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1937年,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馮學榮:1937年,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本號痛恨造假,閱讀數據真實。

1937年的夏天,是個不平凡的夏天。

這一年的7月8日,蔣介石在廬山接到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爆發的消息,他陷入沉思,不理解日本人到底想幹什麼,是想趁我準備尚未完成及時發動戰爭?還是只想加速華北脫離中央?(參《蔣介石日記》),他手中所掌握的日方軍事情報非常有限,他實在是不知道,日本人腦子裡想的是什麼。

自從東北淪陷,六年以來,蔣介石及其幕僚不斷地與日本政府、日本軍方各界人士打交道,各種談判,各種協定。一直以來都有日本外交官和駐華領事通過各種渠道向蔣介石提過建議,說他們這些日本文官,並不喜歡日本軍部那些傢伙,他們建議蔣介石:日後日本軍部的人再挑事的話,你蔣介石要適當顯示一下強硬,這樣我們(日本)文官在(日本)國內政壇上,才有說話的餘地,你蔣介石越慫,他們那些日本軍閥,就越是得勢。

自打《塘沽協定》、《秦土協定》、《何梅協定》之後,國民黨中央軍被日本人從華北地區攆走,華北成為了宋哲元的天下,而宋哲元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他是馮玉祥的舊部,和蔣介石貌合神離,蔣介石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心病,他希望有朝一日,瞅准機會,派中央軍北上,將華北地盤重新掌握在蔣介石嫡系的手中(國民黨從廣州起家,北伐時打下的華北,現在被日本人擠出華北,蔣介石心有不甘,希望華北重回中央的懷抱)。

還有一件事對蔣介石此刻的心理產生了影響,那就是去年(1936年)12月12日爆發的西安事變,蔣介石想,七七事變爆發,此刻如果我再不拿出強硬的姿態,那麼局面根本無法控制,因為你不知道下面還有沒有第二個張學良,什麼時候冷不防,又要把我逮起來。

蔣介石認為,僅有六千人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在一個遠離我首都的地方(宛平)對我發出挑釁,其人數太少,對其根本不利,因此不太可能是日本的全盤計劃,綜合各種情報,他判定:七七事變只是一個地方性偶發事件,日本此刻並沒有全面進攻我國的跡象(戰後公開的資料顯示,蔣介石這一點判斷準確),因此,這時我顯示一下強硬、對日本施加壓力,或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一味的讓步,姑息養奸,反而會非常的危險(戰後公開的資料顯示,蔣介石這一點判斷錯誤)。

考慮到這些,蔣介石下了決心:派中央軍北上,開赴華北,拿出不惜一戰的態度,給日本人施加壓力,畏戰必亡,好戰必生,我用我的強硬,希望能夠換來日本人的讓步,使局面轉危為安。

國民黨中央軍北上的情報,通過(日本)中國駐屯軍軍事間諜的報告,很快就傳到了東京的決策檯面上,日本人召開了五相會議(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商討如何應對華北緊張的局勢。

戰後公開的史料向世人顯示了驚人的真相:此刻日本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的想法,和蔣介石的想法,一模一樣。他們說:盧溝橋的冷槍事件真相未明,但顯然是抗日分子對日本的挑釁,然而此刻國民黨的中央軍已經持續北上,數萬(國民黨)中央軍,對人數僅為六千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形成圍攻之勢,怎麼辦?必須向華北增派陸軍,拿出不惜一戰的姿態,給蔣介石施加壓力,畏戰必亡,好戰必生,我用我的強硬,希望能夠換來蔣介石的讓步,使盧溝橋事變,得到有利於我方的解決。

然而儘管如此,當時的日本軍政界,仍然有不同聲音。

此刻的石原莞爾建議由首相近衛文麿飛到南京,直接與蔣介石展開「促膝懇談」,日本有不少人認為日本應該抓住這次事變的時機,與國民政府達成協議,要求國民政府承認滿洲國,而作為回報,日本願意放棄租界、治外法權、華北駐紮軍隊的條約特權等等一切在關內的既得利益。

這個方案未能實施,因為近衛文麿派往南京的密使(宮崎龍介)被軍部扣押,因為軍部也分為兩派,一派是華北(有條件)妥協派,另一派則高呼「對支一擊」,所謂「對支一擊」就是說不要和中國人談什麼判,直接揍他一頓,他就會屈服,就可以實現華北獨立,成為滿洲國對華的緩衝地。

「對支一擊」派顯然犯下了歷史大錯。因為1937年的中華民國,已經不是1931年的中華民國,分水嶺在哪裡?分水嶺就在1936年,西安事變。

五相會議的決議,是在妥協派和對支一擊派之間,走了鋼絲,出台了折衷方案,向華北派出有限兵力(三個師團),藉以向(國民黨)中央軍施加壓力,希望迫使中央軍南撤,如果中央軍拒絕南撤,則在華北攔截中央軍,對支一擊。

