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失職被降五級,康熙南巡時,百姓們紛紛請求將他官復原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經過江寧,聽說當地百姓為前任兩江總督董訥立了生祠以紀念這位父母官。建生祠對於一個官員來說是件無比榮耀的事情,這是對他政績的肯定。康熙帝對此十分震驚,便親自來到了董訥的生祠前,他看到了一幕令人感動的場面:許多百姓手持香束,跪在董訥的生祠前,請求皇上將董訥官復原職,仍督兩江。
董訥是什麼人呢?究竟又是什麼原因被康熙帝降級調任的呢?百姓又為何對他念念不忘呢?
董訥,山東平原人,康熙六年(1667年)探花,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順天府學差、禮部侍郎、經筵講官、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康熙二十六年三月,授兩江總督。二十七年三月,降級離任,補翰林院侍讀學士。
董訥其人個性剛毅,為官正直。他在左都御史任上時彈劾了很多貪官庸吏,贏得朝野內外一片讚揚之聲。康熙二十六年三月,兩江總督出缺,吏部請示康熙皇帝新任人選,康熙帝說道:「江南地方緊要,董訥為人耿直,似乎可用。」
可是,董訥上任才一年,就被康熙帝降級調任了。原因就是董訥牽扯到康熙年間著名的河工一案。河工事務在康熙朝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康熙親政時,就曾親書「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懸掛於宮中柱上,時刻警醒自己。
由此可見,康熙帝對河務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的水利狀況已經非常嚴峻,明末以來,由於戰亂等原因,水利工程偏廢不舉,黃、淮、運河年久失修,河道淤積。從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五年間,黃河下游屢次決口,倒灌入淮,造成淮、揚一帶州縣頻遭水患,漕運也因此受阻。
康熙十六年,安徽巡撫靳輔出任河道總督,受命治河。可是靳輔和于成龍在治河主張上持不同的態度,兩人各執一詞,僵持不下。此事關係重大,康熙帝不願草率決定,於是交付廷臣會議。
然而,靳輔和于成龍都是屬於實權人物,他們在朝中各自都有支持者,這場辯論無疑會牽扯到黨爭,大臣們莫衷一是,爭論無果。康熙無奈之下,派人前往淮安、高郵等地實地勘察,並會同江蘇巡撫湯斌巡視河工。
康熙帝知道靳輔的後台是明珠,儘管很多人傾向靳輔的治河主張,可是康熙帝還是下不了決心。不久湯斌調任禮部尚書,康熙親自召見了他並詢問治河的意見,湯斌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也不是明珠勢力中人,他比較偏向于成龍的主張。
於是,康熙打定主意決定舍靳輔之議而從於成龍,並指定相關重臣開始實施治河方案。可是這幾位大臣與時任兩江總督的董訥竟也有朋黨之爭。在具體工作中又出現了不同的意見,致使工程無法推進。
此舉讓康熙帝大為震怒,他嚴厲處置了相關人員,並將董訥降五級,調為翰林侍讀學士。雖然董訥在整個事件中並不是中心人物,但他的表現讓康熙極為不滿,並說他是「前後言語不一」之人。
說來也奇怪,董訥身陷黨爭遭到康熙嚴厲處罰,可是他在地方上卻是一個好官、清官。在兩江總督任上一年,實心為民,有力的解決了不少土地糾紛問題,並大力整頓各府、縣官吏,使得兩江之地清平安寧,百姓對他深懷感激之心。
董訥以民為念,民自然亦以董訥為念,於是便有了康熙南巡看到的那一幕。民眾的行為讓康熙意識到他對董訥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憑治河觀念的對錯就將他治罪有些過分。回到京城後,康熙帝對董訥說:「汝官江南惠及民,民為汝建小廟。」隨即,他任命董訥為漕運總督作為對他的嘉獎。
對於康熙來說,他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用人方法,衡量官員優劣也有一套複雜的標準,以此標準來看,董訥有失職之處。然而對於百姓來說,他們的標準就簡單得多:能為民做主、造福一方的官便是好官。《清史稿》中對董訥的評價是:「為政持大體,有惠於民」,基本上是符合實情的。
※同治帝病重期間,有沒有可能留下傳位遺詔,新皇人選會是誰?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要洗白歷史,思來想去只有這兩人可當大任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