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遠征軍的精神——一個抗戰老兵眼中的劉放吾將軍和仁安羌大捷

中國遠征軍的精神——一個抗戰老兵眼中的劉放吾將軍和仁安羌大捷

全文共3812字 | 閱讀需要8分鐘

編者按:四月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百花齊放、鶯歌燕舞。然而時光倒回到七八十年前,抗戰中的四月硝煙瀰漫,壓在中國人心頭不是春天的美麗而是戰爭的陰霾。80年前,1938年4月22日台兒庄戰役/禹王山保衛戰打響;76年前,1942年4月20日中國遠征軍取得仁安羌大捷。戰爭的記憶從未走遠,近日建川博物館召開第三屆劉放吾將軍抗日事迹研討會,又一次讓人們走近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今天寧靜美好的春天凝聚著當年每一個抗戰志士的鮮血,我們必當銘記於心!

這位抗戰老兵是張家界人,叫滕周權。2015年,他作為該市唯一一名抗戰老兵,受邀參加抗戰勝利日閱兵。70多年前,他是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總指揮部直屬戰車部隊的一名普通士兵。在蘭姆伽經過美軍安排的集中訓練後,他被定為射手,開赴緬北戰場,先後在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臘戍等地作戰,緬甸戰事結束回國後,又馬不停蹄地支援廣西抗戰。

近幾年來,為了寫作一部關於遠征軍的長篇小說,我長期跟蹤這位抗戰老兵。他給我講述了一些遠征軍戰將和戰例,有教官講解的,有親身參加的,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劉放吾將軍和仁安羌戰役,現將有關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1

老兵眼中的劉團長

滕周權說:「在軍政部工作時,我看到過對劉團長的嘉獎令。」

滕周權在憲兵十一團當了近三年的憲兵後,曾在軍政部當了大半年司書。那年春節值班,他整理一摞嘉獎令,查閱到劉放吾團長曾獲得六等雲麾勳章。他了解到,劉團長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湖南桂陽人。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從那一刻起,渴望抗戰救國的他,就把這位湖南老鄉奉為楷模。

1933年劉放吾與夫人柳振如合影

後來,滕周權考入駐印軍教導一團,駐地在重慶鴛鴦橋。報到當天,滕周權同戰友羅和睦一見如故,談得甚為投機。他們談到曾國藩和湘軍時,說起了劉團長。羅和睦說,遠征軍第113團團長劉放吾,就是沿用曾國藩治湘軍的方式訓練隊伍的,他訓練出的士兵作戰勇猛,意志堅強,所以打出了仁安羌大捷這樣的優秀戰績。

「雖然劉放吾團長是個硬漢子,但也是個俠骨柔腸之人。」滕周權說。

有一天,出國遠征小分隊乘車在瀘州境內向昆明開進。在車上,他們談到了生死這一命題,戰友羅和睦提到了劉團長的個性。

他說:「你們一席話,又讓我想起大名鼎鼎的劉團長了。仁安羌戰役後,劉放吾率領113團奉命掩護英軍及杜聿明部隊撤退。這天,部隊完成任務來到江邊。各位知道嗎?對岸就是印度,過江就安全了。他面對滔滔江水,吟誦了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滕周權當時聽了,覺得有些不吉利,忙補充說:「劉放吾乃是鐵血男人,對戰爭的殘酷也很無奈。但是……但是,我們……我們這一車人,一個不落,都要活著回來!」但羅和睦的話,讓滕周權更全面地認識了劉團長。

「劉團長是一名幹練的軍人,這是英國軍人告訴我的。」滕周權說,「這名軍人非常佩服劉團長,原因是在仁安羌戰鬥中,中國軍隊向日軍發起攻擊,槍炮聲四起,日軍咆哮著沖了上來。劉團長在那樣的槍林彈雨中面無懼色,看著英軍軍官露齒而笑——只有優秀幹練的軍人才有如此高的素質。」

2

老兵眼中的仁安羌戰役

早在軍政部工作期間,滕周權就通過閱讀報紙、公文,了解了113團團長劉放吾率部在仁安羌作戰解救英緬軍之圍的經過。滕周權對最激烈的那一天戰鬥尤其印象深刻。劉偉民先生的文章《壯哉,仁安羌大捷》中,對這一戰鬥進行了精確描述:

(1942年4月)19日凌晨,劉放吾團長指揮全團趁黑渡過平牆河,撲向日軍陣地,此時的戰鬥較之18日更為激烈,113團士兵與日軍短兵相接,憑藉平常精良的訓練與日軍展開廝殺,將生死置之度外。

日軍多年來與中國軍隊作戰幾乎都是採取進攻態勢,充滿驕兵心態。日軍第33師團自仙台編成離開日本後,從中國內地、東南亞一路橫掃過來沒有打過敗仗,從來沒遇到敢這樣主動向他們發起進攻且戰鬥力十足的中國軍隊,本占兵力優勢的日軍竟被打懵了頭。

但日軍畢竟訓練有素,其指揮官迅速調集兵力增援,拚命將113團阻截在平牆河南岸,距離最後一道封鎖線敦貢村約1英里的陣地,使得113團對南岸陣地的爭奪難度超過預期。

從早上8點到午後1點,兩軍頂著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酷熱對平牆河南岸制高點501高地展開數次拉鋸,每次陣地丟失,日軍即以大隊飛機和火炮向113團猛烈轟炸和炮擊,日軍側面包抄的增援部隊在戰機大炮掩護下也全線向陣地反撲,隨著戰事延展,日軍兵力不斷投入到南岸501一線,兩軍繼續展開白刃肉搏,在501高地及周邊數座小山頭間反覆衝殺,戰鬥趨於白熱化。

仁安羌大捷資料圖

滕周權雖然當時沒有看到這樣的描述,但通過閱讀報紙、公文等材料,再加上與朋友們交流時,大家對劉將軍光輝事迹的口耳相傳,滕周權覺得在他眼前展開了一幅人生真正的畫卷,這就是投身抗日洪流。他決心一有機會,就離開軍政部,學習浴血奮戰的113團的英雄們,馳騁疆場,殺敵報國。

滕周權說:「在國內教導團駐地,在印度蘭姆伽訓練中心,教官都給我們詳細講解過這個戰例。」

一天晚上,教導團三個營集中,進行了政治學習。政治課上,教官花了一個小時,娓娓講述了劉團長打敗近萬日軍營救七千英軍的整個過程,課後,還發了一個克複仁安羌戰報。時過境遷,這則戰報無從查考,但戰鬥的空前激烈,還是可以從劉放吾將軍的作戰回憶一窺端倪:

當時我們面對的是戰鬥力很強、配備也很精良的日軍第33師團……他們不但有戰車和大炮,還有一隊飛機。18日凌晨,我的部隊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的掩護下,向賓河北岸的日軍採取兩翼包圍態勢,開始攻擊。這樣一來,敵軍包圍了英軍,我軍包圍了日軍,日軍腹背受敵,形勢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備,負隅頑抗,同時以巨炮及飛機向我軍陣地猛烈轟射。我軍以昂揚戰志,必勝信念以及熾熱活力,除施以兩面夾擊外,並向敵正面反覆衝殺,直到午後4時,敵軍傷亡慘重,放棄陣地,紛紛涉水逃竄。

事實證明,課堂講授加課外複習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滕周權因為受到了深入骨髓的影響,曾在晚上做了一個特別的夢。

夢中來到一個遙遠的國度,那裡山高林密,荒無人煙,他和戰友們駕駛戰車,向前線隆隆開進,突然,一條大河橫亘在眼前,通行的橋樑被敵人炸毀,河對岸的敵人正在向這邊瘋狂開炮射擊。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滕周權發動戰車,向對岸猛衝過去,戰車竟飛越了寬寬的河面,像飛機一樣穩穩降落在敵人陣地上,敵人被嚇得呆若木雞,滕周權很淡定地發射炮彈點名,陣地上瞬間屍橫遍野。滕周權用餘光觀察,發現弟兄們也越河來到了身邊,炮火更加猛烈,敵人很快被消滅了。