此刻日本駐華領事三番五次跑到國民政府外交部,說希望國民黨中央軍南撤,以防事態惡化,國民政府外交部回應日本領事:你的兵源源不斷在往華北輸送,你不叫你們日本兵後撤,反而叫我中央軍南撤?日本領事答:依照帝國憲法,帝國政府無法指揮帝國的軍隊(此說雖荒唐,但確屬實情,當時依據《日本帝國憲法》,日本皇軍直屬天皇管轄,政府無權指揮軍隊,而天皇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所以實際上日本軍隊是受日本軍閥指揮)。

結果在七月下旬發生的事情,是國民黨中央軍和日本陸軍同時向華北集結,雙方的初衷都是不想打,雙方顯示強硬,都是為了促使對方讓步,可結果是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的部隊坐不住了,廣安門事件扮演了節點的角色,趕來的增援日軍發起瘋狂報復,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局勢全面失控。蔣介石為爭取九國公約調停,在上海開戰,「八一三」一聲炮響,亞洲歷史開始改寫,國民黨和日本帝國,同時走上了滅亡之路。

歷史敘事,其實有時是多餘的,因為真相,已經在大事日誌裡面

1937, 中日大事記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7月8日,蔣介石命中央軍北上增援宋哲元,宋哲元擔憂中央軍「來了不走」,回電婉轉主張中央軍暫緩北上

7月11日,日本五相會議決議向華北增兵三個師團、阻嚇國民黨中央軍

7月26日,廣安門事件爆發(第二十九軍在廣安門攻擊日本駐屯軍)

7月27日,日軍猛攻南苑

7月28-30日,平津淪陷

8月7日,蔣介石召開最高國防會議,決議圍攻上海虹口(租界)日軍駐兵

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大山勇夫等二人在虹橋被殺

8月13日,張治中原定當日攻擊虹口日軍,然而鑒於英美法意四國駐華外交官調停,蔣命張暫停待命

8月13日,日軍向中國保安隊開槍,中日兩軍開始輕微交火

8月13日夜,日本內閣決定出兵上海

8月14日凌晨,中方正式向虹口日軍發動總攻

8月15日,日本發表聲明,討伐中國暴戾,促使南京反省,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8月17日,日本內閣決議放棄不擴大方針,採取戰時政策

8月20日,陳誠建議蔣介石擴大淞滬戰役,將中日戰爭方向引導為自東向西,蔣介石不置可否

10月16日,因中方請求,比利時向19國發出邀請,定於10月3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制裁日本

11月10日,赤俄高層(伏羅希洛夫)告知張沖,中國抗日到生死關頭,赤俄會出兵相助,絕對不會見死不救,張沖報告蔣介石

11月初,日本委託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向中國提出七項和平條件:1、內蒙古自治;2、擴大華北非武裝區;3、擴大上海非武裝區;4、停止排日;5、共同防*;6、降低日本貨進口稅;7、尊重外國人在華權利

11月15日,九國公約會議通過譴責日本宣言書,然而沒有採取實際上的經濟制裁措施,蔣介石大失所望

12月1日,東京下令總攻南京

12月2日,蔣介石為緩兵之計,告知陶德曼中國願以日方條件為基礎開展談和,但要求先停戰後談和

12月5日,赤俄反悔,回電國民政府,說必須等九國公約大多數國家同意共同對付日本侵略時,蘇聯才會出兵,而且就算是出兵,也要經過最高蘇維埃會議批准,該會議最快要一個半月舉行,蔣介石接電,面如死灰

12月13日,南京淪陷,攻入南京的日軍對國民黨部隊俘虜以及部份平民實施屠殺,日本犯下大罪,據此,日本永遠喪失了解釋戰爭的話語權

12月26日,日方提出四項追加條件:1、中日滿共同防*;2、必要地區不駐兵,成立特殊組織;3、中日滿經濟合作;4、賠款。並:1、談判期間不停戰;2、須由蔣介石派員到日方指定地點交涉

12月27日,最高國防會議,討論日本提出的追加條件,會上多數主和,蔣介石說日本信不過,他力排眾議,堅持抗戰

1月2日,蔣介石認為日方和平條件太苛刻,如果接受,就算中日和平,那麼民國必然內亂,所以決定拒絕陶德曼調停,堅持抗戰到底

1月16日,日本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和對手、轉而扶持親日人士建設新中國。中日戰爭進入長期化。

賞馮老屍吃根紅薯

馮老屍為你寫更多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寫的中國歷史,旁觀者清,值得一讀
如今還有幾個人,看到的是真實的歷史?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