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日報:多家銀行討論放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中國日報:多家銀行討論放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摘要:一些銀行高管上周召開會議,討論將銀行存款利率較一年期基準利率上浮限制由目前的1.3倍-1.4倍擴大至1.4-1.5倍的可能性。

利率市場化再邁一步,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或有所放鬆。

據《中國日報》報道稱,一些銀行高管上周召開會議,討論將銀行存款利率較一年期基準利率上浮限制由目前的1.3倍-1.4倍擴大至1.4-1.5倍的可能性。

報道援引專家稱,央行其實已於2015年「原則上」取消了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限制,目前銀行利率浮動區間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指導約定。

此前的4月13日,這次會議的消息就有傳入市場,當時消息稱中國擬允許商業銀行適當提高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後來又有消息稱,當次調整隻是存款的部分品種,而且並不是取消利率上限,而是將上限抬高。

當時市場對此解讀眾說紛紜,有分析認為,此舉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槍」;有分析認為,會引發銀行存款大戰;也有分析認為,會帶來銀行負債成本的上升。

中銀國際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勵雅敏表示,如果央行此時放鬆對存款上浮區間的管理,主要目的應當是對當前存款與金融市場雙軌利差的糾偏,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一次性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的可能性較小,可能是將存款上浮區間擴大10%,或先行放開居民和企業大額存單的利率上限。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萬釗表示,市場對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的意義解讀有分歧,最大的區別在於,究竟是將其理解為央行加息,還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他認為,此舉的直接目的,是推動表外回表的「配套措施」,與2018年3月初,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對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有類似的含義。

萬釗還表示,在監管推動表外回表的大背景下,銀行吸收資金的能力受限,大量資金被貨幣基金等吸收,但是貨幣基金的經營模式跟銀行是完全不同的。那麼監管層面就需要給銀行提供更靈活的吸收表內負債的空間,上浮存款利率上限即是此意。當然也這就意味著,假結構的結構性存款的配套監管措施,也即將浮出水面。

回顧上一次利率市場化的重大舉措,還要追溯到2015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決定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講到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過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窗口指導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軟性管制。

此外,個人存款層面的利率市場化,還要追溯到2005年,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2號令》,從那時起,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個人理財產品,突破存款利率限制,而考慮到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本金和利息的隱形擔保,個人也可以將銀行理財視為利率更高的存款。

俊傑評論:利率向上,向下還是掌控在國家手裡,但是銀行之間的競爭要拉開大幕了。

利率市場化的兩個核心問題:何為利率雙軌制趨同?回表對銀行資金成本影響幾何?

2018-04-20 08:17

摘要:利率市場化將帶來理財與存款、表內表外的趨同,理財利率下降,表內存款利率上升。假設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中信明明測算髮現,存款利率上浮倍數為150%時,銀行綜合成本會降低。

本文作者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原文標題「【深度報告:利率市場化的兩個核心問題】如何理解利率雙軌制的趨同?如何測算回表對銀行資金成本的影響?」。

核心問題一:如何實現利率雙軌制的趨同

長期以來,我國利率一直由「雙軌制」決定,一方面存貸款利率受到基準利率的管制,存在較大利差;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利率又已經完全由市場決定。利率浮動限制的設定原本是為了維護金融市場和銀行經營的安全,但在經濟已經歷高速發展、面臨轉型的轉折點時,繼續實行雙軌制、限制利率波動範圍將對市場資金的來源和自由流動構成阻礙。而央行決心在今年重啟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意味著雙軌制下的雙重利率決定機制最終將要趨同,我國利率有望全面實現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將帶來理財與存款、表內表外的趨同

利率雙軌制逐步趨同,理財利率下降,表內存款利率上升。在利率決定的雙軌制的作用下,多年來我國存款利率與市場利率之間一直存在較大差距,這一差距體現居民儲蓄在銀行體系中遭受的損失,加之隨後各種存款替代品的興起,銀行存款負債端面臨較大壓力。在此情況下銀行通過創造理財產品,間接地實現存款利率的提高以吸引居民存款,也因此銀行理財產品在最近幾年爆髮式增長。由於針對銀行理財的監管較弱,其投資路徑不夠明晰且存在剛性兌付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猛烈發展可能埋藏系統性風險的隱患。而推動利率市場化,放開存款利率,將有效引導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存款利率趨同,穩定銀行負債成本,遏制銀行存款增速下滑。

利率市場化目的在於使存貸款和貨幣市場利率趨同,表內表外趨同。雙軌制下存貸款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之間較大的差距,意味著銀行系統下和非銀市場的融資成本差異過大。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貸款利率市場化,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將進一步縮小存貸款與貨幣市場利率差,使銀行表內表外業務的利率趨同,從而將居民儲蓄有效引導至資本市場,使企業的融資成本得到緩解。

