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屆國醫大師列傳——廖品正:光明使者,中醫「惠」眼

第三屆國醫大師列傳——廖品正:光明使者,中醫「惠」眼

廖品正,193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中醫中藥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第一屆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委員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60多年前,一個女孩跑到祖父的病榻前:「爺爺,我想學中醫。」「你個女娃娃學啥子中醫,簡直是胡鬧!」當時的環境下,女孩學習的熱情並沒有使祖父高興。然而60多年後,在第三屆國醫大師、首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上,她接受了國家頒發的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她說,自己能走上中醫道路,完全受祖父的影響。

她叫廖品正,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成都中醫藥大學銀海眼科醫院(以下簡稱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專家。她從醫52年來,深研中醫眼科,嘔心培養人才,誓為盲目者啟光明。

秉承家學,立志傳承

1938年,廖品正生於四川省成都市,祖父廖志鴻為一方名醫。家裡的大廳也是祖父的診室,所以廖品正從小就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經過祖父治療轉危為安。「小時候,堂妹得了天花、傷寒,病情很嚴重,原以為救不過來了,是祖父憑著自己的醫術把她搶救過來。」廖品正說,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但這件事給她的觸動很大,在這個有著幾十口人的大家族,不管大病小病,都由祖父診斷治療,他就是家庭的保健醫生。

家庭的熏陶讓廖品正深刻感受到中醫的魅力,初中畢業時就萌生要當中醫生的想法,雖然這個想法在當時被祖父認為是「胡鬧」。

1956年,廖志鴻病了,他的患者比家人更難過。廖品正記得,當時祖父躺在床上,就算精力已所剩無幾,還會為前來問診的患者醫治。「祖父費力地伸出一隻手來搭脈,方子只寫了一味中藥,便實在沒有力氣繼續寫下去。」廖品正回憶,祖父去世後,中堂一直掛著他的照片和花圈。有的患者不知情,依然來找他,看到照片和花圈,流著淚說:「您老人家走了,我們以後生病該怎麼辦?」這一情景讓廖品正感動之餘,更堅定了秉承家學,將中醫傳承下去的願望。

情定中醫,一心求學

廖品正上高中時,在一次成都市學生活動中看到了「成都中醫學院」的旗子,才知道中醫藥有大學了。從此,要上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想法就深深地烙在她心上。

1958年,廖品正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本有機會保送到清華、北大,但已情定中醫的她竟將全部志願填寫為剛建校兩年的成都中醫學院。當時,她「浪費」保送名額的決定使校長、老師和同學們十分不解,但就是這個遵從自己內心的決定,使她的一生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廖品正進入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六年制本科一心一意學習,1964年,她畢業留校從事中醫眼科工作,並師從國內著名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教授。

回憶當年的本科教育,廖品正說,那時候中醫老師都來自臨床,經驗豐富。從學校首任校長李斯熾,到中醫傷寒學家鄧紹先以及著名眼科專家陳達夫,在當地都是有名的中醫。可能他們的授課技巧不如現在的老師,但傳授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要求學生必須學習和背誦中醫經典的內容,還會經常聯繫自己的臨床經驗講解中醫理論,讓學生們感受到中醫用藥之靈活。

1960年,天災和饑荒使水腫病在農村肆虐,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正讀大學的廖品正被派到四川雅安的大山區「除害滅病」。身居大山深處的她白天為百姓診治,晚上用煤油燈看書,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查閱資料。環境惡劣、缺醫少葯,躺滿整個診室的貧困患者深深震撼了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可以就地取材的中草藥,針灸等外治法在艱苦的條件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讓廖品正體會到中醫簡便驗廉、服務基層的優勢,對中醫藥的感情也更深了。

1962年,正讀大三的廖品正得了嚴重的結核性腹膜炎,腹水嚴重。但因自身和環境因素,硫酸鏈黴素、對氨基柳酸鈉和異煙肼這三種治療結核的藥物廖品正都沒有用到。

「學校讓我休學,但我不甘心。」還沒有用中醫藥治療的廖品正找到中醫內科老師,老師辨證施治,陸續為她開了幾個方子,堅持吃了1年多的中藥後,廖品正的腹水消失了,結核性腹膜炎痊癒。

