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地勢引發的水政治博弈

因地勢引發的水政治博弈

中亞地形簡圖

中亞是亞歐大陸的腹心地帶,遠離大海,是典型的內陸地區,水資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間關係的敏感話題。

中亞地區的地勢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此形成的橫貫該地區的兩條主要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也是從東南往西北,流向鹹海。阿姆河和錫爾河,為中亞五國所共享,各國因水資源利用所引發的爭端,對地區的穩定安全有長遠而持久的負面影響。烏茲別克已故總統卡里莫夫(Islom Karimov,1938—2016)曾言,中亞各國對水資源的爭奪可能日益尖銳,不僅會引發嚴重對立,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一、水資源:不均衡分布

與人們的刻板印象不同,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總量並不少,淡水資源總蘊藏量在1萬億立方米以上,但主要以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等形式存在,開發難度很大。真正可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河水和湖水等地表水,其中以阿姆河和錫爾河最為重要。

由於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中亞地區的很多河流接近枯竭、湖泊面積急劇萎縮、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水體污染愈發嚴重,導致中亞五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800立方米/年,遠低於每人7342立方米/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不到每人3000立方米/年的缺水上限。

水資源總量不少,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很低,這就是中亞水資源狀況的基本面。導致這一切的,是中亞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既是空間上的,也是時間上的。而中亞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又集中體現在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條跨境河流上。

阿姆河是中亞水量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為430億立方米,鹹海的兩大水源之一,發源於興都庫什山東端拔海5000米處的冰川。阿姆河上游瓦赫基爾河位於阿富汗境內,自東向西流,與帕米爾河匯合後改稱瓦漢河,並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界河。此後,瓦漢河先北折再南回,繼續西流,自轉彎處起稱作噴赤河。噴赤河從右岸接納了源於吉爾吉斯斯坦的瓦赫什河後,開始稱阿姆河。

阿姆河沿阿富汗和塔吉克兩國邊境繼續西流,又依次經過阿富汗與烏茲別克、阿富汗與土庫曼兩國邊境,轉向西北入土庫曼境內圖蘭低地,沿克孜勒庫姆沙漠和卡拉庫姆沙漠之間的烏土兩國交界地帶蜿蜒穿行,於烏茲別克的木伊納克附近入鹹海。習慣上,人們將噴赤河與瓦赫什河交匯處作為阿姆河的起點,此處到鹹海南岸入海口全長1415公里。

阿姆河流經塔吉克、阿富汗、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等四國,其中塔吉克控制阿姆河總流量的80%以上,阿富汗為8%,烏茲別克為6%,土庫曼為3%。阿姆河每年有兩次汛期:一在春季4至5月積雪融化形成的第一次漲水;一在夏季6至7月冰川融水形成的第二次漲水,且夏季漲水大於春季。

錫爾河是為中亞最長的河流,總長度2212公里,但年徑流量小於阿姆河,為141億立方米。錫爾河源於天山山脈,流經圖蘭低地注入鹹海。錫爾河上游由兩條河匯成:北支納倫河源於天山山脈南脈北麓的吉爾吉斯斯坦東部,自東向西橫穿吉爾吉斯斯坦流入費爾干納盆地;南支卡拉河源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費爾干納山西南麓,流入費爾干納盆地,與納倫河匯合後始稱錫爾河。

錫爾河流經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等四國,其中吉爾吉斯斯坦控制錫爾河總流量的74%,哈薩克為12%,烏茲別克為11%,塔吉克為3%。錫爾河每年一次汛期,4月至9月水位較高。

由上不難發現,中亞地表水資源分布「貧富差距」頗大。該地區主要水源位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境內,作為阿姆河上游的塔吉克和錫爾河上游的吉爾吉斯斯坦,分別擁有中亞地表水資源的43. 4%和25. 1% ,總計佔有整個中亞地區水資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僅在塔吉克境內就集中了中亞地區55. 49%的水流量以及60%以上的冰川。相形之下,處於下游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三國地表水資源的總和則不到中亞地區的三分之一。

以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評估,塔吉克為11171立方米/年,居中亞之首;吉爾吉斯斯坦次之,為10394立方米/年;哈薩克為4484立方米/年。而在盛產石油的土庫曼,向來有「水比油貴」之說,該國每年人均用水量僅為217立方米/年;其鄰國烏茲別克則為702立方米/年。土烏兩國均屬典型的貧水國家。

二、水危機:上下游之爭

中亞水資源擁有量的大格局是:東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的上游高,下游低;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高,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低。

有趣的是,中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卻與擁有量成負相關關係:處於阿姆河和錫爾河上游的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合計水資源使用量佔比為18%;而下游國家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的佔比分別為52%、20%和10%。有水和用水之間的空間錯位,使中亞地區的水危機不可避免地從自然地理問題轉化為政治經濟問題,甚至軍事問題。而誘發這種轉化的,是蘇聯的解體。