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近年來,我國在維護金融市場整體穩定的前提之下,逐步推動利率市場化,使得資源進行更有效配置,並充分激發金融機構的自由競爭和創新能力。總體而言,我國的利率市場化路徑大致為從放開同業拆借及銀行間回購利率,到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再到近年來加速推進的存款利率市場化,可以說我國已經處在利率市場化的最後階段。具體來看,自1996年至今的一些重要利率市場化改革事件如下:

1996年1月3日,啟動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同年6月1日,央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實現拆借雙方根據供求自行確定拆借利率;

1998年3月21日,央行放開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同年9月,放開政策性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利率,實現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全面放開;

2000年9月21日,央行改革我國外幣貸款利率,大額外幣存款(300萬美元及以上)的利率由交易雙方協商決定;

2004年1月1日,央行在此前已兩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第三次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同年10月,貸款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的幅度為基準利率的0.9倍;

2006年8月,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範圍至基準利率的0.85倍;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為支持災後重建,央行於當年10月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的自主定價權,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7倍;

2013年7月,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下限;同年10月,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實行;

2015年5月,在2014年和2015年3月將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1.1、1.2、1.3倍進一步上調為1.5倍;同年6月,推出大額存單業務;同年8月,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同年10月,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比照利率市場化進程,銀行的業務結構在該進程之下發生顯著變化。我們利用港股上市的14家內地銀行2006年至2017年的利潤表數據,通過觀察利息支出,亦即存款成本占營業收入比重,現我國在這一段時期內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對銀行的負債成本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上圖顯示,在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穩步進行的2006-2008年,全國主要大型銀行的存款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而2011年前後利率市場化進程稍有停滯,當年的利息成本發生激增;2012年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加速階段,商業銀行的存款成本比重立刻有大幅回落;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各大銀行又經歷了存款爭奪戰,相應的存款成本顯著上升。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確實在相當程度上對銀行的負債結構產生影響。

美國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下的轉型

美國作為較早且較成功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國家,其利率市場化進程及結果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和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與調整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美國在建立聯邦儲備體系之前,其完全自由的金融市場導致全國發生多次銀行危機,因此曾實行過嚴格的利率管制。20世紀60年代後,這種以「Q條例」為代表的利率管制面臨來自證券市場和貨幣調控機制等多方的挑戰,已經無法和當時經濟發展形勢相符。隨後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至1986年所有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

在美國利率市場化初期,自由競爭使得銀行業經歷猛烈的優勝劣汰,大批中小銀行倒閉。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銀行逐漸開始調整業務結構。其中,非利息收入佔比逐漸上升,從利率管制時期的20%以下,1979年的18.25%上升至2000年的43.11%,凈利息收入佔比則從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在自由競爭之下,美國銀行業的盈利非但沒有削弱,反而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培養出更強的創新能力,開拓出包括零售業務、小微企業信貸及一站式對公金融等新業務,有效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的流動與發展。

核心問題二:角度1,回表過程中負債結構調整

監管壓力下,表外資產回表過程要求相應負債回表。2016年以來在金融去槓桿的深入推進過程中,監管機構對加槓桿和引發資金空轉的銀行表外業務等進行了針對性的監管出擊,其中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廣義信貸考核範圍,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錶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從資產端看,監管機構壓縮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規模,要求銀行表外資產回表,在一定的資產負債率和風險準備要求下,資產端回表要求負債端的擴張。2017年11月公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要求提出規範資金池業務,資金募集與投向久期匹配,不能開展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資產包括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和權益類資產,其中其中非標產品佔比16%左右,約4.5萬億非標產品不符合期限匹配原則,存在顯著的回表需要。表外業務回表、資產端面臨壓力的情況下,需要負債端的增長以支持資產回表過程。

從負債端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將衝擊規模,銀行可能採取負債端措施避免資金流失。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提出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凈值化管理、打破剛兌,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公募化,對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低風險偏好人群而言,不再具有保本、剛兌性質的銀行理財產品吸引力必大打折扣,銀行面臨理產品資金流失的可能。為了避免資金外流失血,銀行將採取一定的措施重新吸引其回到銀行體系。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風險偏好極低的一部分,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後很可能繼續選擇銀行存款;對於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銀行將通過提高存款利率或大額可轉讓存單收益率等方式吸引該部分資金回到存款。

回表過程中負債端調整的可能。如前文所述,監管壓力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回表和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都給銀行的負債端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商業銀行面臨負債端的規模增長和結構調整需求。銀行負債端包括存款、以同業存單為主的應付債券、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存放、拆入資金、賣出贖回,加上銀行理財等構成了廣義負債,根據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銀行廣義負債端的調整可能存在以下四種情況:(1)風險偏好極低的一部分投資者資金不會流出銀行,只在銀行體系內部流轉,例如原先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回到存款;(2)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可能會權衡凈值化理財產品和存款的風險收益特徵,最終可能選擇繼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3)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可能權衡凈值化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最終可能選擇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4)銀行通過提高定期存款利率、大額可轉讓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從其他理財產品中吸引新的負債來源。

