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張一山:從「劉星」到「賤人余」,顏值未必是正義

張一山:從「劉星」到「賤人余」,顏值未必是正義

前幾天,90後老幹部張一山和他的兩個「冤家」楊紫和周冬雨一起上了熱搜榜。

原因是在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為自己的蠟像揭幕的時候,有記者問他,是想自己的蠟像挨著周冬雨還是楊紫。

張一山大概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個坑,腦子飛速運轉,在這道送命題之下尋得了一線生機——

可後來大概還是沒忍住皮一下的衝動,說「我覺得她倆還是離我遠一點兒好」,因為「太吵了」。

這忽高忽低的求生欲,真是讓人琢磨不透啊。

之前有個採訪被問到如果去孤島上會帶楊紫還是周冬雨的時候,張一山是這麼說的——都不想帶!

雖然最後還是以「老交情」為由選擇了楊紫,但皮這一下大概是很開心了。

而我更想說的是,在這個不少人都在沒有熱點自己創造熱點也要上熱搜的時代里,這樣的張一山可以算是一股清流了。

今天就來聊聊,一個被稱作「老戲骨」、「老幹部」,被說「老派」的90後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出名要趁早?

90後這一撥男演員里,張一山的長相算不上帥的,他更狠,說自己「長得挺難看的」。

我記得有個採訪里說,他們在正式採訪之前囑咐張一山的工作人員給他捯飭捯飭,結果他穿著皺皺巴巴的運動服就來了,問他要不要去換個衣服,拍出照片來好看,他只戴了個帽子就開始了,因為外表並不是他在意的東西。

他演戲,也少有那種偶像式的演法,演的多是痞氣中帶著義氣,義氣裡帶著煙火氣的角色,是演起來絕不會分心去考慮自己在鏡頭裡帥不帥的那一種人。

在偶像化的、流量變現的時代里,也難得真的有人像他這樣,年紀輕輕,說了「想當演員,不想當明星」,就真的在行動里恪守著,用一部部戲,一個個角色證明,他是真的看重自己作為演員的這份履歷的。

第一次經歷「家喻戶曉式」成名的時候,張一山才十幾歲,在上初中,《家有兒女》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後來幾年的時間裡,不同的電視台輪番播這部戲,他小小年紀,就要學著克制自己天性里的東西,「要規範自己的言行,不敢特別放肆地像同齡的小孩一樣追跑打鬧」,學著用「公眾人物」的標準要求自己。去麥當勞,都要找個角落的位置,讓爸爸擋住自己,才能安心地吃完一頓飯。

直到很久以後,還有人叫住他,說「劉星,給我簽個名!」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可是好像也有不少人樂於見證「傷仲永」的故事。所以當劉星的風頭漸漸過去,不少人盯上了張一山,於是各類盤點童星混得怎麼樣的帖子層出不窮,那些下定論說童星過得都不怎麼樣的文章里,張一山也往往會成為其中重要的例證。

其實那段時間,張一山也出演了一些作品,《生於80後》、《尋找成龍》、《不想長大》,可都沒能激起什麼水花。

《尋找成龍》海報

也許代表作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光環也是桎梏,它發出耀眼的光,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你,而它光環下的影子,也足以蓋住你後來的很多努力。

他倒是不太在意,曾把光環戴在頭上過的人,或許更明白那光環對己對人的意義,少年成名的經歷倒像是一次人生的預演,讓他真切地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樣的生活,他真的不想要。


為年輕時吹過的牛逼奮鬥終生

那時他年齡雖小,心態卻成熟地很早,被人認識、喜歡的欣喜和被人議論、遺忘的落寞好像都沒能長時間地影響到他。

倒是因為演《家有兒女》而生出的對表演這個行業的熱愛一直沒變,也沒因為那些附加的東西而受到影響,他在高考前不再拍戲,專心備考,在志願里只填報了「北京電影學院」一個學校,他沒給自己留什麼退路,打定主意背水一戰。

好在付出的努力沒白費,他如願考上了這所理想中的大學。

那是他十分珍惜一段日子,四年的時間,他幾乎沒接戲。

他說那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那裡沒有人把他當成一個明星,他不再需要窩起來躲著人群吃飯,每個人都是以一個「我們即將要在一起生活四年的態度」去接納他,和他相處。

畢業的時候他發了一條微博,曬了自己的畢業照,重發了上大學第一天微博里發過的那句話——

為年輕時吹過的牛逼而奮鬥終生。

如果說18歲以前,他的夢想是考上北京電影學院,那麼18歲以後,他的願望該是做一個好演員。


從「劉星」到「賤人余」

畢業之後,找上他的戲並不多,他演了幾部「大家不怎麼知道的戲」,那時候很多人說張一山不演戲了,或者張一山演不了戲了,關於童星的討論沒有停止,但他坦言這對他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從來都不是一個有很大慾望的人,他不喜歡因為希望過大卻失敗而導致的失望,而是堅信「保持一顆平靜安逸的心,但一定要努力做喜歡的事兒,得到的回報一定會給你驚喜。」

