呈簇的CD123+漿樣樹突細胞,混雜漿細胞,B細胞聚集甚至形成生髮中心傾向LEP。有時二者極難鑒別還可共存,甚至認為二者位於同一譜系性疾病的『兩端』。
2.CD4+中-小細胞為主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這是2017版給的新名字,2008版中稱為淋巴瘤,因其預後非常好,而且目前是否腫瘤性病變仍有爭議,直接診斷淋巴瘤可能會造成臨床過治療,故更名。
(1)臨床及病理特點:最多見於頭頸部及軀幹上部,表現為單個紅色結節(如圖)。多位於真皮,可達皮下組織淺層。無嗜表皮,嗜表皮現象明顯時可排除本病,大細胞比例不能超過30%。可混有其他反應性炎細胞,有時B細胞可很多(有助於和MF鑒別)。CD30+細胞可散在出現,這時Ki67指數會相應增加。有些病例可呈TFH表型。
(2)預後:單發病變預後很好,進展病例幾乎都是起病時即為多發。發生於下肢者臨床較為侵襲。
3.原發皮膚CD8+耳型T細胞淋巴瘤:這是2017版新增加的暫定類型。主要特點①惰性病程,預後很好,未見進展為系統性病變報告;②臨床表現同上一類型相似,如常見於頭頸部,單發;形態也相似,無侵表皮,但瘤細胞相對單一,反應性細胞也較少。③大多為CD8+細胞毒T細胞表型。
CTCL診斷個人體會:①原發者大多惰性,預後較好,許多類型或疾病早期和炎性增生病變相似;②由於混有少許侵襲性類型,所以病理報告至少應該說明傾向惰性還是侵襲性,最好不要泛泛診斷TCL,NOS,因為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侵襲性病變,會誤導臨床。③要注意還有很多類型TCL容易繼發累犯皮膚,通常呈侵襲性,原發和繼發病變的臨床處置可能完全不同,故一定要結合臨床病史區別二者。
※李沁「不要臉」誇自己皮膚好,網友:這會說話的皮膚果真沒說謊
※新季新「面」相,科顏氏幫您告別皮膚問題
TAG: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