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噴!從地域差異到網路地域黑:巴別塔能否重建?
2017年2月,一個在河南大學讀書的陝西女孩發了篇文章——《關於地域黑關於河南》,她在文章中駁斥了身邊親朋好友對河南的各種偏見,引發了不少網友對地域黑的吐槽。
地域黑不新鮮,關於河南人的段子也層出不窮,從這個女孩的申訴里,我們感受到了地域黑對無辜者的傷害。地域黑,確實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
地域差異形成刻板印象:人類共同的「遺產」
中國幅員遼闊,各大區域不僅地理環境、民族構成、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且歷史人文、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和不同形成的獨特社會性格給人留下了獨特的刻板印象。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刻板印象是人固有的一種認知思維方式,人們習慣性依照這種思維模式進行信息的處理和加工,從而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這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使人們能夠迅速了解某人的大概情況,有利於人們應對周圍的複雜環境,但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造成先入為主,不利於對他人及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和期待。
提起東北,人們會聯想到大豆高粱黑土地、二人轉、秧歌隊;提起上海,人們會聯想到黃浦江、上海灘、東方明珠、魔都、洋氣高傲;提起湖北,人們會聯想到千湖之省、武昌魚、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高考狀元;提起河南,人們會聯想到黑臉包公、六朝古都、大遷徙;提起廣東,人們會聯想到近現代、改革開放、迷信。
這些都是人們對某個地域的刻板印象,有點像貼標籤,一旦某個地域被貼上標籤,人們就會習慣性使用這些標籤來解釋當地人的行為。
實際上,地域差異形成的刻板印象古已有之,並且衍生出像「宋人愚笨,楚地荊蠻;北方佳人,南方荒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樣的互黑鬥爭。
網路地域黑:被扭曲的刻板印象
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構建「公共領域」的希望,但網民在自由的言論環境中時常失去理性,觀點的交流碰撞演變為極端謾罵,負面情緒被無限放大,網路地域黑鬥爭顯得更加激烈。
現實場景的地圖炮轉戰網路,言論表達無所顧忌,因此語言顯得更為粗鄙、用詞肆無忌憚,夾雜著大量情緒化發泄和隨意跟風起鬨的聲音,地域互黑鬥爭成為荷槍實彈的網路暴力,社會群體撕裂、矛盾加劇。
網路地域黑罵戰在帶有地域名的負面新聞報道評論欄里最為常見,此類新聞事件造成的影響越大,地域黑和反地域黑之間的罵戰就越激烈。
2015年發生的青島大蝦事件、2016年發生的麗江打人事件、2017年發生的華師女生昆明被打事件以及2018年連續曝出的雪鄉宰客、東北黑導遊事件里集中上演的網路地域黑大戰給眾多網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怎麼又是某某地啊」「某某地的人果然素質都很低」「千萬不要去某某地了」「小心,千萬要提防某某地的人」……
類似這種帶有強烈排斥情緒的質詢和質疑伴隨著事件的曝光不斷刺激著當地人的神經,在原有刻板印象的影響下,更多的旁觀者加入了這場斥責某地及某地人的喧囂中。質疑、批評、謾罵、侮辱、詆毀……似乎某地不陷入萬劫不復就對不起受害者,就無法給公平正義一個說法。
毋庸置疑,網路地域黑加深或者可以說扭曲了刻板印象,使得人們將某地在腦海中的形象黑化,對當地人的社會聲譽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網民「盧哥侃歷史」在百家號發文為被黑化的家鄉正名:「在地域黑里受傷最重的莫過於河南了,簡直就是躺著也中槍」,「如今到了科技時代河南就被黑的更狠了,說什麼偷井蓋,騙子,河南人直接就被妖魔化了,甚至有些地方招聘,一聽是河南人就直接不錄取,其實這樣無形中傷害了很多的河南人,他們被無故的冠上了很多頭銜,據2016年數據統計,河南有9532.42萬人,將近全國人口的14分之一。人口眾多,當然是有好人有壞人了,每個地方都會有好人和壞人之分。」
重建巴別塔,珍惜互聯網對大眾幸福感的追求
《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上帝最初造的人是沒有語言和地域之分的。有一天,有人提議修建一座高塔,希望可以達到通往天堂的高度,由於沒有語言和地域上的障礙,人類修建高塔的速度非常之快。上帝在世間遊歷時看到了那座高聳入雲的巴別塔,驚訝於人類團結所迸發出的強大力量,於是上帝將人類遣散到世界各地,並賦予他們不同的語言和文明。這些擁有不同文明的人類再也無法團結到一起,還時常因為觀念的不同而爆發衝突。有人認為「巴別塔」的寓言是今天網路社會的形象寫照。
分散在信息海洋中的網民為了獲得存在感,凸顯自己的分量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到所在的群體,通過地域化的貼標籤能夠快速聚集歸屬感形成群體部落。
而抨擊、評論一個地區的人不僅能吸引這個群體的注意力還可以獲得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小小的滿足等待澆灌的虛榮心。
但作為個人,面對毫無根據的「地域黑」,有時候連辯駁都找不到理直氣壯的動力。遭遇過地域黑的網友都會有這樣的吐槽:「那些言論聽了會讓人瞬間血壓升高,想反駁又覺得浪費口舌,想無視又覺得咽不下氣,心中只是納悶為什麼像那樣不堪一擊的認知邏輯還會有人相信並且津津樂道!」
中青報的曹林老師在他的一篇時評中提到,快手等視頻表達擁有可以重構中國互聯網輿論場傳播公權力的特性,他認為在視頻中可以看到更完整更真實的中國,看到更多個體的表達,大眾可以獲得最原始的表達、被關注、被傾聽的快樂。「把注意力像陽光一樣能夠灑給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世界的關注,讓每一個人得到關注後可以消減一點點的孤獨感,提升一點點的幸福感」這不單是快手的追求,我想應該也是多數大眾對獲得自由表達的幸福感的渴求。
在國家和民眾一心致力於共建清朗網路空間的當下,地域黑或許並不能真正獲得認可和注意力!
— [ THE END ] —
歡迎添加清博小清微信:qingbozhishu001,備註「自媒體,拉群」,便可進群。歡迎加入清博自媒體交流群!
※一年一度,315晚會又帶來哪些「驚嚇」?
※「波紋效應」是什麼?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