在24歲本命年的那一年,他等到了他的驚喜。這一年,他從「劉星」變成了「賤人余」。

起初他並不是導演張睿的第一人選,可導演見了幾個人,總感覺不對,直到看到了「沒怎麼捯飭」的張一山。

他是真喜歡這戲,條件還沒談就去演了,經紀人張山曾經在微博上曬過一張照片,照片里張一山對著劇本苦讀,劇本的空隙里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習慣,隨手記錄下自己的想法。而且因為大多劇組並不是按順序拍攝劇本的,他選擇用這種方式來確保劇中人物情緒的連貫。

在演戲上,他始終沒有忘記小時候拍《家有兒女》時宋丹丹言傳身教給他的東西,打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知道演戲要真實,他在很多採訪中提到過,他很感謝「丹丹阿姨」給他的「開竅式的引導和影響」,直到現在,他還會時不時想起宋丹丹處理角色的方式。

為求真實,他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演繹中,「根據人物的命運來進行創作」,裡面有很多需要情緒爆發的戲,他演得過癮,觀眾也看得過癮,有場戲裡他要演中槍後的狀態,因為過於投入,血壓升高,眼前的人變成了「一道一道」的白光,暈倒在了鏡頭之下。

餘罪被罰做俯卧撐那場戲,為了讓汗水浸透面前的紙,他生嚼辣椒,拍戲的時候,張一山沒含糊,真的把辣椒塞進嘴裡。

有場戲餘罪要從三四樓高的地方跳下來,張一山的後背和肩膀被威壓勒出深深的紅印,仍然堅持不用替身。

我記得看到過一個人對張一山的評價,大概是看了一部張一山出演的評價不太好的戲,但他說張一山努力到讓他可以原諒他。


對過程拼盡全力,對結果順其自然

他信仰努力。

相信不求結果的努力會帶來應得的回報,如果在拼盡全力之後仍然無果,才會「認了」。

所以他玩兒了命地拍《餘罪》,倒也不是一開始就指著他翻身,指著它能撕掉貼在他身上多年的童星標籤,況且他原本也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覺得這個戲「有意思」,而且這是他熱愛的職業。

他那時除了「長殘」之外沒什麼人氣,劇在播之前的關注度也不高,播前發的宣傳微博,轉發量只有可憐的一百幾十條。

《餘罪》在上線三天之後播放量就破了億,就算是對數字沒什麼概念的張一山,也覺察到它火了。連影視城外的餐館老闆見了他都會問上一句,下一季什麼時候開始拍?

他因為這個得到了短暫的欣喜和幸福感,但很快又平靜下來。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戲和綜藝找上門來,也有人開始叫他「老公」了,有主持人問他,會不會覺得很得意?

他答得平靜,說他的「幸福點不在這兒」。

他從小在新街口的大四條衚衕長大,和小夥伴們一起打打鬧鬧,現在他仍然和父母一起住在回遷房裡,不拍戲的時候就回家陪父母,那是他的幸福。

他真實,把私人的生活看的很重要,不想被打擾,有次採訪里被問到大學有沒有談戀愛,他說就算有喜歡的女孩子,也會用理性克制住,因為他不想被拍到,被人說來說去,他「不喜歡那樣的生活」。不拍戲的時候他喜歡在私密的衚衕里光著膀子閑逛,和朋友們在一起,那是他的幸福。

可身處這個圈子,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他也被拍到過幾次,有過一些負面的評價,有主持人問他會不會覺得覺得困擾,他倒看得很清楚——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如果什麼都讓你得到,對別人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當然會有很多不便的東西,但和我喜歡的職業比起來那也不算什麼。」

他也知道,在這個圈子成功,需要天分、需要運氣、需要機會,可那些都是不可控的東西,所以他自己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去做好自己,這樣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才有可能抓住它。

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職業,也是他的幸福。

而他也相信,就算他因為自身的性格有很多與這個圈子格格不入的地方,如果他把演員這個職業干好,如果他「真的有本事」,就算「再怎麼說實話,再怎麼被人討論、指指點點」,也會有戲拍,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做。

這是他深信不疑的邏輯。

儘管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會有一些看似不符合這個邏輯的情況出現,但希望他能始終堅守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市場和觀眾不要讓他失望。

也希望秉持「對過程拼盡全力,對結果順其自然」這個原則的張一山,為自己吹過的牛逼奮鬥終生,做一輩子的我們的演員。

PS:本來就想打開《柒個我》截個圖,結果看到停不下來?有毒。

插圖|圖片來自網路 ,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聯繫我們。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周三晚偶遇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於《魯豫有約》。

黃曉明做客《魯豫有約一日行》玩偶牆顯童心 喝酒擼串接地氣
男朋友「求生欲」等級測試,內含多道送命題

TAG:魯豫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