利率市場化為銀行負債端調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根據前文的分析,在監管壓力、表外業務回表、資管產品凈值化管理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面臨著不同的去向,商業銀行也可能採取相應措施吸引新的存款來源。在當前市場利率較高的背景下,貨幣基金及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銀行負債端面臨較大壓力。利率市場化深化推進,使得銀行能夠通過適當提高存款利率實現吸引負債的目的,為銀行表外業務回表、資產負債調整提高有利時機。

核心問題二:角度2,負債調整過程中銀行成本變化的測算

綜合考慮銀行表內負債和表外負債,廣義負債調整過程中,存款和銀行理財的「騰挪搬家」最為關鍵。銀行表內負債端中吸收存款項目是負債端佔比最大的部分, 2017年三季度A+H銀行股吸收存款規模為107.33萬億元,占表內負債的73.42%,此外佔比最大的依次為同業負債(13.11%)、應付債券(5.36%)、其他負債(3.92%)和向中央銀行借款(3.02%)。考慮2017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9.54萬億元,銀行理財規模應該是廣義負債佔比前三的負債品種。因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結構性變化對銀行廣義負債成本的影響最為關鍵。

假設2017年三季度A+H銀行股負債結構保持至今,並給出各類負債成本率,測算綜合成本率。根據2017年三季度某其他存款性公司總負債為244.2萬億元,匡算出所有A+H銀行股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為17.68萬億元(146.19*29.54/244.2),實際上上市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高於非上市銀行,此處假設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與銀行表內負債規模成正比。由此得到商業銀行各負債的規模佔比,並假設到這一負債結構保持到當前。同時,所有負債均以一年期相關利率代表其成本率,其中存款利率為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浮140%,即2.1%(1.5%*140%),1年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5%左右,向中央銀行借款成本率為1年期MLF利率3.3%,同業負債成本率為1年期銀行間拆借加權利率5%,應付債券成本率為1年期國有銀行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4%。在以上假設下,剔除其他負債,銀行負債綜合成本率為2.91%。

目前銀行負債端的結構,包括存款、同業負債、應付債券,向中央銀行借款的規模和利率水平,以及銀行理財的規模和收入水平,預測一下銀行理財回表過程中對綜合負債成本的影響。首先是利率市場化下,存款利率與向中央銀行借款利率靠近,同業負債、應付債券(主要是同業存單)向下靠近貨幣市場利率,這一部分是存量的價格調整帶來的成本變化,會有所抬升負債成本;對於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後,一部分銀行理財轉變為到存款(結構性存款、大額可轉讓存單等),負債成本有所降低;另一部分仍然為銀行理財,收益率預計下行,成本有所降低;還有一部分銀行理財可能流失走向基金等理財產品,不再成為銀行負債。

假設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利率水平回到當前水平,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和同業負債成本率均下行到貨幣市場利率Shibor的水平(4.5%),其他各項負債利率水平保持穩定。以上假設下,分三種情況進行敏感性分析:(1)銀行理財部分轉移至存款,無流失無新增;(2)流失10%銀行理財資金,無新增;(3)銀行理財資金無流失(部分轉移到存款),另外從其他存款替代品中吸引新增5%存款。在不同存款利率上浮倍數和銀行理財產品轉移為存款的比例下,測算銀行綜合成本的變化。結果可以發現,存款利率上浮倍數為150%時,以上情況均會使得銀行綜合成本的降低。隨著利率上浮倍數上漲,銀行綜合成本上行;銀行理財資金轉移比例越高,銀行綜合成本越低。

以上結果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使得銀行綜合成本繼續降低。首先,在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趨於統一,即存貸款利率有上行趨勢而貨幣市場利率有下行趨勢,在以上的估計和測算中,只考慮了存款基準利率上浮倍數提高,而沒有考慮貨幣市場利率(Shibor)的下行,如果將此納入考慮範圍,銀行的綜合成本將降低。其次,基於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貨幣市場利率趨於下行,同業存單(應付債券項目的主要內容)利率也將下行,納入考慮也會拉低銀行成本;此外,流動性環境好的背景下,同業負債和應付債券規模將降低,進一步拉低銀行綜合成本。

債市策略

我國本輪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存款基準利率上浮限制放鬆+市場利率適當回落」很可能是本輪利率市場化採取的組合。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的「並軌」,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趨同過程中,銀行負債端的調整和各項負債成本率的變化會造成銀行綜合成本的變化。在一定假設前提下,我們測算認為回表過程中銀行負債調整會降低銀行綜合成本率。就債市而言,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政策利率的對市場利率的引導越來越顯著,市場利率逐步趨同於政策利率,我們認為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將處於3.4%至3.6%的範圍內。

如果您有優質的、符合見聞調性的原創文章,歡迎以個人的名義投稿入駐華爾街見聞名家專欄。

投稿方式

[英雄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時務者為俊傑 的精彩文章:

8個月里孫宏斌給樂視帶來了什麼?
曾鳴:區塊鏈走向成熟的真正困難是什麼?

TAG:識時務者為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