滕周權從迷糊中醒來,發現被子滾落到床下面去了,製造的響動驚擾了同室所有學員。

第二天是周末,滕周權向羅和睦提議出去走走,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又邀另一個戰友陳安道同行,陳安道瓮聲瓮氣地說:「不去,你鬧騰一夜,我、我幾乎沒合眼,我今天、今天要補瞌睡。」羅和睦笑著問滕周權:「昨晚做的什麼夢,弄出那麼大動靜?」滕周權回答說:「劉團長,我腦海里滿是劉團長的影子。」

他從1943年底考入駐印遠征軍教導一團,經駝峰航線飛抵印度受訓,後來開赴緬北作戰,直至1945年緬甸戰事結束,時間跨度為3個年頭。在這期間,他和戰友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研習仁安羌之戰。這期間,滕周權深刻感受到了戰友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的苦痛,更深刻體認到了當時113團與日軍作戰時將士為國犧牲的慘烈。「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句劉團長曾經吟誦的詩句,更深深地印在了滕周權的腦海中。因為對仁安羌大捷更深入的體認,劉團長的形象在滕周權的腦海中越來越豐滿。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揭幕式

3

仁安羌戰役對部隊的影響

戰車官兵的軍事素養,可以說深受仁安羌一戰的陶冶和影響。滕周權說:「這次戰例對部隊的示範效應是很大的。」他認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要踏踏實實地訓練。

滕周權和戰友們來到印度蘭姆伽訓練中心後,先在美國汽車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再在美國戰車學校學習戰車駕駛和作戰技術。由於上前線殺敵心切,未免有些急躁。每當此時,他們就以劉放吾團長為表率,相互告誡要踏踏實實地訓練。

1943年的印度蘭姆伽訓練營

在學習汽車駕駛期間,一天傍晚休息時,他們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羅和睦說:「我們一定要好好訓練,爭取早日加入到痛擊敵人的隊伍中去。」滕周權說:「是啊,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羅和睦說:「報紙上說,劉放吾團長帶領部隊在國內踏踏實實地訓練了很多年,才練成了威震敵膽的本領,兵員射擊命中率達七成。此外,頑強的戰鬥意志,也只能通過認認真真地訓練才能磨鍊出來。」

2.只要落實好113團的作戰經驗,就離勝算不遠。

親歷戰場之後,滕周權和戰友們發現,每次作戰,只要落實好113團的基本經驗,就離勝算不遠。狹路相逢勇者勝,他們也和113團一樣作戰勇敢,藉助嫻熟的戰法、先進的武器團結一致與敵方對陣。同仇敵愾,或者說團結,使他們常常較好地完成戰鬥、撤退、轉移等任務。

3.劉放吾團長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極大地影響了戰車官兵。

仁安羌戰役戰至白熱化階段時,指揮軍隊的劉團長明白此戰已經無路可退,只能同日軍決一死戰。劉團長指揮各營連的長官率部反覆衝殺,不斷打退敵人瘋狂的反撲。在向敵人發動攻勢作戰時,他置生死於度外,帶領113團全體官兵在逆境中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不僅打贏了與日軍的這場惡戰,而且成功解救了一批國際友軍。

這種精神深深影響了滕周權所在部隊的所有戰車官兵。在蘭姆伽訓練時,戰車學生兵經常受到長官的激勵,要他們學習劉團長的這種精神。他們也認識到,只有像劉團長那樣,臨危不懼,才能在戰場上打出威風,絕地求生,也才會實現「沖開滇緬交通」的戰略目的。而這,最終也讓所有人在劉放吾將軍去世後,仍舊對他念念不忘,充滿感激。

通過滕周權的回憶,我們不難看到,在抗日戰爭的最後關頭,在那個不被中國百姓普遍關注的遠征前線,中國遠征軍與美英盟軍緊密聯繫,打出了咱們中國人的士氣。在異國他鄉奮身為國的抗日鬥爭中,劉放吾將軍不僅打出了漂亮的勝仗,更為戰車學生兵樹立起了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就是劉放吾精神,就是中國遠征軍的精神。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席地而坐」,坐上椅子的?
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努力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