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當五胡」不是吹的!光光西漢一個武庫裝備就能讓匈奴眼紅一輩子!
「一漢當五胡」是陳湯的豪言,他在實際戰鬥中也把這個公式當成了計算敵我雙方戰鬥力的依據,並在戰鬥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狀況並不是只有陳湯看的出來,漢初的晁錯雖然是文臣,但也認為漢軍在近身格鬥、排兵布陣等五個方面有巨大優勢。晁錯還認為匈奴人的優勢是三個,分別是吃苦耐勞、馬匹適應各種環境、騎射功底好。對於匈奴人的近身戰鬥力,晁錯一樣認為是渣。晁錯的觀點被漢朝人認為是公理,漢朝人自信只要衝到匈奴人面前一切就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衝到)。漢朝人的自信除了士兵的技戰術水準,更重要的是裝備給力。
和匈奴人相比,漢軍在防護和近身殺傷上都有巨大的防護優勢。由於草原游牧經濟的限制,匈奴人的手工業就是一連串的杯具加餐具。
因此匈奴人是典型的游牧騎兵,平時是「淳樸」的游牧民,戰時人人都是戰士。匈奴人的防護裝備大多是他們平時穿的羊皮衣服,能穿的起皮甲就是精銳部隊,只有單于、左右賢王等匈奴大貴族的「侍衛之士」有一些金屬(大部分是銅製)甲胄。這些匈奴貴族的衛隊是他們維護自身地位的爪牙,也是跑路時的保鏢,因此是保命的本錢,輕易不會投入戰場。漢朝裝備在「文景之治」前後從銅、鐵並用發展為純鐵制,在科技樹上領先匈奴人一個時代。
在中山靖王(劉備老祖宗)等人的墓葬中已經發現了大量鐵制鎧甲,通過金相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西漢鐵甲主要為滲碳鋼和炒鋼製品,也有鑄鐵脫碳鋼產品,甚至發現過冷鍛甲。這些裝備並不是稀罕貨,僅在東海郡的武庫中西漢就儲存了鐵甲六萬三千三百二十四套,皮甲十四萬兩千七百零一套,僅這一個武庫的儲存就已經能讓匈奴人眼紅得要死。
除了防禦能力,漢朝軍隊在遠程和近戰方面都有絕對優勢。在漢元帝時代,漢朝中央武庫中儲存有50多萬張弩,加上地方上的儲存,漢軍可以輕鬆地做到人手一張。西漢民眾也是全民都接受軍事教育(這和東漢不同),每年地方官都要組織射箭等軍事技能比賽,比賽成績優秀者有獎金。漢朝成年男子都要接收軍事徵調,不參軍的人家每戶要繳納300文的費用,因此漢朝成年男子幾乎人人都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在近身格鬥方面,漢朝軍人在下馬格鬥時普遍使用鐵制的槍戟、劍盾(根據地形不同有不同選擇)等武器,晁錯等人都認為這是對匈奴人的優勢。漢朝騎兵還普遍使用了環首刀,這種刀長最長可達1.2米,刀條的寬幅在3厘米以下,刀刃最大厚度普遍在8-10毫米之間,是一種可刺可劈砍的利器。儘管匈奴人也進入了鐵器時代,但他們的兵器以銅、鐵混用為主,最長的鐵劍也比漢軍的環首刀短上20厘米,很多匈奴人還在使用青銅刀。和漢軍騎兵近戰時,匈奴人會遇到破不開漢軍防禦,兵器長度、材質都不如對手的可悲局面。
漢朝初年馬匹奇缺,因此沒有本錢和匈奴人進行大規模的騎兵戰,到了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匈奴人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趣談西漢王牌部隊南北軍的選拔制度
劉邦究竟是如何突破白登之圍的?
※專門克制武士刀的日本十手原型:捕快抓賊神器鐵尺鑒賞
※砍頭專用劍與普通實戰長劍到底有何區別?歐洲15世紀行刑之劍鑒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