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業選擇面面觀:美國的「專業」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專業選擇面面觀:美國的「專業」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專業選擇面面觀

第一期:

美國的「專業」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對於打算申請美國本科的學生來說,「我到底該讀什麼專業」這個重要問題常常令大家陷入深思和糾結。

往近了說,這直接關係到你申請階段文書的準備,往遠了說,這決定了你未來幾年的學業重心甚至終生的職業方向。

特寫君邀請了ZI輔導團隊北落老師,把專業選擇問題拆開了揉碎了,給大家進行一個科普分享。

今天第一期火熱上線!談談中西方專業發展的不同。

中西方「專業/Major」發展歷程和轉變

在美國,大學最早出現的時候,是沒有現在所謂的major的,完全是通識教育,或所謂liberal education,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所有的undergraduate degree,即當時的「本科學位」,都要求學生修學完全一樣的課程,乍一聽是不是和我國的基礎教育有點像?

19世紀上半葉,美國大學漸漸開始有了elective courses,即「選修課」;然後慢慢開始有了academic concentration的不同,即每個人所學知識的焦點的區別;最後在1877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才第一次終於有了官方的,為人熟知的Major概念的出現。

而在中國,情況則截然相反:

我們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看起(因為目前的大學體制,基本上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演變的,在這之前情況又很不一樣)。中國的高等教育,一開始是模仿前蘇聯的教育體制建設的,完全以職業專業為劃分,在設定了基本的通識課程之後,即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學成後直接經國家分配進入相關領域工作。在經歷了各種文化動蕩後,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初期時候的中國高等教育也依然處在這一狀態之下——選擇一個專業,學習專業知識,國家分配工作。應該有不少家長經歷了這個過程。而我們的通識課程,則是強調了各個專業間互通的、基礎的知識的學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在經濟不斷發展和教育後,中國大學開始重視其了基本通識教育,或者說,人文素養的培養,在以清北復交的名校為代表的各個院系中,通識教育慢慢得到了重視和實踐。

>>總結:

美國大學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慢慢發展起了專業教育;而中國大學是以專業教育為基礎,慢慢發展起了通識教育。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兩者在經歷不斷的變革和發展之中有相互借鑒和融合的趨勢。

中美高等教育中「專業/major」概念差異

關於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專業」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這裡引用Wikipedia的原話:An academic major is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to which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formally commits (which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prescribed and elective courses)——也就是說,專業是學生主要修習的學術領域,意味著學生需要學習的一系列不同的課程組合。

反觀中國辭典中對專業的定義:「專業是『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各個專門領域』,是大學為了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而進行的活動。」

從字面上的差別我們可以略窺一二: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to which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formally commits這裡強調學生主觀上的投入。由此可見,在美國,專業是在學生對自己想學習的課程的選擇和投入過程中動態發展和逐步形成的,這就允許了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不同的知識,而後慢慢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專業體系。在大學期間,若修夠某一系列課程的學分,並完成專業學士學位的Research要求,就可以取得該專業的學位;在這基礎之上,學生們依然有機會能夠不斷在學術上做嘗試和探索,甚至在修滿另一系列課程的學分後,再嘗試取得雙學位、三學位……而通識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培養一個人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這將使人更容易看清本質和真相),提升一個人將自身知識在不同場合、不同領域的運用和發揮的能力,使一個人兼備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成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

對比中國的專業設置,更多是為走上社會,成為分工愈趨細化的集體世界的一份子而服務,而專業的開設也主要取決於實際社會需求,招生人數也相對控得比較死。在探索知識這件事上,更像是我們一下子選擇了一種發展成體系的外部框架,再去學習和適應那個獨立於個自身之外的框架內的知識。而某種特定的框架被認為能夠服務於社會的某個特定的領域,有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意思,這對於一個僅僅18歲,在一個生命即將走上獨自探險的旅程,越發呈現出無限可能性,便要對未來4年乃至更長遠的時光做選擇的學生來說,試錯成本大大地增加了。因為不僅要考慮到框架與框架之間的迥異性,學生與某種框架的「兼容性」,即我們常說的匹配度,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總結:

在中國,是選擇好專業,在大學裡學習專業知識,靠著知識進入社會工作;而在美國,是培養好能力,在大學裡學習各方面知識,確定好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可能的人生軌跡。稍微籠統一點的說法是,中國是先選專業,再上大學;美國是先上大學,再定專業。

申請者填寫專業的意義

既然美國是先上大學,再定專業,我們為什麼還要在申請的時候填寫各種專業選擇,並且各種擔憂自己的專業選擇呢?

首先,這裡需要明晰,上面所說的「先上大學,再定專業」是一個十分籠統的理念,並不是每所大學的專業分配具體原則都是如此。美國高等教育以通識教育為核心,專業設置與分配相對自由與靈活,但是不同大學的具體專業政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下面進行一個簡單分類:

1. 學院不定向專業不定向(如UChicago):學校要求填寫專業興趣(Major of most interest),作為和文書一起的參考標準(比如,你的Supp裡面的內容和你最喜歡的專業匹配的話,肯定加分;但是Supp寫的內容和專業關係不大,也不會有大礙);如果被錄取,最後在大學裡選擇的專業完全不受申請時選擇的專業的影響。

2. 學院定向專業不定向(如Cornell):這些大學在申請時就要求你針對其所屬的不同學院College進行申請(Supp都可能不同),錄取後專業選擇將限制在該學院的可選專業範圍之內;通常文理學院內專業是最多最廣泛的,情況和1差不多;但是不同大學都有其特色學院(如Cornell的工程學院/CMU特有的CS college之類),錄取要求更高,專業範圍僅局限於該學院的學科範圍內,需要專業方向明確的申請者進行申請。

3. 學院定向專業定向(如WPI):這個情況就和中國差不多了,申請時選擇的什麼專業,最後錄取進入的,就是什麼專業;但是和中國不同的是,真正進入大學以後,覺得專業不合適要轉專業,要容易得多。

至於專業定向,學院不定向,這個情況理論上是不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大學確實會在不同的學院中開設類似的專業,這些專業名字相同,但是具體的修學內容不同,請大家務必注意,做好調研,不要天真的認為那就是同一個專業。

那麼,美國大學這樣的專業理念,以及這樣的專業設置情況,究竟意味著什麼?在美國大學的專業學習會有一些怎樣有意思的事情發生?

下一期#乾貨集市#,《專業選擇面面觀》北落老師繼續「硬貨」分享,敬請關注!

輔導團隊 | 北落 Stacey

◇ZoomIn工作狂,好奇心驅動型;

◆認知神經科學和天文愛好者,會影視後期,也會寫代碼;

◇曾在數家互聯網教育機構從事各種崗位,因關注中學生髮展,選擇成為輔導老師;

◆擅長用心理學手段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和主動性,寫出最有個人特色的文書。

更多美本申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oomIn特寫 的精彩文章:

TAG:ZoomIn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