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麻手術後,孩子怎麼跟變了個人似的?-和大家談談兒童全身麻醉後的不良行為

全麻手術後,孩子怎麼跟變了個人似的?-和大家談談兒童全身麻醉後的不良行為

朋友小李的孩子歡歡,今年3歲了,平時非常乖巧,簡直神童一般的存在,三歲就能背遍唐詩三百首,不過性格稍稍內向。上周因為疝氣接受了全麻手術,最近一周以來,小李發現歡歡脾氣變得特別暴躁,而且晚上開始尿床,和手術前相比,跟變了個人似的。小李懷疑歡歡近一周脾氣秉性的改變是不是跟這次全麻有關呢?

其實歡歡最近性格的改變以及尿床次數的增加,我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術後不良行為的改變。醫學上將圍手術期術前病房護理、手術及麻醉因素、術後病房護理等應激的交互作用可能會造成患兒術後發生行為學方面的負性改變定義為全身麻醉術後的不良行為,可表現為術後廣泛的焦慮、夜間噩夢、遺尿、無故的發脾氣等。

研究報道患兒術後第 1 天不良行為的發生率在 24%~80%,術後兩周不良行為的發生率為 30%。有一小部分人持續 1 年甚至更久,影響患兒情感和認知的發育。

?可能造成術後不良行為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

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年齡越小,男孩,內向性格,父母術前術後過度焦慮都可能成為術後不良行為的高危因素。同時,還有研究顯示,全身麻醉藥物以及手術本身造成的應激,也可能導致術後不良行為的改變。有趣的是,有些研究發現泌尿生殖系統的外科手術造成的術後不良行為的發生率遠高於耳鼻喉手術的發生率,這可能與術後疼痛相關。

?術後不良行為的機制是什麼?

術後不良行為的相關機制至今未明,科學家們推測與全身麻醉藥物致發育期大腦神經退行性改變、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神經炎症反應以及術後的疼痛反應相關。

?術後不良行為有哪些治療方法?

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效治療術後不良行為的特效藥物或手段,只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發生術後不良行為的改變。麻醉醫生可以通過藥物干預的方法,如咪達唑侖、右美托咪定減少術前寶寶們的焦慮;在麻醉誘導期,推薦父母陪伴;儘可能的在全身麻醉中複合神經阻滯技術,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通過BIS(腦電雙頻指數),圍術期神經影像技術,監測大腦的麻醉及灌注狀態,提前預警不良事件的發生等。

術後不良行為關鍵在於麻醉醫生、外科醫生、護士以及家長朋友們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儘可能的減少對患兒情感和認知的發育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減少不良行為改變的發生!

麻醉醫生張立民公眾號致力於麻醉科普、前沿介紹,以及生活雜談,歡迎大家閱讀!

張立民,醫學博士

滄州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日本岡山大學O-NECUS交換生

笹川醫學獎日本臨床修鍊醫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醉醫生張立民 的精彩文章:

TAG:麻醉醫生張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