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掤勁」釋疑
掤勁,是太極拳的基本手法之一。不管在走架和推手中都甚為重要。太極拳又稱十三勢,即掌運八方(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足踏五行(進退、顧盼定),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角也。八方即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而言之,為十三勢。可見先賢以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八卦、五行」等學說來立論創拳。習者須知,脫離了理論指導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受拘於「陰陽、八卦、五行」之理,則如繭被縛。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依於理論。這樣才能練個明白拳。
掤勁,在太極拳中將向上向外,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富於彈性的勁稱為掤勁。走架時,身具掤勁,如氣充全身,混圓飽滿而含有張力,支撐八面,式正招圓,臂撐背圓,無一凸凹。拳訣「掤在兩臂,臂要圓撐」是說掤勁的要點,體現在兩臂的圓撐力量之上,這種支撐力在每個動作中都須體現。圓的要點,就是臂呈半月形的姿勢,手臂屈肘略大於直角,而又不可屈成銳角,如從力學原理來說,任何形狀的抗壓力都小於拱形的抗壓力。有拱形的抗壓性聯想到了聞名世界的石拱橋——趙州橋。建於隋朝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見證了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在漫長歲月中,雖經歷了無數次洪水肆掠,冰雪風霜,雨打風吹的侵蝕和數次的地震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撐的要點,不是用力硬撐,而是好像在腋下猶如裝了兩個彈簧一樣,兩臂隨著拳勢的動變,按式即下,抬式即高,隨高就低。向外發時,以彈簧性的彈力抖發而出,也就是彈勁,也要留意臂有腰撐的要點。這種勁含而不露,得機毫不遲疑而發,不得機靜以待守,,守時似棉裹鐵,軟中有硬,發時落點堅剛,這種彈性的活勁要式式蘊備。
掤勁,古譜的解釋:「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緊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爾千斤力,飄浮亦不難。」是說 掤勁如水一樣,載負船隻而航行,周身的彈簧力猶如波浪起伏開合自然,任憑千斤巨力,也如江海浮舟般浮起彼身,輕鬆發出,首要充實丹田之氣,也要具備頂頭懸,領起神形,達到周身尤如充氣的輪胎,使掤勁無處不在。
掤勁,從八卦中論,是坎中滿的坎卦(?)。中滿就是古譜的充實丹田氣,方位在正北,五行中屬水,掤勁具水性,如水負舟行。在人身對應的竅位是會陰穴,此穴主腎經,意注會陰掤勁自生,也有掤勁是通過地支中子與丑相合產生之說。如打拳時重心在右腿,意念命門穴與右腿的環跳穴相合,掤勁便會產生,反之亦然,在八卦中坎卦合掤勁。其實一個勁中含有八個勁,即掤勁含其它七勁(捋擠按,採挒肘靠),各個相含,共組成六十四種勁即六十四卦。練勁要單個練,再逐漸增加,功夫越高所含越多,練拳要練出活勁,即多股勁,不要練成單一的死勁。用時,也可單獨使用,也可多勁並用,一般出手至少兩個勁在一起,這樣對方就很難應付。
掤勁,是黏住對方,而不是和對方相抗,掤手勁力向外,而又意欲黏回,又不能主動或被動使自己的掤手與胸部貼近。掤勁最忌僵滯和抗扁,僵是不知自己的運動,滯是不知對方的取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焉有不敗?抗是以力御人,用力過大而失敏感,便成死手,不為太極拳家所取。扁是力柔不能保持臂的弧度貼近胸前,或為人壓扁,不能運化是僵的條件。與此相對,掤勁要如膠著,貫徹敵進我退的腰腿運動,使對方勁力成為我弧線上的切線,而失去平衡。掤勁,又如手捧物之意,任何動作手法都須含有向上向外彈性掤意,如擠時須掤,按時捋時亦須掤,不能掤則敵力易近身。掤時,如使兩臂如圓體之面,使其力在圓球之上,圓球一動,則彼力化去,若不能掤則對方之力作用到我身即圓球之心,或者化對方擠來之力,兩手也可掤起。總之,招招含掤勁又須活變自如。
掤勁,用於推手時。和人一搭手,含掤勁不易被人壓扁,如被人壓扁則無力相抗。若人力來,我掤而守之,使敵不易攻入,為防守之法,再變捋按採等手法,令其跌倒。掤勁為動手較技的先鋒勁,可破對方的猛衝之力或鎖拿之法。掤之後,可隨敵的方向或發或摔或擊,隨心所欲。掤勁之先,也可用其它勁誘敵,使其勁露出呆頓的焦點,再用掤勁發出,所謂借勁後用掤。但掤敵並非僅用手臂,須要用腰腿勁,再加意氣方為得法。掤人之點,以腕肘等活節或拗背處為最佳,使人不易脫化。掤勁要貫徹始終,任何勁須含掤,又掤勁收效後須換勁擊發。掤發時須斂神凝氣,神形合一。與人較技,如遇大力,須啟動掤中寓化之勁,需用全身變換之勁,非僅用兩臂,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
習者須知,掤勁是太極拳的核心勁。願備弟子相,得明師傾授,再鑄國術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為結束語。
昊博語錄:掤勁是太極拳的核心勁,並非僅用手臂,須要用腰腿勁,再加意氣,方為得法。
※田兆麟談太極拳的化勁與發勁
※誰不說俺家鄉好——唐堯太極韻!
TAG:太極 |