治療期間,廖品正仍堅持上課,聽得不全就晚上借同學的筆記「補課」。說到這些,她非常感慨:「如果只能用西醫治療,就得選擇退學。如果休學留到下一屆,畢業時就會遇到文化大革命,我的命運可能都會改變,還好有中醫。」

十年深耕,數成大作

廖品正畢業留校沒多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但她排除干擾,博覽群書,幾乎每晚閱讀到次日凌晨。她潛心研讀經典,摸索自編教材。正是由於這一段時期的學習和積澱,當各種機會來臨之際,廖品正都能及時把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興,各種教材和大型工具書的編寫任務接踵而至,她被一次次賦予重任,或牽頭或參與其中。

我國第一部現代中醫大型綜合性辭書《中醫大辭典》,是中醫藥科研、教學、臨床等多方面、多層次讀者的必備工具書。37歲的廖品正作為少數年輕編委之一參與「中醫眼科」部分編寫。她深耕細作,為查閱眼科文獻,幾乎跑遍全國各地的大型圖書館,所有關於中醫眼科的資料,只要讀過,她都會認真做筆記,邊看書邊抄了近萬張卡片。編寫《中醫大辭典》經歷是廖品正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更為日後教材編寫等奠定了紮實基礎。

之後,擔任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暨中醫眼科學編審組組長的廖品正,1986年主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中醫眼科學》第五版,此外還主編中專、大專等不同層次的中醫眼科和中醫五官科統編教材,習題、參考書等多部。作為主審,她還參與指導編寫衛生部「十一五」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中醫臨床眼科學》等教材。

在這諸多教材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中醫眼科學》第五版,該版是迄今為止中醫眼科學教材中影響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部教材,不僅在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連用至今,還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歡迎和推崇。時至今日,中國香港、台灣等地區,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仍以此書為主要教材。該書是中醫眼科學教材發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對中醫眼科學的教學、臨床以及海外傳播具有深遠影響。

精研眼科,碩果累累

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把廖品正領進中醫眼科領域的大門。陳達夫常告訴學生,諳熟內科,再循序以究眼科,則勢如破竹;若對內科尚未認識,而專習眼科,則見理狹隘,處方呆板。廖品正現在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要重視內科的學習,並對中醫眼科六經學說和內眼組織與臟腑經絡相屬學說有了深入的繼承和發揚。

廖品正認為,治療眼科疾病,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白內障等需要做手術的疾病,西醫治療優勢明顯。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醫無法治療。比如糖尿病眼病初發期,西醫只能從控制血糖入手,等病情嚴重後再進行激光手術,進一步惡化後就進行玻璃體切割、置換手術。而中醫在早期就可以介入。

有的患者眼部「自覺癥狀」非常明顯,但西醫檢查不出病症。廖品正回憶,有個患者眼睛癢了6年,但沒有檢查出任何問題。後來為其辨證施治,以養血祛風,扶正祛邪,為患者止住了眼癢。

廖品正十分重視中醫眼科的科研創新。在研究基礎理論的同時,她在科研中取得了以中醫藥防治內障眼病為主的豐富經驗和成果,應用於臨床,療效滿意。近20餘年,她先後承擔國家「九五」「十五」攻關計劃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4項。

其中,她所主持的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優糖明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獲得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九五」攻關先進個人獎。她研究的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芪明顆粒(原名優糖明)」獲國家准字型大小新葯證書,已正式投產上市。

在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的科研團隊中,有一位叫朱思泉的西醫教授。他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白內障中心主任,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副院長、白內障屈光中心主任。朱思泉和廖品正等中醫專家合作後發現,中西醫結合在治療很多眼部疾病,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頑固性視疲勞等方面療效顯著。「廖老是一個喜歡鑽研問題的嚴謹學者,給了我很多啟發。」朱思泉說到。

