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焦慮

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焦慮

?「中國人比以前愛學習了」,這是近兩年來周圍朋友常常會提到的一句話。比如,我們的書店比以前多了、看書的人比以前多了、城市中的文化沙龍比以前多了、就連機場中的書店也成為所有機場里服務行業最掙錢的項目。但反觀這個現象,為什麼只是這短短兩年多時間,我們就從「文化荒漠」轉變成「文化綠洲」了呢?這源於當今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太「焦慮」了。

一、用」知識「撫平焦慮

2016年是知識轉變成買賣的元年,正是在那一年網路開始有了收費的知識課程,無論是大V、領域專家還是公知都在開網課,」198一年教你月賺50萬」、」30天甩掉20斤「、」5分鐘了解西方繪畫「等等。五花八門的收費課程讓本已經信息爆棚的時代越來越」充血「,好多年輕人正是抱著授課者的權威,以及速成的效果,趨之若鶩的報名了各種課程,彷彿擁有課程就已經擁有了改變,而這些授課的大腕賺的合不攏嘴,繼續通過收集知識、輕微的改動、把最淺薄的知識化成最深奧的內容,繼續賣課賺人氣,甚至還出現推薦一人減免學費的「傳銷策略。除了買網課之外,買書也成了年輕人用「知識」撫平焦慮的辦法,「成功學」、「心理學」、「藝術」、「養生」,只要和生活相關的內容就買,但事實看來買到的新書最後的命運差不多是翻幾頁,拍個照發個朋友圈,然後就被永久的放在書架或是床頭。另外,逛書店不難發現好多人不是在買書、看書,而是在自拍、喝咖啡、談情說愛,書店更像是一個綜合性的「娛樂場所」,讓人們用高雅的姿態,打發自己無聊的時間。所以,帶著「功利心」的年輕人渴望獲取最快的知識來達到改變自己、改變現狀的目的。

?現在的書店越做越漂亮,書的封面越來越新穎,但有用的價值越是很少

?二、知識是解藥還是賺錢的工具

從機場書店到「新華書店」再到「誠品書店」,每一個級別的書店如今都在賣相同的圖書,那就是暢銷書。什麼書最暢銷?年輕人需要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書?快速解決問題的。例如,剛畢業的大學生想要創業,要看成功學的書,什麼《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FBI心理分析術》等等,還要附加1個T的「馬雲演講」;剛步入職場的小白,需要看人際關係、心理學的書,什麼《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全世界最權威的88個心理學定律》等等,讓小白瞬間裝備升級,職場打怪;而那些想要提升自己文化修養的中年油膩,則會選非專業的藝術讀本,以此提升藝術底蘊,例如《八卦藝術史》、《小顧聊繪畫》等等。

正是各種人的需求,知識成商品變得有地放矢,年輕人因焦慮買回了一堆知識,卻發現看完了三本書,自己的現狀還是沒改變,聽完了一個系列的課程還是沒搞懂什麼是」槓桿經濟「。這不得不讓人深思,知識到底能否解決我們的困惑還是成為了新的圈錢手段,難道以後需要在課程或書面上標註」保健品不能治癒疾病「的標識嗎?

用誇張的標題、最迫切的需求以及速效的承諾,暢銷書讓我們常常迷失在知識的海洋之中

?三、讀書是自己的事和他人無關

古人的教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看似晦澀的話語在今天終於實現了,好多人通過知識掙到了錢,參透了」黃金屋「的道理,而大部分人還在書里找著自己的」顏如玉「。其實,今天的中國人的確要比20年前更愛看書了,但這種現象應該看作一個假象,一方面愛知識是因為有」功利心「,另一方面,愛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看到別人再做自己不能掉隊的心態。比如,前幾年我們常常歌頌歐洲人在地鐵里看書,諷刺中國人在地鐵里玩手機,但事實上去過歐洲的朋友都知道地鐵里信號一點都不好,玩什麼手機啊。而且,近年來許多調查發現很多西方人也看不進去書了,即便名著的內容很深刻,但是」臉書「、」推特「的快速、量超多的」知識套餐」更能吸引大眾的胃口。此外,今天我們很多人買書是因為某位大咖的推薦「書單」。「書單」看似一種文化關懷,能夠與大咖分享知識是一件多美的事啊,殊不知這份書單有幾本是大咖看過的、有幾本是大咖好朋友寫的、而又有幾本是大咖合作的出版社發行的,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啊,獲取知識無需功利心、也無需仿效,喜歡什麼就學什麼,看自己愛看的才是真正的「書單」。

「赫敏」丟書後,書變成了炫耀的時尚而非知識傳遞

最近在看《南渡北歸》,深深的被民國時代那些知識精英搶救國家文化資源、保護國家教育事業做出的壯舉所感動到。在書裡面,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是抱著崇敬、單純的心態去學習、研究、讀書。他們也有焦慮,但他們把知識變成對抗焦慮的「武器」,而非用快速的「知識藥片」去解救自己沒有得病卻發虛的身體。顯然,做一個自由的讀書人是很快樂的!

the end

歡迎大家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灝好說 的精彩文章:

時尚圈那些經典的「紅藍大戰」

TAG:灝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