蘇聯時期,莫斯科中央政府對中亞發展的統籌安排是,阿姆河和錫爾河上游的兩個加盟共和國重點建設各類水利設施,下游的三個加盟共和國則重點發展灌溉農業和工業。由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以山地為主,農業發展潛力不大,加之境內缺乏油氣和煤炭資源,中央政府對它們採取了能源互換和補償政策。

具體而言:秋冬季節,塔吉兩國的水電站不用於發電而進行蓄水,為來年夏季農作物生長期下游國家農田灌溉做準備。作為補償,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三國向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提供電力、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用於兩國冬季火電廠發電,而上游水電站夏季泄水附帶產生的富餘電能併入中亞電網。

由此,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的大型水利設施與中亞統一電力系統相連,這樣就使能源富足但缺水的下游加盟共和國與水資源富足但缺乏能源的上游加盟共和國之間實現優勢互補,確保全局利益。

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各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國家,原本的能源互換機制隨之瓦解。鑒於國際能源價格不斷攀升,下游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開始要求上游國家按照國際市場價格購買電力、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但同時又希望繼續按照蘇聯時期的水資源分配比例使用跨境水源。上游兩個國家能源匱乏,獨立後經濟長期陷入困境,支付能力有限。兩國一旦發生拖延支付的情況,下游國家便立即減少或者中斷能源供應。上游國家為了彌補國內電力需求的缺口,秋冬季節不得不加大放水量用於發電,這導致下游國家春夏季用於灌溉的水源嚴重不足。

這種「你停我電,我斷你水」的相互傷害模式,使得上下游國家之間的水資源矛盾不斷加深,逐步演化為難以調和的政治危機。

概而言之,蘇聯時期的能源互換機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超然仲裁者」的中央政府用指令對中亞各地區的資源進行調配。一如哈薩克政治學家拉索爾·朱馬利所言:「此前,潛在的能源糾紛也存在,但莫斯科會出面解決。」(引自《中亞水電困局》,作者蔣林,載《看世界》雜誌2016年第22期)而如今,所有中亞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不是缺水就是缺少能源。

蘇聯解體以來,中亞五國曾多次舉行高層會議,組建管理和協調水資源問題的各種國際機構,簽署了多項多邊協議,以求解決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但現實情況是,每個國家都將本國利益放在優先地位,在考慮本國利益時,不惜犧牲別國利益。這導致在水資源分配和合作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績極其有限,很多協議僅停留於書面。近年來,上游和下游國家一直進行著水資源的爭奪,不乏訴諸武力的案例。水危機以及因水而起的爭端正在影響著中亞地區的安全環境,成為中亞地區僅次於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不穩定因素。

三、兩個案例:被榨乾的鹹海和停停建建的羅貢水電站

蘇聯時期,中央政府以能源互換機制解決了水資源在中亞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看得見的手」可以成功消除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矛盾。而人對自身能力的確認有不斷膨脹的傾向,中央政府既然可以憑主觀意志解決各加盟共和國之間(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勢必嘗試著將之運用於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

蘇聯時期,中亞水資源乃至生態地貌的改造一直在「人定勝天」的律令下執行,中央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始終在篡改著中亞的自然編碼。而在蘇聯解體之後,人憑主觀意志改造自然的行為模式,被中亞五國繼承下來。並且,由於五國均要維護各自的利益,人對水資源無序性、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與蘇聯時期別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下是兩個糟糕的案例:

(一)被榨乾的鹹海

鹹海,位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交界處克孜勒庫姆沙漠中的鹹水湖,原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泊。曾經,中亞地區兩條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鹹海,維持了鹹海水量的穩定。在全盛時代,鹹海總面積為6.6萬平方公里,這幾乎相當於整個斯里蘭卡的國土面積。當時,鹹海曾經有發達的漁業,沿岸的從業者超過4萬人,捕撈量占前蘇聯總捕魚量的六分之一。

但蘇聯成立後,政府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將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分流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中,從而將該地區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上世紀4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改造計劃」,就是在該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導入牧草輪作,並在半乾旱地區修建灌溉設施。「自然改造計劃」的推行,滋養了作物,卻分走了大量河水,鹹海水域的進出平衡被打破,開始衰減。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蘇聯政府將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組合成中亞經濟區,同臨近的哈薩克經濟區共同發展以棉花、穀物為主的種植業。這一規劃促使蘇聯政府在該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以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塔什薩卡引水渠為代表的引水工程紛紛在中亞大地上出現。這些巨大的水利設施,將烏茲別克的「渴望草原」以及卡拉庫姆沙漠從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面積達30餘萬公頃的棉糧生產基地。