「科研團隊一定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廖品正堅持,只有瞄準一個方向不斷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把課題研究透。「一個學科建設就像跑接力賽,每個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當你覺得自己的精力在減弱,速度在放慢時,就趕快交棒,並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團隊的科研才能不斷推進。」廖品正如是說。

潛心育人,「桃李」成材

在教學上,廖品正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因為眼睛體積小,結構又非常複雜,所以眼科教學需要特別直觀。過去,無法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眼部構造,廖品正會把一些眼部疾病的狀態畫出來展示給學生。後來雖然買了眼球模型和病理模型,但因為沒有內眼的病理模型,學生還是看不到眼球結構。

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題,廖品正想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因為豬眼球的結構與人眼球的結構基本相同。她便到學校對面的豬肉店買5毛錢一個的豬眼球。上課的時候,每兩個學生分到一個豬眼球,讓他們通過解剖並對照人眼的挂圖進行學習。有了實物做模型,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對學習的內容也更明晰,印象也更深刻。

「我喜歡中醫,也喜歡教書,自己在研究的同時,也很樂於將這些經驗和體會傳授給學生們。」廖品正如是說。

在教學的基礎上,廖品正從無到有,建立了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教研室,在全國率先開辦中醫五官專業(本科)。她先後培養了包括我國第一位中醫眼科學博士、第一位中醫五官科學博士在內學術繼承人幾十人。

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院長段俊國是廖品正得力的接班人。他表示自己的成就離不開廖品正的教導:「在科研、臨床和教學上廖老師給我們這些後輩很多幫助和支持。一些年輕人如果有想法、想做事,她一定想辦法去支持。廖老師甘為人梯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路雪婧是廖品正2000級博士,現在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廖老師很多事情都會親力親為,對疾病的鑽研非常認真,到現在還在不停地學習。對我影響很大。」她如是說。

1993年,廖品正被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獲得「人民教師」獎章,2008年獲四川省教學名師獎,2012年被評為第二屆四川省高等學校教育名師。

2017年7月,「廖品正國醫大師工作室」在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啟動,它將成為中醫眼科技術傳承的載體,更多地在臨床實踐中實現「傳幫帶」。

視患如親,妙手仁心

雖然從醫52年來已經治癒過數不清的眼疾患者,但最近的一個病例讓時年80歲的廖品正很是感慨和欣慰。患者是一位15歲的小夥子,1歲時他因顱內腫瘤失去了右眼視力,左眼也只剩微弱的視力。「幾乎沒有復明的可能性。」醫生告訴他,如果上學,最好上盲人學校。

2017年,小夥子在家人的帶領下找到了廖品正。在20厘米內「數指頭」是當時他左眼僅存的視力,右眼已完全沒有光感,腦部有積水,顱壓高。

「放心吧,我一定會努力為你治療的。」面對完全萎縮的視神經,廖品正雖沒有太大把握,但還是耐心安慰、細心診療,先開了5服藥讓小夥子回家吃。第二周來複診時,奇蹟出現了,他的左眼視力恢復到0.02。之後每次複診,廖品正都會根據他的恢復情況調方,活血、扶正、開竅、利水,並配合針灸治療。隨著視力的逐漸恢復,小夥子的生活也漸漸可以自理。

持續關注著小夥子病情的廖品正表示,眼病患者因為看不清或看不見,多少會存在自卑、焦慮的情緒,所以在診療時一定要耐心、細心。2017年底,小夥子的左眼視力已恢復至0.4,右眼也開始有了光感,腦部的積水也減少了。現在,病情不斷好轉的小夥子已經在為入學做準備了,重見光明的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原機啟微》載:「目,竅之一也。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至於鑒無窮為有窮,而有窮又不能為窮,反而聚之。」廖品正常常為古人對眼睛深邃的認識而動容,她感嘆道:「眼睛的結構精細而脆弱,生理病理變化非常多,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用一生都不夠。如果有來生,我還要選擇中醫眼科,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好朋友,能給你帶來什麼?
淺涉育人之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