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鹹海周邊的環境問題也愈發惡化。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使中亞地區水資源浪費嚴重,很多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被層層盤剝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鹹海的海岸線也不斷後撤。1987年,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了陸地。1991年後,各國變本加厲分流河水,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現斷流,更加劇了鹹海的消退。

今天,鹹海的面積僅有1960年的10%,水量減少近85%,昔日興旺的捕漁業已幾乎消失殆盡。流向鹹海的阿姆河與錫爾河,已經不是直接注入鹹海,而是歇止於離鹹海很遠的地方。鹹海已被榨乾,預計到2020年,鹹海將完全乾涸

(二)停停建建的羅貢水電站

塔吉克水力資源豐富,但缺乏石油、天然氣、煤等燃料資源,為了滿足國內電力需求,必須進口電力或進口天然氣等發電燃料。塔吉克常因電力短缺而停電,冬季不得不在全國範圍內限電,首都杜尚別每天供電三至四個小時,很多偏遠農村幾乎整個冬天都沒有電。塔吉克政府認為,只有修建大型水電站,保證有足夠的水量發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能源穩定供應問題,並最終避免受制於人。

羅貢水電站的修建,就是該國電力供應窘境下的必然結果。該水電站位於跨境河流阿姆河支流瓦赫什河上游,大壩高335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壩。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有6台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60萬千瓦,年發電量130億千瓦時,工程總造價近60億美元。其實,羅貢水電站動工的時間很早,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建設,後因蘇聯解體和塔吉克內戰而長期擱置。2008年,塔吉克政府決定依靠本國力量重啟羅貢水電站項目。為此,2010年初政府發行羅貢水電站股票,號召全民購買。

可對於羅貢水電站項目,位於阿姆河下游的烏茲別克政府卻堅決反對。烏是典型的農業國,灌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相當大。烏茲別克是中亞用水大戶,用水總量佔中亞的一半以上。羅貢水電站水電站蓄水量大,截流時間長,水量控制能力強,必然會使下游國家的用水量減少,而缺水對於烏來說意味著真正的生態和糧食災難

出於以上考慮,烏竭力阻止塔的羅貢水電站計劃。自2010年初開始,烏利用塔在交通和能源方面對自己的依賴,對塔實施交通封鎖,扣押前往塔裝有羅貢水電站建築材料的火車以及其他物資。並利用天然氣作為武器,動輒以斷氣威脅塔,致使塔最大企業塔吉克鋁廠和水泥廠等因缺乏燃料而停產數日。

兩國在羅貢水電站問題上的態度兩國不可調,在致使兩國經貿聯繫逐漸減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兩國間的政治關係。2012年9月,在烏塔兩國因羅貢水電站問題矛盾最為激化時,烏時任總統卡里莫夫借訪問哈薩克的機會,對羅貢水電站計劃發出嚴重警告,宣稱不排除對塔動用軍事手段的可能。

四、結語:不容樂觀的未來

中亞水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跨國性的特點。這不是短期內靠單個國家所能解決的。中亞各國也認識到,只有流域內國家協調行動才能有效地處理日益嚴重的水危機和水爭端。然而,中亞各國在水資源領域的合作前景卻不容樂觀。不誇張地說,中亞水資源狀況會進一步惡化,水的短缺會使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處於一種經常性的緊張狀態。

此判斷基於以下三點理由。

其一,人口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亞地區的人口將增加到6000萬,到2050年人口將增至1億。與此同時,冰川減少、植被破壞和浪費造成水資源總量會進一步下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還將大幅降低。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水,構成了未來中亞水資源的大背景。

其二,生態惡化。過去近一個世紀掠奪性開發,對中亞地區的生態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殺蟲劑、重金屬和碳氫化合物等污染物令中亞地表水的富營養化嚴重。以阿姆河為例,目前排入該河的污水已佔到其流量的35%,在下游的烏茲別克這個比例甚至更高。生態惡化意味著,原本就匱乏的水資源,能為人利用的則更少。

其三,可望而不可及的一體化。徹底解決中亞的水危機,需要各國的合作。但中亞國家自獨立以來,多從本國利益出發,以遏制潛在對手、犧牲他國利益來實現自身的安全,外交政策多含有較強的民族主義傾向,具有排他性。

中亞一體化,是美好的願景,但一體化的實踐舉步維艱。回顧過往,真正能將中亞納入一盤大棋的是蘇聯時代,而那個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方劍喬代表:借鑒印度韓國醫療旅遊經驗,挖掘中醫旅遊資源
英國調查人員進入「劍橋分析」辦公處搜查,巴西也開始了調查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